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生物学研究是健康延寿的科学基础,只有理解了衰老,才有可能延寿。我们并不追求单纯的寿命延长,在病床上空望屋顶、无知无觉地过每一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说是一件好事。在寿命适当延长的同时能健康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健康老龄化呢?节食?辟谷?锻炼?吃药?转基因还是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再生?科学家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人类在衰老和寿命的问题上,空间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继续研究。有些人认为,调节生物学衰老可能根本就行不通。不过,研究结论却告诉我们,在理论上可以调节衰老速率或寿命仅有两种干涉方式:一是降低卡路里摄入,二是自始至终保持身体的活力。
衰老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自然界几十亿年演化出的生命体,为何会以衰老和死亡作为终结?是生命进化对自然界的妥协,还是自然界对生命进化的约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但这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老龄相关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而实现的寿命延长,并不是真正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缓衰老。如此来看,衰老成了一种单向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种种社会的和自然的方法来调节其速率,却很难逆转其勇往直前的方向。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获得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端粒学说就是一个例子。一开始,科学研究发现端粒变短跟衰老和老年疾病相关,通过人为地活化端粒酶可以使端粒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衰老的表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端粒太长容易使细胞永生化,而永生化的结果就是发生癌变!细胞如此,生命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果人类获得了永生,也将会发生"癌变",成为社会和自然的"肿瘤"。
因此,就像我们对待端粒,使其变短得慢一些而不是使其变得更长那样,我们抗衰老的目标也应该是避免疾病的困扰,使人类拥有更长的健康时间,而不单单是寿命的延长。就像幼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一样,老年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是我们一生中最有收获的一段时光。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衰老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夭折的人生。我们享受我们的幼年、少年,有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育;享受我们的青年和中年,有家庭的温馨和事业的成功。那么对于我们奋斗了前半生、积累了一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而迎来的老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享受而空留哀叹呢?
衰老,作为生命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衔接着生与死,就像黄昏左手拉着白昼右手紧握黑夜那样。要想调控衰老的速率,我们必须开始回答"我们为什么生存?"而不是"我们为什么死亡?"因为对衰老的研究,本质上是对健康的追求。我们不求永生不老,但求健康长寿。未来人类长寿的特点或许是青春的延长和病患期的缩短,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成就的概念、物种更新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和社会的代际结构等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作者:王钊 单位:清华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