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转载】怎样读懂《渡河》》
出处:新浪博客      阅读次数:87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怎样读懂《渡河》

怎样读懂《渡河》

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高中  许国申

 

  有一天上午刚上完语文课,有位学生拿了《渡河》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写什么我看不懂。我问了其他同学,也都说看不懂。

  《渡河》是周海亮的小小说,这篇小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他”是一位士兵,因发高烧掉了队。而这支半年来东躲西藏,疲如奔命,队伍仍然越来越短,就像一条被砍掉大半的蛇”的不足二百人的队伍,为了不至于全军覆没,就置“他”的生死于不顾,匆匆渡河,并在渡河以后,把渡他们过河的两只船全烧了……然后,他们端着枪,命令划船的老人跳下河,游回来。没多久,“他”来到河边,找到了老人,请求老人帮助他过河。“他”从老人口中得知渡河的部队中没有一个人记挂他,说起他,但“他”还是认为自己对于一个完整的部队来说很重要,要老人帮助他渡河。老人拼了两块门板,又在底下放了两只羊皮筏,渡“他”过了河。期间,老人一再劝他别去追赶部队了——“追上部队,你终究是死。不是死在这一场战斗,就是死在下一场战斗。所以现在,我是在送你去死。……如果你愿意跟我回去,我会让春玲给你煎两个荷包蛋”。但“他”在过河以后,还是执意要老人“把船烧掉,然后,你游回去”,说这话时,“他拉动枪栓,恶狠狠的语气,却流下眼泪。”——这些情节,我相信没有人看不懂。既然这样,看不懂的是什么呢?

  一、作者想表达什么。“渡河”要告诉读者什么?反对战争。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凡正义的战争,军队与百姓会同仇敌忾;而非正义的战争,如我国春秋时期的战争,无论百姓还是军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对这样的战争,军人与百姓的态度却不一样:军人或许会想到建功立业,而百姓就只图平平安安地活着。《渡河》所描写的战争,就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像我国春秋时期的“无义战”之类战争的抽象与概括,几乎涵括了此类战争的所有共性:

1.军人的人性被异化,士兵的人格被分裂。在非正义战争中,人道与正义都不敌利益与欲望,杀人是军人的“职业”,杀人越多,战功越大。在战争中,人成了战争的机器,一个军人的价值甚至不如一挺机枪。人如果没有被异化,“他”就不该被部队抛弃。为什么一百个多个“战友”竟然没有一个留下等“他”?因为大家都认为生了病的“他”对于部队是个“累赘”,如果不抛弃这个“累赘”,部队的战斗力就要受损,等“他”的人还有可能因等“他”而丧命;抛弃“他”虽然“绝情”,不合人道,但却“有理”,即符合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数学逻辑。试想:这一百多人中如果不全是人性被异化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怎么会集体抛弃一个发高烧的同行者?

  战争是不人道的,战争又是某些人发财升官的机遇。“他”为什么不肯听老人劝告退出战争?一方面,“他”怕落入敌军之手,做了俘虏。一旦做了俘虏,对方总是不分清红皂白,虐待俘虏,让俘虏生不如死;另一方面,“他”还有自己的欲望——赶上部队,也许有机会建功立业,从而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他”或许已经无家可归,或许不甘于过像老人那样过清苦平庸的生活,总之,“他”不能留下,或者不愿意留下。恐惧,希望,还有不甘于清苦平庸,三股力量共同作用于“他”,让“他”做出最终决定:与他的同伴一样以冤报德对老人:“拉动枪栓,恶狠狠”地让老人烧了那只“船”,游回去。然而“他”为什么又要“流下眼泪”呢?因为“他”觉得自己这样对待老人有违人道,有违良心。从这眼泪,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那点尚未被战争彻底泯灭的高贵的人性。

2.无辜的、善良的、人性未被异化的百姓,总是战争的受害者。对百姓而言,从来就是“兵匪一家”——兵无异于匪,兵就是匪。《渡河》中的老人,辛辛苦苦帮军队渡河,不但分文未得,连船甚至连两块门板以及两个羊皮筏也被烧了。两条船,对于老人、对于小村而言,那是一个怎样大的家当啊!没有船,小村百姓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外来旅客怎么过河?所有这些,过河的军人会替他们想吗?不会,根本不会。我们还可设想——如果追兵到了,也要渡河,老人怎么办?还不是一样要在枪杆子的威胁下想方设法渡他们过河?这样的“兵”,与“匪”还有多少区别?战争史上,“过河拆桥”的事例不胜枚举。桥与船一样,原本属于公共交通设施。但是战争时期,无论哪支军队,都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根本不考虑桥与船的公共属性,更不考虑众多百姓的切身利益。

  二、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省略故事的具体背景交待,省略人物的具体形象刻画,以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渡河》中的故事没有具体的背景:什么时代、哪场战争,哪年哪月哪日为什么打仗等等,都没有交待。《渡河》中的人物,具体的姓名、年龄、家庭,以及人物的身高胖瘦、喜怒哀乐等等,也都没有交待。为什么?为了突出故事普遍性——大凡战争,特别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有可能出现《渡河》中的人物,《渡河》中的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说,“省略”实际上是“浓缩(压缩)”。在非正义战争中,军人的人性被扭曲,善良的百姓受荼毒,因此,希望不要爆发战争,或者尽早结束战争,不但是生活在战争年代里的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所有爱好和平的读者的共同愿景。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从而突出反战的主题。《渡河》中有四组鲜明的对比:

