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这代人童年少年时代的,读过许多革命得厉害的书籍,看过许多革命得厉害的电影。这些革命得厉害的书籍和电影中,经常出现资本家、工人、地主、富农、贫雇农等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书籍和电影中一出现,规律是,穷人都长得人模人样,富人都长得鼠头鼠脑。因此小时候我们一看这些书籍和电影,就知道谁是革命者,谁是反革命,谁是无产阶级,谁是反动分子。简单地说,男的长得丑的都是反动分子,革命男人都长得漂亮帅气。美女就是坏女人或女特务。长大了才知道,资本家地主富农或他们的子女大都长得好看,因为生活条件好。比如毛泽东,比如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比如东方古典美人的代表性人物宋庆龄姐妹等等。
小时候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半个世纪后我却常常思考,并断定:从心理学角度说,革命,多半是嫉妒的产物,而非相轻的产物。
人的思想作为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资本家和一般工人之间,“看轻”通常是前者对后者,“嫉妒”通常是后者对前者。同样,地主、富农与一般农民之间,“看轻”通常是前者对后者,“嫉妒”通常是后者对前者。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规律。
从心理学上讲,穷人嫉妒富人,这就是革命的根本原因甚至终极原因。由于有贫富差距甚或有很大差距,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才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通俗地说,革命就是“你凭什么有那么多”?革命就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儒家认为,治理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儒家这个认识很深刻地符合人性。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真懂《论语》中的这一句话就可以治天下了。
写到此,想起邓小平在改革初期的一句名言,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符合人性的改革发动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引发还没有富的人的嫉妒心理,而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到一定时候,邓小平又说过一句名言,即如果改革的结果导致贫富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就算是失败了。我认为邓小平这个观点也是极其深刻的不刊之论:改革的结果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改革最终就成为改革的掘墓人。懂了邓小平这两句话,就可以治中国。
从嫉妒再回说到相轻。曹丕《典论·论文》有名言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又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傅毅与班固,伯仲之间,因此有资格相轻。相轻,用曹丕的话说即所谓“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差距不大,各有所长,这才谈得上相轻。
可见文人相轻需要资格。
可见相轻本质上是牛Χ对牛Χ的事业。
但嫉妒是不需要资格的。
嫉妒是弱者的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同时对强者带有攻击性。
当然,适当的嫉妒加上努力奋斗,可以提高嫉妒者的素质。但如果一直只有嫉妒而不发愤,就必定落入末流。
也许,我们可以幽默地把生活中的嫉妒者,根据他(她)的嫉妒心理的程度深浅,称之为“革命者”或“革命家”。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