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我对老师的怕与爱(浮生八记之二)
(说明:本传记为《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第一部分)
记忆的确是有选择性的,不到三岁时发生的某些事件,能记得这样清楚,但是按说应该记得更清楚的事——六岁时,上小学的第一天,我们老家叫“发蒙”——那天发生的“事件”,在我记忆中,却不是那么清晰。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右手拿着一个小板凳,左手被父亲连拉带扯地拽着,很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往学校蹭去。
说是蹭那真是蹭啊,因为我对上学一点兴趣也没有。岂止是没有兴趣,实际上是有些恐惧。为什么恐惧上学呢?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简单点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认生,不合群,而上学要和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上课,还要和那么多人说话,和那么多人一起玩儿,多为难啊!再一个是,不上学的时候,我想什么时候撒尿就什么时候撒尿,想什么时候拉屎就什么时候拉屎,多自由啊!但是在学校要讲纪律,只能下课时才能撒尿拉屎,还要排队,那急了还不拉到裤子里吗?想想42年前,要好吃的没有好吃的,要好穿的没有好穿的,要好玩儿的没有好玩儿的,唯一有的就是尿尿自由和拉屎自由。古代有名人说过:“不自由,毋宁死”,我上学第一天的心情是:“没有尿尿自由和拉屎自由,毋宁死”,当然那时我还不会用“毋宁”二字。
现在想来,几十年后,与其说是记得发蒙那天的一些事,不如说是记得那天的“情”——情绪体验。
世界上怕就怕“恐惧”二字,换句话说就是越怕越有“鬼”。
我发蒙后的第一位老师叫张学书,是位进过私塾的老先生,曾经在黄州城里做过拿工资的公办教师(至于他全家人怎么又回到村里,这我就不知道了),在我们当地是有名的文化人,学校经常把最难教的一年级让他教。我们一年级的语文和算术,都是张老师一个人教的。
张老师的字写得跟书上印的一模一样,很好看。
张老师不仅字写得好看,人也长得好看。他中等身材,经常穿的是那时流行的中山装,质地当然不高档,但是收拾得干净、得体,讲究(小时候我听见大人们对张老师评价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讲究”),看上去就显得有档次;喜欢抽烟,牙齿有些黄;发型很个性,是像毛主席那样整齐的往后梳着的“倒背头”,这样子的发型,那时在我们当地,是唯一的;言谈举止很有气质(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在农村学校见到这样有气质的老师),不像农村人。他儿子张梦华和我们同龄同班。
张老师对人很和蔼,但是我们同学都很怕他。怕他不是由于他骂我们打我们,而是由于他虽然不打我们骂我们,但是老打他的儿子张梦华,打得还很厉害。张老师经常在上课时用“毛栗子”凿梦华的脑壳,甚至经常勒令他当众下跪,还不许他哭。
梦华老是挨他爸爸的打,并非他成绩不好,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两者都不是。实际上,张梦华的成绩在班上不算最好,但也不算最差,中等是没有问题的。他上课时的注意力本来是很集中的,加上他爸爸经常打他,所以他听课时的注意力比一般同学更集中。要我现在分析,梦华所以老挨他爸爸的打,从梦华自身来说,原因是他听课时注意力太集中,也就是太紧张,以至于被他爸爸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尽管他心里明白,但老是答非所问,他答非所问,于是又继续挨打。
张老师不打其他同学,只是老打梦华,给梦华造成恶性循环,他的成绩每况愈下,愈下愈况,愈况愈下,上课回答问题质量也就愈来愈差。而每到上课,张老师又喜欢叫梦华回答问题,于是课堂上经常发生这种现象:梦华把他的紧张紧张了同学,或者说其他同学和梦华一起紧张,于是其他同学也很怕张老师了。
我当然也很怕张老师。因为张老师给梦华吃“毛栗子”时,那声音响而且亮,比我父亲挖我的“毛栗子”时的声音还脆些。不知其他同学是怎样感受的,每当张老师给梦华吃“毛栗子”时,我当时的心理我今天是记得很清楚的:张老师的“毛栗子”说不定哪天就挖到我的脑壳上了。
由于怕张老师,就留下一个很丢人的关于“遗屎”的“遗事”。
本来由于上学发蒙,失去了宝贵的随意拉尿拉屎的自由,觉得学校可怕,到张老师的课堂上就觉得更可怕。怕张老师,上课就不敢乱说乱动,上课时想上厕所也不敢吭气。及至有一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的什么我全忘了,我只记得,那天课堂上忽然觉得肚子急疼,肠子咕咕直叫,一股内在的排泄力量来势凶猛。我正在火急火燎地痛苦着,想跟张老师讲,又不敢开口,在犹犹豫豫中,挣扎煎熬着,希望挨到下课跑厕所去的一瞬。伴着一个响屁,我的肠子里的秽物,在一秒钟之内(真是一秒钟)全拉在我坐的小板凳上(我那时穿的是开裆裤)。我觉得很丢人,于是把板凳翻过来放在地上。但是我的“罪行”没有能掩盖多久,周边的同学很快闻到臭气,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顺理成章的给了我一个“毛栗子”的同时,吼了我一声:“要上厕所怎么不跟老师讲一声!”
