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展示四]
易水诀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百冠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②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防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③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④瞋目:瞪眼。⑤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赏析]
这是一幅悲壮的画面。送行者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预示着这将是一场生离死别;悲凉的筑声,萧萧的寒风,送行人的哭泣落泪,更加重了画面凄怆悲凉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壮士荆轲唱出了千古传诵的“易水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句通过眼前之景,渲染了冷清、悲凉的气氛,近似于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向送行者叶荻花秋瑟瑟”,后句是荆轲明志,向送行者表示自己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
这时候的筑声随之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人们的情绪也转向激愤高昂,心头都激起了对敌人满腔的仇恨.就在这慷慨的音乐声和激昂的群情中,荆轲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