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文化环节的教学,是揭示、展示教学主题、推送价值的过程。
语文味教学法之所谓教学主题,是指在文本主题和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形成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这个教学主题,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因此是一种新的教学主题。打造这种新的教学主题,是语文味教学的核心思想与灵魂。这一新的教学主题,主要通过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价值推送环节来体现与展开。
在语文味教学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要素、环节的教学中,前三个要素与环节(语言、文章、文学)的教学,属于所谓“就语文教语文”,后一个要素与环节(文化)的教学,属于所谓“跳出语文教语文”。这个“跳出”的环节,不是脱离文本,而是在文本教学基础上的有机拓展与哲理升华。这个环节,是语文味教学的独特亮点与符号,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给人以出人意料的创新之感(这是个性化的教学主体生命体验渗透之必然结果)。但这个创意,是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思想内容的有机熔铸。既然是创意,就说明它不是在文本中以现成的方式存在着,而是在文本中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需要有具备相应的生命体验的教学主体去发现,去照亮。语文味教学的表现性、抒情性是生命之光照耀下绽放出的美丽花朵。
这让人想起《庄子·秋水》中的有名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读音tiao二声,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就感叹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很快乐啊。惠子反驳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是,当人在心中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与重负,因而看到水中的鱼就有一种快乐,就觉得水中的鱼一定是快乐的。因此如果你没有一颗快乐的心灵,你当然就不会发现、知道鱼的快乐。
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即“知鱼之乐”,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即是“知鱼之乐”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如果教学主体的心中或生命体验中没“有”,文本中就不会“有”;即使是文本中“有”,你也不会发现(等于没“有”)。
我早在《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一文中说过,语文味教学是提倡“含心量”的教学。语文味教学的“含心量”决定着语文味教学的本质——表现性与抒情性。甚至可以说,“含心量”与表现性、抒情性是可以互释的几个概念。因此,教学主体特别是语文教师心中有“味”,并将这个“味”和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既来自于文本,又高于甚至大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教学主体的生命资源就转变成语文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不然,你就是教学莎士比亚的文本,也教不出语文味来。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