我忍着脑壳上的痛疼,默默无语。嗨,这时还有什么可说的!
张老师安排一位年纪大的女同学替我收拾。那位师姐一边说“臭死人”,一边把我带到水塘边,替我洗了屁股,然后又帮我洗了小板凳。
我是很感激这位师姐的,我还记得她的名字呢!
尽管是农村学校,但是张老师很少打同学,他这是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打我。
小学一年级这次沉痛的丢人事件,我小时候一直是完全归咎于自己怕老师的。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任何责怪张老师的意思。这不是我年纪大了,尊重老师,对老师的“失误”宽容,而是我觉得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一个老师的伟大心灵。我觉得我终于搞清楚了张老师老是打自己的儿子,不打其他同学的奥妙:其他同学不能打,他是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教育我们,或者说震慑我们。
当然啰,要是老先生不让我们那么怕他,我就不会那样丢人现眼地把大便拉在教室里了。
由于有了这次丢人事件,后来我做语文老师(小学、中学、大学都教过),很注意努力不让学生怕我,也特别注意跟学生强调:上课时要是想上厕所,赶快去上,不要拖拉,也不一定要跟老师打招呼。我之所以跟学生这样强调,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我感觉到,一个小孩或一个学生,急着要上厕所的时候,他也许能坚持做几道数学题,但是绝对上不好语文课。
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理和心理都轻松的状态下进行。
不过,我怕张老师,也有爱张老师的时候。
小学一年级,认字很重要。上完几篇课文,张老师就把每一个同学都喊到他办公桌旁边,检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每到这种时候,同学们都很紧张,我却很高兴,因为尽管我长得又瘦又小不起眼,但是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贪玩,善于利用其他同学玩的时间学习。小时候我有一个很怪的心理从来没有人知道过:一看见其他同学玩我就暗暗高兴,因为他们玩儿我就正好可以抓紧时间学习了。由于学习的时间比同学多,所以总是能很快把课本最后的生字表都读熟记熟了,我巴不得老师早些检查我的生字呢。
那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张老师又开始检查同学们的生字了。这次是检查整本书的生字,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把生字表的生字全读对了。我小时候有些结巴,由于结巴,最后几个生字,我本来认得,但是憋了好久,嘴里就是念不出来,我很着急,生怕张老师又给我一个“毛栗子”,但是张老师反复地亲切地对我说:“莫急莫急,你肯定认得!”于是我真的全念出来了。
张老师很高兴,轻轻摸摸我的头,连续表扬我好几句,顺手用改作业的红笔,给我写了一个小纸条,说:“就你全认得!把条子带回去给你伯伯看看!让他高兴高兴!”