首先是对“他”的命运的态度,老人非亲非故,却对“他”关心备至,呵护有加;相反,“他”的那些“战友”及其长官,却对发高烧的“他”的死活漠不关心。   

  其次,在百姓眼里,生命无比高贵——“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都要出去找”,“家里的狗跑出去,晚上还得给它留着门呢”;但在军队里,“他”发高烧掉了队,却没有留一两个人照顾,失踪了也没有一个人寻找;在长官眼中,一个生病掉队的士兵,远不如两挺机枪重要。

  再次,是老人对士兵的态度与士兵对老人的态度对比:老人对士兵尽力帮助,不求回报,而士兵对老人却恩将仇报,烧了船,要老人游水回家,根本不在乎老人的死活。

  最后,是“他”渡河前后的感情变化,以及与老人分别时刻的内心矛盾:渡河之前,“他”恳求老人称“您”,但在渡河以后却“咬咬牙”称“你”;与老人分别时,表面上“他”拉动枪栓,用恶狠狠的语气对老人下命令;内心里又感到这样做却对不住老人,愧疚地“流下眼泪”。

3.运用反复手法,一方面揭露军人了的自私与冷漠,一方面表现了老人劝他别赶队伍的真诚。“他们本该等你的,是不是?你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还到处找呢!”“可是他们应该等等我的。他说,我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都要出去找……”老人反复对“他”说这些话,“他”反复记得这些话,都突出了这些话在小说中的分量——既然“他”这个因病掉队的士兵在他的部队里还不如在老人村子里的一只走失了的鸡,“他”为什么还要过河去追部队?

4.借助于漫画笔法,引进荒诞的艺术形式,控诉战争的“无厘头”及其罪恶。从《渡河》里,我们看不出这支军队为什么打仗,看不出这支军队打过仗没有,只知道他们在不断地“撤退”,一路上给百姓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先看作品中“颓败的村落”——“十几栋泥草房,十几株山楂树,十几只瘦羊,十几个拥挤在一起的坟茔……”,这是一幅连年战乱所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惨象。再看作品对“部队”的描述——“当兵的面黄肌瘦,军装就像麻袋,步枪就像烧火棍,长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不足二百人吧!那也算部队?”“半年来他们东躲西藏,疲如奔命,队伍仍然越来越短,就像一条被砍掉大半的蛇。其实他们不配像蛇。他们更像兔子,耗子,像一切死到临头的惊恐万状的动物。”——这些人为什么出来当兵?这样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这些荒诞的情节还为下一个更荒诞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这支部队仓促逃命、烧毁渡船的理由都是“后有追兵”,可是“追兵在哪里?老人说,这么多天,我连一个兵虱子都没看到”。——连追兵都“莫须有”,他们却逃窜了半年,并且扔下掉队的同伴不顾,——天底下哪有这等荒诞的事儿?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支“越来越短”的队伍为什么会“越来越短”——人员的锐减不是打仗的伤亡,而是抛弃了老弱病残!最后,还有“他”的人格分裂:“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很多兄弟在逃亡的路上被遗弃了,而且也知道自己已经与先前“失踪”的兄弟们一样被部队遗弃了,但“他”却还要自欺欺人,振振有词地说什么“队伍不能冒险。我们是一个整体……对一支完整的队伍来说,我很重要……”之类鬼也不会相信的谎言,作为继续追赶部队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虽曾在老人的警醒下知道“自己就像倒地的芦苇或者随风而逝的芦花,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他的部队,还是对他的世间”,从而感到“老人破败的村庄在这一刻突然变得生动并且亲切,牛,羊,青草,庄稼,沟畔,老人十九岁的脸上长满雀斑的女儿,一扭一扭的随风摇摆的炊烟……”,但“他”最终还是执迷不悟,去赶部队。这一连串荒诞的情节,让我们在捧读作品时内心的痛感里混合着悲喜,产生了一种哭笑不得的情感体验。然后再来追寻其荒诞的源头,不就是万恶的战争吗?战争使人变成魔鬼:不是变成杀人不眨眼的“英雄”魔王,就是变成人格分裂的“他”这样的逃兵。战争毁灭的不但是人的有形的肢体与财产,更残酷的是摧毁了人无形的精神和灵魂。——“他”与“他”的“战友”,都是一群迷失了高尚灵魂的且作恶多端的“行尸走肉”。他们虽然活着,他们的灵魂却早已死了。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已经死了,而他们还甚为自得,在手无寸铁的人们面前苟延残喘得骄横跋扈,因为他们手里有枪。

  说到这里,你读懂《渡河》了吗?

  补充三点:一是“老人”与“他”都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老人”是所有在非正义战争中历尽磨难却良心未泯的百姓的代表,是真、善、美的化身;而“他”则是所有参与非正义战争的士兵的代表,是人性被扭曲、人格被分裂的假、丑、恶的化身。“老人”让人钦佩,“他”却既让人“哀其不幸”,又让人“怒其不争”。二是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公正;如果把“他”改为“我”,用第一人称叙事,也许就没有现在这样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渡河》是周海亮战争系列小小说之一,《我们的粮食》是它的姊妹篇,读懂了《渡河》,也就能读懂《我们的粮食》。


 


最后更新[2017-5-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