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美国的“自强”,中国总体应采取观望和鼓励姿态。
美国当前试图通过国内改革和创新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将此作为应对中国崛起的积极出路。美国的战略精力如果放在国内问题上,继续对自身的竞争能力保持自信,有利于遏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中国,不对中美关系产生错误的判断。因而中国对此应当在总体上鼓励和支持,并利用美国的发展机会促进中国的利益。在此过程中,中美可能有微观层面的竞争关系,但在宏观层面并非绝对你得我失、非此及彼的零和关系。此外,美国无论是国内的改革创新,还是国外的战略收缩、调整、再平衡,都面临很多挑战,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对中国产生战略需要。中国有主动作为的空间。
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女)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
第二,对美国的羁绊要划出红线
对于美国的“羁绊”,中国应当划出核心利益红线,同时以我为主、加快发展。
美国利用各种机会搅动中国的内外矛盾,尤其是威胁中国的政治安全、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对此应当有三点认识:首先是对最核心的安全利益划出红线,不要让美国误判中国的底线。
由于美国这一战略本质是干扰性的,而不是根本对抗性的,所以美国会依据中国的反应做出评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避免引发全局性的战略崩盘。当然,双方的核心利益底线要经过反复互动,才能达成较为准确的理解和默契。因而中国并不宜把核心国家利益的红线划得太广、太虚,以做到言行一致,传递准确信息。
其次是保持战略耐心。中国应该接受以下事实:美国在找不到遏制中国崛起根本办法的情况下,将长期对中国实行战术性的羁绊,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停止。
只有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中美创建出新的关系模式,美国的干扰动作才有可能改变。这取决于双方的努力和历史的机遇,中国应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不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急躁和虚骄。最后,中国应当明确认识到,美国的干扰不能从根本上阻碍中国的崛起。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甚至应把美国的长期干扰视作一种可转化的逆境。美国在一些问题上的压力,可以促使中国加快改革、弥补缺陷,推动中国内政外交走向成熟。反之,将问题简单归咎于美国的挑唆、产生不冷静的排外情绪,最终会自乱心神、延缓改革,反而实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