我伯伯就是我父亲。为什么我伯伯就是我父亲,等会儿再说。
那天一放学,我就拿着张老师写的条子,发疯似的往家奔,到村口碰到我父亲,父亲平时见我时比较凶,很少笑,那天见到我跑向他就笑脸相迎。我结结巴巴给父亲讲张老师的条子,由于过于兴奋,比平时就更结巴。当我还没讲清楚怎么回事时,一阵风吹来,把我手中的纸条吹到水坑中了。我连忙从水坑中捞起字条,一看,红钢笔写的字迹全模糊了。当时我心里那个后悔啊!好在父亲的话宽慰了我:“我晓得了,张老师跟我说了。”
要说我后来为什么喜欢语文,应该说跟张老师的这个条子有点不大不小的关系。
说到张老师的条子,很自然就联想到我念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小学学制是五年),数学老师给我的作业写批语的事情。
这位数学老师,不光是我的老师,以后还是学校校长,按说还是有恩于我的,我做民办教师,就是他点名要去的。那是后话。我念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至少有三年,他既是我的数学老师,又是班主任。这位老师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有些凭长相决定对学生的喜好。我记得,尽管我在班上和年级同学中成绩是最好的,但是他除了讽刺我“好吃懒做,黄皮寡瘦”(我记得很清楚,他就是用这几个字在班上讽刺我的)之外,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更没有给我评过一次先进。而学习比我差很多但是长得胖墩墩很可爱的一位同村同学,经常高高兴兴领奖状回家。在小学时代,我梦想获得一次奖状,这位老师从来没有满足我这种心理。但是他对我的作业要求很高,哪一次没有得满分,他就会写批评性评语。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不知怎么疏忽了一下,我的数学作业只得了97分,这位数学老师就在我的作业后面很用劲地写了几个大红字:“狂妄自大!”我当时也就10岁多一点,小孩子,哪里会“狂妄自大”啊!也就是偶尔作业不小心而已。再说小孩子的作业哪能老得满分的?面对这样的批语,要是糊涂一点的同学,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语感”差一点的同学,也就过去了。但是,我总是感觉到“狂妄自大”这几个字十分刺眼,让我十分不舒服。那时没有经济能力随便换练习本,又没有胆量把这张有批语的作业撕了,于是我就用橡皮把“狂妄自大”几个字擦去。但是,下一次数学练习本发回来时,在我擦去的地方,数学老师又用更大的力气写下“狂妄自大”四个字,而且比上次写得更大。更让我伤心的是,一天我放学回家,数学老师和管校代表(那时叫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家访,我到家门口时,他们正好从我家出来,见我回来,数学老师和管校代表一起对我父母说:“最近有点骄傲自满。”他们走后父亲就拿“骄傲自满”批评我。尽管我觉得“骄傲自满”比“狂妄自大”四个字程度轻多了,但是我仍然委屈得不行,我真是没有“骄傲自满”,更是谈不上“狂妄自大”,说是粗心大意还差不多。
记得我伤心地对父母哭诉:“我没有骄傲自满啊!我没有骄傲自满啊!”
孩子的心灵是不是都像我这样容易受到伤害呢?
也许,如果不是对文字有特殊敏感的孩子,就不会承受我这样的伤害吧?
回头说说“我伯伯就是我父亲”。
40多年前,在我的老家,当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孩子叫自己的父亲为“伯伯”,叫自己的母亲为“姆妈”,“爸爸”和“妈妈”被认为是城镇(具体说是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对父母亲的称呼,是很洋气的,农村的孩子是不能这样称呼父母亲的。没有明文规定,只是约定俗成,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有所改观。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学同学中,没有哪位同学叫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是“爸爸”和“妈妈”的,也没有哪位父亲或母亲敢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是“爸爸”或“妈妈”的。当然,我也没有听人讲过为何不能这样叫。只有张梦华是个例外,他叫张老师为“爸爸”,叫他母亲为“妈妈”。要是换了其他同学,一定会受到嘲笑,但是我们都觉得张梦华这样叫“爸爸”“妈妈”很顺理成章。这可能也是我们爱张老师的一个表现。
而我之所以在此记下这个细节,是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敏感到这种称呼背后的东西,而且极有可能,我是我读书的那所小学的同学中,如果说不是最早,也是最早之一,感觉到这种称呼的不同,并对这种不同进行初步“语文思索”的小孩。
现在不是有人说我们深圳语文味流派是“文化语文”吗?好汉也提当年勇,要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我40多年前对“爸爸”、“妈妈”与“伯伯”、“姆妈”称呼的初步“语文思索”,也勉强可以算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思索”呢!
