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陶潜妻子为何“固请”种秔稻?》
     阅读次数:8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潜妻子为何“固请”种秔稻?

陶潜妻子为何“固请”种秔稻?

杨建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03日   15 版)
 
 

  今年二期《读书》,刊有刘涛先生很有意思的一则短文:《陶潜辞官隐情》。对于渊明先生的辞官缘由,除去他自己在《归去来兮辞》“序”中的说法,刘先生还从沈约《宋书·陶潜传》拈出“其中隐情”。这隐情,说起也不算复杂:陶渊明担任县令期间,当地公田,按上面要求,要全数种秫稻(刘文注:“黏性强的糯米”)而渊明先生的妻子却“固请”(定要)种一部分秔稻(刘文注:“黏性较小的水稻”。“秔”,今亦写作“粳”)。渊明先生随性,便大部分按规定种了秫稻(二顷五十亩),少数(五十亩)种了秔稻。待到上级来人巡查到此事,由于没有全数按要求办,作为县令的渊明先生面薄,“遂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之由,一走了之。”

  渊明先生生平中这桩不大不小的辞职风波,大致算是清楚了。可为何陶县令的妻子,要“固请”种一部分秔稻,结果坏了规矩,还得让性格疏散的他束带整齐去解说,以致引发了辞官的动作?这一点,作者似乎没有深一步探讨。

  在笔者家乡,秫稻(“黏性强的糯米”)俗称“酒谷”;打出的米,称“酒米”。这种米,由于黏性强,平素不做米饭吃。(不知其它地区是否如此?)主要做糍粑(一种将糯米蒸熟后以物捶揉成团成块,然后揪下、切开拌糖或油煎着吃。);糯米饭(甜饭);或碾成粉做元宵之类;另一功能就是可以做成“醪糟”。(米酒类。应该是称“酒米”之来源。《归去来兮辞》序中有:“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应该也包含这个意思才是;略迟于沈约文字的萧统《陶渊明传》中,在“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秔。”之间,添加了“(渊明)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一句,也可以想见该稻谷与酒之间的联系)这些东西在改革开放前是年节时才能够吃到的。“酒米”一是价格贵。当时粮食产量少,吃一般米饭还成问题,平素便很少问津“它”了。这是一方面。另外,“酒谷”产量较一般水稻低不少,在粮食稀缺,平素又不很常用情况下,一般种得也较少。在魏晋时期,为了粮食产量,也应该少种“秫稻”才是。可不晓得为何,陶渊明时代的公田却要全种这种相对低产稻谷?陶渊明家境,据史传记载及自述看,一直寒贫,《归去来兮辞》序言开首便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妻子显然根据生活实际,“固请”种一些寻常稻谷,一方面可多有收获,再是平常吃饭时“合口”些,可却没承想闹到让老公辞官的地步。

  由此,是否还可对需“折腰”的“五斗米”问题,启发出一点解读思路。“五斗米”,一般说法,是俸禄,即陶渊明的县令收入。“一年”?“一月”?“一天”?有一种说法(说法略多,取其一):当时一斗为十升,一升约三、四斤,五斗米约百五十~二百斤。这应该是陶县令一天的收入。(这收入好像有些夸张)具体到粮食收成,记得在农村时,“秫稻”与“秔稻”之间,亩产差距大约一二百斤吧。一亩地“秔稻”,收成较“秫稻”多出约“五斗米”。此话倘可坐实,渊明先生所言,便该成了:不就为了一亩地多产“五斗米”嘛,这是清清楚楚的事,懒得给你们解释。民间所需和官家所求,有时真是难得解释明白的。

  如若对此“五斗米”还没有铁板钉钉解读结论的话,这得之《宋书》的一点资料,还不妨拿来这般猜想一番的。


最后更新[2017-5-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