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文化沉思
文章标题: 《李黎:作家的身后事》
     阅读次数:105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黎:作家的身后事

新民晚报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作家的身后事
李黎
  李黎

  不知从几时起,我有一个名声在外,就是喜欢上作家(或者艺术家)的坟。其实“上坟”的行动多半是凑巧路过;当然,特意过去的也有,但那得是我特别喜爱的作者了。

  巴黎的拉雪兹神甫墓园和蒙帕拿斯墓园,里面就有许多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和音乐家。但我第一次去拉雪兹神甫墓园,主要是为了那堵悲壮的“巴黎公社”墙。蒙帕拿斯墓园里有玛格丽特·莒哈丝、波特莱尔,还有沙特和德波娃的合葬墓;他们逝世了这许多年,墓上都还有鲜花,从未被读者遗忘。

  日本作家的坟都在寺庙的墓地,可以顺便看庙(或者看庙顺便上坟)。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去京都法然院,看到谷崎润一郎那“寂”字碑。有一年深秋,特意为我喜爱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去了他的故乡北镰仓;小津葬在圆觉寺,墓碑上刻的是“無”字。依照日本习俗,我在墓碑上浇了一勺清水。另一个夏日,为了看动画大师宫崎骏美术馆而去了三鹰,发现太宰治和森鸥外两位文学家都葬在不远的禅林寺,于是也顺道去了。

  欧美的墓园很多都像公园,一点也不阴森。在威尼斯,我特地乘船去俗称“墓岛”的圣米凯勒岛,探访多年前在斯坦福大学有过一面之缘的俄裔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洛斯基。整座岛分成几十个墓园区,全有美丽的雕塑、大理石阶、拱门,和大片的墓碑。写“火鸟”、“春之祭礼”的音乐家史特拉文斯基和他的妻子,以及芭蕾舞艺术家狄亚基勒夫,都葬在东正教区;布洛斯基和美国诗人庞德则葬在新教徒区。布洛斯基深爱威尼斯,生前常在威尼斯过冬,也不止一次提到墓岛,写过夜晚乘船绕岛泛舟的情景;死后葬在墓岛,应是得偿所愿了。他的墓碑很简单,只有他的俄文姓名、生卒年月日和英文姓名;但墓石上很热闹,有花束、蜡烛台、许多写满字的小纸条,以及一个插满几十支笔的笔筒。依照墓上放石子的犹太习俗,我留了一枚小贝壳在他的墓碑上方。

  听说由于墓岛的土地有限(哪里不是呢?),土葬的规矩是十年后便要将遗骸掘出迁葬他处。那几位外国名人可能是少数例外。

  除了墓园,欧洲大教堂的“收藏”更是可观;像伦敦的西敏寺大教堂,那里的文哲大家和科学伟人不可胜数,一不留意就踩到一个赫赫大名。巴黎的先贤祠也不遑多让,长眠在那里的大文豪简直令人目不暇给,随意举目就是耳熟能详的巨人。有一间墓室就“住”着雨果、左拉和大仲马三位大师,他们一定有谈不完的话,绝对不会寂寞吧。我还发现一块壁碑是写“小王子”的圣修伯里:“诗人,小说家,飞行员”,以及他执行飞行任务时“失踪”的年月日——没有遗骸,只好以壁碑纪念了。

  三年前特地去湖南凤凰,为了我最喜爱的沈从文。当然也拜谒了听涛山上他的墓,墓碑是一块将近六英尺高的天然五彩石,正面刻着他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夫人张兆和的妹妹、书法家张充和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四句悼词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

  一次在国内讲演后有位记者问我:既然写过关于张爱玲的书,又喜欢上作家的坟,想必上过张爱玲的坟了?我说不曾,因为张爱玲是没有坟墓的。关于身后事,她早已备妥遗嘱:“立即火化,骨灰撒在desolate spot(荒凉之地)”。她在洛杉矶的遗嘱执行人尊重遗愿,雇了船只出海,将她的骨灰与花瓣撒到太平洋里。在我的书“张爱玲未了情”里,有一张我拍摄的洛杉矶附近的太平洋海景,算是对她遥遥的凭吊吧。

  中国的帝王将相、英雄美人的墓几乎都成为旅游观光景点;作家不及他们热门倒是好事,就算有墓也落得清净。其实作家就该像张爱玲,并不需要坟墓供人凭吊——墓碑上的文字有限,而作品流传的时空可以无限。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只要文字话语记忆还在图书馆里,无知无感的长眠之处是大海或者树下又有什么要紧?


最后更新[2016-1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