少堂:我对老师的怕与爱(浮生八记之二)
(说明:本传记为《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第一部分)
记忆的确是有选择性的,不到三岁时发生的某些事件,能记得这样清楚,但是按说应该记得更清楚的事——六岁时,上小学的第一天,我们老家叫“发蒙”——那天发生的“事件”,在我记忆中,却不是那么清晰。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右手拿着一个小板凳,左手被父亲连拉带扯地拽着,很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往学校蹭去。
说是蹭那真是蹭啊,因为我对上学一点兴趣也没有。岂止是没有兴趣,实际上是有些恐惧。为什么恐惧上学呢?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简单点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认生,不合群,而上学要和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上课,还要和那么多人说话,和那么多人一起玩儿,多为难啊!再一个是,不上学的时候,我想什么时候撒尿就什么时候撒尿,想什么时候拉屎就什么时候拉屎,多自由啊!但是在学校要讲纪律,只能下课时才能撒尿拉屎,还要排队,那急了还不拉到裤子里吗?想想42年前,要好吃的没有好吃的,要好穿的没有好穿的,要好玩儿的没有好玩儿的,唯一有的就是尿尿自由和拉屎自由。古代有名人说过:“不自由,毋宁死”,我上学第一天的心情是:“没有尿尿自由和拉屎自由,毋宁死”,当然那时我还不会用“毋宁”二字。
现在想来,几十年后,与其说是记得发蒙那天的一些事,不如说是记得那天的“情”——情绪体验。
世界上怕就怕“恐惧”二字,换句话说就是越怕越有“鬼”。
我发蒙后的第一位老师叫张学书,是位进过私塾的老先生,曾经在黄州城里做过拿工资的公办教师(至于他全家人怎么又回到村里,这我就不知道了),在我们当地是有名的文化人,学校经常把最难教的一年级让他教。我们一年级的语文和算术,都是张老师一个人教的。
张老师的字写得跟书上印的一模一样,很好看。
张老师不仅字写得好看,人也长得好看。他中等身材,经常穿的是那时流行的中山装,质地当然不高档,但是收拾得干净、得体,讲究(小时候我听见大人们对张老师评价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讲究”),看上去就显得有档次;喜欢抽烟,牙齿有些黄;发型很个性,是像毛主席那样整齐的往后梳着的“倒背头”,这样子的发型,那时在我们当地,是唯一的;言谈举止很有气质(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在农村学校见到这样有气质的老师),不像农村人。他儿子张梦华和我们同龄同班。
张老师对人很和蔼,但是我们同学都很怕他。怕他不是由于他骂我们打我们,而是由于他虽然不打我们骂我们,但是老打他的儿子张梦华,打得还很厉害。张老师经常在上课时用“毛栗子”凿梦华的脑壳,甚至经常勒令他当众下跪,还不许他哭。
梦华老是挨他爸爸的打,并非他成绩不好,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两者都不是。实际上,张梦华的成绩在班上不算最好,但也不算最差,中等是没有问题的。他上课时的注意力本来是很集中的,加上他爸爸经常打他,所以他听课时的注意力比一般同学更集中。要我现在分析,梦华所以老挨他爸爸的打,从梦华自身来说,原因是他听课时注意力太集中,也就是太紧张,以至于被他爸爸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尽管他心里明白,但老是答非所问,他答非所问,于是又继续挨打。
张老师不打其他同学,只是老打梦华,给梦华造成恶性循环,他的成绩每况愈下,愈下愈况,愈况愈下,上课回答问题质量也就愈来愈差。而每到上课,张老师又喜欢叫梦华回答问题,于是课堂上经常发生这种现象:梦华把他的紧张紧张了同学,或者说其他同学和梦华一起紧张,于是其他同学也很怕张老师了。
我当然也很怕张老师。因为张老师给梦华吃“毛栗子”时,那声音响而且亮,比我父亲挖我的“毛栗子”时的声音还脆些。不知其他同学是怎样感受的,每当张老师给梦华吃“毛栗子”时,我当时的心理我今天是记得很清楚的:张老师的“毛栗子”说不定哪天就挖到我的脑壳上了。
由于怕张老师,就留下一个很丢人的关于“遗屎”的“遗事”。
本来由于上学发蒙,失去了宝贵的随意拉尿拉屎的自由,觉得学校可怕,到张老师的课堂上就觉得更可怕。怕张老师,上课就不敢乱说乱动,上课时想上厕所也不敢吭气。及至有一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的什么我全忘了,我只记得,那天课堂上忽然觉得肚子急疼,肠子咕咕直叫,一股内在的排泄力量来势凶猛。我正在火急火燎地痛苦着,想跟张老师讲,又不敢开口,在犹犹豫豫中,挣扎煎熬着,希望挨到下课跑厕所去的一瞬。伴着一个响屁,我的肠子里的秽物,在一秒钟之内(真是一秒钟)全拉在我坐的小板凳上(我那时穿的是开裆裤)。我觉得很丢人,于是把板凳翻过来放在地上。但是我的“罪行”没有能掩盖多久,周边的同学很快闻到臭气,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顺理成章的给了我一个“毛栗子”的同时,吼了我一声:“要上厕所怎么不跟老师讲一声!”
