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荣耀时刻,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
吕思清——首个获得这项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的华人,也从一个17岁的中学生成长为活跃在国际舞台的著名演奏家。他将《梁祝》带给世界,也把《沉思》带回中国,俨然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他至今依然坚持每天练琴三四个小时,脖子左侧甚至因为常年练琴烙下深色印记。
日前,吕思清来深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了“嬉游的讽刺”交响音乐会,并与记者畅谈这30年的艺术点滴,以及他与深圳的缘分。
A
17岁成名,一度害怕失败而迷茫
吕思清在帕格尼尼比赛中实现“0”的突破,至今刚好30周年。“回过头来看,这真是我拿起小提琴这么多年来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那是一个新的开始。”说到这个话题,吕思清长舒了一口气。
那是1987年10月4日,欧洲古城热那亚的玛格丽特剧场,评委会主席阿尔贝托·雷德宣布:“中国选手吕思清获得第34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出选手参加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一个尚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求学的中国少年摘下桂冠,尤其该奖项此前已空缺12年,当年轰动一时。
回国后,吕思清接到的演出邀约几乎没断过——在当时的中国,邀请一个学生参加音乐会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吕思清破了这个例。
对于一个17岁的中学生而言,盛名之下,对表演、对未来,吕思清坦言自己迷茫了。“拿奖后一段时间,每次演出我觉得完美才是成功,太重视技术性,因为怕失败,反而忽略了表演中和观众的沟通以及情感上的表现。”
而留学美国的日子更让他彷徨。“一度雄心勃勃,年轻气盛,觉得战无不胜。直到19岁到茱莉亚音乐学院留学,同学们自我介绍时全是世界级比赛第一名,我的光环消失了。我开始重新思考,音乐在生命中的意义。”
现在回忆起30年前那一幕,对于“当时是凭什么打动了评委”这个问题,吕思清说了三点:音乐个性、感染力和综合舞台表现。“这类大赛中能挺进决赛的,对技术层面的掌握都是近乎完美的。或许像国外杂志说的,我的诠释在情感层次更深入。”
B
练技还要练“心”
这个对“情感层次”的追求,贯穿了吕思清30年的艺术生涯。他说,自己每拿到一个曲子,就会研究情感表现的可能性,除了写在乐谱上的那些东西外,怎样演绎才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即使从北京飞来深圳的三个小时,吕思清也在飞机上看乐谱。“练琴包括两方面,一是练技,是自己在技能上保持稳定和敏感;一是练心,演奏者要琢磨如何通过二次创作来表达情感信息从而打动观众。”
《梁祝》的曲作者何占豪曾这样评价吕思清:“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但要把谱子上的东西表现出来,更要把作曲家没有想到的东西也表现出来,挖掘音乐的无限可能性。吕思清做到了。”
4岁学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11岁被小提琴大师梅纽因选到英国学习,15岁回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岁赴美——被认为是“天才型演奏家”的吕思清却说,对挚爱之事只有执着追求才能走得长。
“很多人在距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了。”这30年里,吕思清并不是唯一一个夺得帕格尼尼比赛金奖的华人,但在数十年里不断踏入世界各地知名音乐厅扬起“魔弓”的,许多人只记住了吕思清。
对于中国的广大琴童和家长,吕思清给出的建议是:“不要觉得练琴就只是练琴谱上的音符,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作为演奏者,要更多地去吸收音乐、文学、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当你对文化了解越多,反而会勾起你练琴的兴趣。”
他说,自己的孩子也在学琴。“我并不要求他一定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音乐的美好和高尚,会让他将来的人生品质更好。”
C
愿做“使者型”演奏家,用西方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
提起吕思清,一定绕不开《梁祝》。至今,吕思清已经录制过五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并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演奏过五六百次,被认为是当代《梁祝》的最佳诠释者之一。
对于这首中国协奏曲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吕思清认为是因为“不同文化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是一致的”。“我在其他国家演出时,都会先给观众讲解《梁祝》的故事内容,我说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对于美和爱的歌颂,东西方都是相通的,但‘化蝶’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意之美是你们没有的。我还会讲技术层面的特殊运用,曲子运用了很多民族音乐、戏曲的旋律和演奏技法,比如仿人声唱腔的滑音、仿筝的琶音等。”
吕思清也很清醒地意识到,仅有一首《梁祝》是不够的。怎样用西方的交响乐来讲述中国故事,吕思清和许多音乐家都在尝试,比如他和谭盾合作,把小提琴协奏曲《英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戏韵》带给西方观众,反响极为热烈。
30年来,有没有让吕思清最难忘的一场演出?吕思清笑了:“难忘的太多了,在好莱坞能容纳3万人的音乐厅演奏,自然是辉煌的,但在北京远郊门头沟为村民拉琴,听他们说感受到‘草地上钻出来’的画面,也很难忘。”
的确,对于常年在东西方艺术舞台游走的吕思清来说,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断变化。爱读书的吕思清很喜欢《傅雷家书》。“里面说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最后做钢琴家。我的理解是想要改变世界,必须有人格魅力和更高视野。我希望自己是使者型的人,不光在台上表演,还能推动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在深圳,吕思清不仅参与了“诗歌巴士”的活动,把《梁祝》等曲子带到了公交车上与市民分享,还在福田举办了“吕思清·深圳福田国际弦乐艺术周”。
“深圳是我特别喜欢的城市,因为这里氛围更包容,可以吸纳各种文化的精髓,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