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从一家国家级刊物上读到一篇论文,主题是关于教学风格研究的。该文作者和我是念研究生时的校友,且是同系的同学,但学习的专业方向有点不同。他的年纪比我大两三岁,念研究生时年级也高我一届。念研究生时我们就很熟悉。他念研究生前做过中学外语教师,能听外国专家用英语做的学术报告,还能现场用英文提问、讨论。我的专业、科研好一些。毕业后也有见面,私人关系我觉得可以。我1992年底提前半年研究生毕业,1993年4月到珠海一家高校工作,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高级职称评委会破格评为教育学副教授。这位先毕业一年多,毕业后和我在同一省份省城一家高校工作的老同学,也和我同一年申报了教育学副教授,但他没有通过,颇为失落。有次见面,他说到他没有评上副教授时言语中充满不平,说原因是“上边没有人”。说回这篇论文。老同学这篇关于教学风格的论文的后面,有14条引文注释,引文数量不算少。不过他没有引用拙作《教学风格论》。
拙作《教学风格论》发表在辽宁《教育科学》1988年第2期,是我大学毕业4年后开始写作的论文作品之一。当时我还窝在鄂西山区航天系统的一个导弹基地,做中学做语文教师。这篇论文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88年第7期全文作了转载,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老一代著名教学论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定仁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继存教授在其主编的《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一书中,充分肯定本人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认为拙作《教学风格论》一文对教学风格的定义,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学风格最好的定义之一。《教学论研究二十:1979—1999》一书第十一章《教学艺术》中,对拙作《教学风格论》的引用有四次。(参见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34页引用1次,351页引用2次,354页引用1次)《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每章后面附录有分年度列出的《主要论文索引》。第十一章《教学艺术》后附录的《主要论文索引》中,拙文《教学风格论》是1988年7篇主要论文之一,而且是7篇论文中唯一以教学风格为论题的论文。(同上书,第360页)
李定仁教授和徐继存教授主编的《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是1979至1999年这20年间,中国教学论研究的一部学术史。
更远一些,我国第一位教学论专业博士、著名教学论专家张武升教授(生前为天津教科院首任院长,并一直担任天津教科院院长至2016年60岁去世)认定拙作《教学风格论》一文,是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参见张武升主编: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拙作《教学风格论》一文还被1989年以后出版的多部大学教材和《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论》专著引用。事实上,1989年以后出版的《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论》专著,一般都会引用这篇文章。
我这位老同学的这篇关于教学风格的论文不引用拙作,原因可能是以下三者之一。一是没有看到拙文。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刚刚退休的他,此前发表过不止一篇研究教学风格的论文,网上也能看到他在不少地方作了教学风格的主题讲座。而无论是从他的文章还是讲座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有一些内容来自于拙作或来自于拙作的启发。二是他看到了拙作,不愿意引用,作者也是有权利决定引用或不引用什么的。三是他看到了拙作,但认为拙作水平低下,不屑一顾,不值一提,不值得引用。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学术观点,个别学者引用或不引用,它都在那里。因此窃以为,窃希望,我这位同学不引用拙文的原因,是最后一种。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