我忍着脑壳上的痛疼,默默无语。嗨,这时还有什么可说的!
张老师安排一位年纪大的女同学替我收拾。那位师姐一边说“臭死人”,一边把我带到水塘边,替我洗了屁股,然后又帮我洗了小板凳。
我是很感激这位师姐的,我还记得她的名字呢!
尽管是农村学校,但是张老师很少打同学,他这是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打我。
小学一年级这次沉痛的丢人事件,我小时候一直是完全归咎于自己怕老师的。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任何责怪张老师的意思。这不是我年纪大了,尊重老师,对老师的“失误”宽容,而是我觉得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一个老师的伟大心灵。我觉得我终于搞清楚了张老师老是打自己的儿子,不打其他同学的奥妙:其他同学不能打,他是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教育我们,或者说震慑我们。
当然啰,要是老先生不让我们那么怕他,我就不会那样丢人现眼地把大便拉在教室里了。
由于有了这次丢人事件,后来我做语文老师(小学、中学、大学都教过),很注意努力不让学生怕我,也特别注意跟学生强调:上课时要是想上厕所,赶快去上,不要拖拉,也不一定要跟老师打招呼。我之所以跟学生这样强调,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我感觉到,一个小孩或一个学生,急着要上厕所的时候,他也许能坚持做几道数学题,但是绝对上不好语文课。
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理和心理都轻松的状态下进行。
不过,我怕张老师,也有爱张老师的时候。
小学一年级,认字很重要。上完几篇课文,张老师就把每一个同学都喊到他办公桌旁边,检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每到这种时候,同学们都很紧张,我却很高兴,因为尽管我长得又瘦又小不起眼,但是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贪玩,善于利用其他同学玩的时间学习。小时候我有一个很怪的心理从来没有人知道过:一看见其他同学玩我就暗暗高兴,因为他们玩儿我就正好可以抓紧时间学习了。由于学习的时间比同学多,所以总是能很快把课本最后的生字表都读熟记熟了,我巴不得老师早些检查我的生字呢。
那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张老师又开始检查同学们的生字了。这次是检查整本书的生字,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把生字表的生字全读对了。我小时候有些结巴,由于结巴,最后几个生字,我本来认得,但是憋了好久,嘴里就是念不出来,我很着急,生怕张老师又给我一个“毛栗子”,但是张老师反复地亲切地对我说:“莫急莫急,你肯定认得!”于是我真的全念出来了。
张老师很高兴,轻轻摸摸我的头,连续表扬我好几句,顺手用改作业的红笔,给我写了一个小纸条,说:“就你全认得!把条子带回去给你伯伯看看!让他高兴高兴!”
