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我参加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何泗忠的市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也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见面后,王土荣老师再次当面提出建议在深圳搞一次面向全省的语文味专题研讨活动,以推介宣传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由省教育发展研究院发通知(几年前王老师也提过同一建议,被我婉谢,《少堂志林》曾有专文记载此事经过)。王老师说,别埋没了。
我当然知道他是一片好意。但我没有吱声。
不吱声,是因为我认为,语文味与程少堂现在都不需要这样的研讨会。这种研讨会,对语文味不起什么作用,对程少堂不起什么作用。搞得不好还会起反作用。
说到埋没,21世纪的中国语文界也好,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也好,谁能埋没语文味和程少堂?
曾发现有敌人在网上匿名放冷箭:“看语文味能走多远。”这一看就是品质与学术均上不了台面,喜欢阴的人干的,是那个别一直盯着、眼红语文味和程少堂的小人干的。事实上语文味已经走得够远的了,远到当初研究语文味时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今天的影响。比如,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这套丛书全国中语界20人入选,华南片只有我一人入选,在网上放“看语文味能走多远”这样冷箭的小人,再活八辈子也到不了这境界。比如我没有退休就见到专门研究我的30万字专著、东北师范大学张岩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出版(大家知道被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需要经过多少关口)。这样专门研究在职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研究退休的不算,为纪念某位名师七十大寿八十大寿多人文章结集的不算,自己学生写的不算),在国内是第一部,在网上放“看语文味能走多远”这样冷箭的小人,再活十六辈子也到不了这境界。比如八九年前,我就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这门课程的教材也早已出版,语文味和程少堂事实上早已成为“教科书级别”的“傲娇”,在网上放“看语文味能走多远”这样冷箭的小人,再活三十二辈子也到不了这境界。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表现性教学法、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也已出版,在网上放“看语文味能走多远”这样冷箭的小人,再活六十四辈子也做不出这样的贡献。
只要语文存在,语文味就不会消亡,语文味的光芒就不会湮灭。
我坚信,我百年之后的学术地位,比我活着时要高。
还是那话——在深圳搞关于语文味的或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免了。
就是在广州搞,我的兴趣也不大。
当然,如果是在老家武汉搞,我会有点兴趣。因为,那也算是衣学术之锦还乡吧。
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