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这句话很是有名。“几希”,就是一点点。孟子认为人和禽兽只有那么一点点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存之,则君子;去之,则小人,甚或非人。哪一点点?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 “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作家安黎在《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一文中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了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就具有了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善良。
根据伟大先贤孟子的教导,我平时看人,看一个人是否善良,先看细节,即先看这个人日常是否有恻隐之心。比如看见别人落难,生恻隐之心,至少不幸灾乐祸,即善,或近善。见别人落难就雀跃,就幸灾乐祸,必是小人无疑。比如同事生了重病,无论平时关系如何,知道了,去看一看,即善,至少是近善。知道了而不去看,甚至被约也不去看,就缺少那么一点点“几希”。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那么一点点”。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