我伯伯就是我父亲。为什么我伯伯就是我父亲,等会儿再说。
那天一放学,我就拿着张老师写的条子,发疯似的往家奔,到村口碰到我父亲,父亲平时见我时比较凶,很少笑,那天见到我跑向他就笑脸相迎。我结结巴巴给父亲讲张老师的条子,由于过于兴奋,比平时就更结巴。当我还没讲清楚怎么回事时,一阵风吹来,把我手中的纸条吹到水坑中了。我连忙从水坑中捞起字条,一看,红钢笔写的字迹全模糊了。当时我心里那个后悔啊!好在父亲的话宽慰了我:“我晓得了,张老师跟我说了。”
要说我后来为什么喜欢语文,应该说跟张老师的这个条子有点不大不小的关系。
说到张老师的条子,很自然就联想到我念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小学学制是五年),数学老师给我的作业写批语的事情。
这位数学老师,不光是我的老师,以后还是学校校长,按说还是有恩于我的,我做民办教师,就是他点名要去的。那是后话。我念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至少有三年,他既是我的数学老师,又是班主任。这位老师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有些凭长相决定对学生的喜好。我记得,尽管我在班上和年级同学中成绩是最好的,但是他除了讽刺我“好吃懒做,黄皮寡瘦”(我记得很清楚,他就是用这几个字在班上讽刺我的)之外,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更没有给我评过一次先进。而学习比我差很多但是长得胖墩墩很可爱的一位同村同学,经常高高兴兴领奖状回家。在小学时代,我梦想获得一次奖状,这位老师从来没有满足我这种心理。但是他对我的作业要求很高,哪一次没有得满分,他就会写批评性评语。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不知怎么疏忽了一下,我的数学作业只得了97分,这位数学老师就在我的作业后面很用劲地写了几个大红字:“狂妄自大!”我当时也就10岁多一点,小孩子,哪里会“狂妄自大”啊!也就是偶尔作业不小心而已。再说小孩子的作业哪能老得满分的?面对这样的批语,要是糊涂一点的同学,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语感”差一点的同学,也就过去了。但是,我总是感觉到“狂妄自大”这几个字十分刺眼,让我十分不舒服。那时没有经济能力随便换练习本,又没有胆量把这张有批语的作业撕了,于是我就用橡皮把“狂妄自大”几个字擦去。但是,下一次数学练习本发回来时,在我擦去的地方,数学老师又用更大的力气写下“狂妄自大”四个字,而且比上次写得更大。更让我伤心的是,一天我放学回家,数学老师和管校代表(那时叫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家访,我到家门口时,他们正好从我家出来,见我回来,数学老师和管校代表一起对我父母说:“最近有点骄傲自满。”他们走后父亲就拿“骄傲自满”批评我。尽管我觉得“骄傲自满”比“狂妄自大”四个字程度轻多了,但是我仍然委屈得不行,我真是没有“骄傲自满”,更是谈不上“狂妄自大”,说是粗心大意还差不多。
记得我伤心地对父母哭诉:“我没有骄傲自满啊!我没有骄傲自满啊!”
孩子的心灵是不是都像我这样容易受到伤害呢?
也许,如果不是对文字有特殊敏感的孩子,就不会承受我这样的伤害吧?
回头说说“我伯伯就是我父亲”。
40多年前,在我的老家,当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孩子叫自己的父亲为“伯伯”,叫自己的母亲为“姆妈”,“爸爸”和“妈妈”被认为是城镇(具体说是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对父母亲的称呼,是很洋气的,农村的孩子是不能这样称呼父母亲的。没有明文规定,只是约定俗成,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有所改观。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学同学中,没有哪位同学叫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是“爸爸”和“妈妈”的,也没有哪位父亲或母亲敢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是“爸爸”或“妈妈”的。当然,我也没有听人讲过为何不能这样叫。只有张梦华是个例外,他叫张老师为“爸爸”,叫他母亲为“妈妈”。要是换了其他同学,一定会受到嘲笑,但是我们都觉得张梦华这样叫“爸爸”“妈妈”很顺理成章。这可能也是我们爱张老师的一个表现。
而我之所以在此记下这个细节,是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敏感到这种称呼背后的东西,而且极有可能,我是我读书的那所小学的同学中,如果说不是最早,也是最早之一,感觉到这种称呼的不同,并对这种不同进行初步“语文思索”的小孩。
现在不是有人说我们深圳语文味流派是“文化语文”吗?好汉也提当年勇,要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我40多年前对“爸爸”、“妈妈”与“伯伯”、“姆妈”称呼的初步“语文思索”,也勉强可以算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思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