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刚来深圳工作的时候,以及随后的若干年,我常常给《深圳特区报》写稿。《深圳特区报》教育版的几位编辑对我很客气,我给的稿子,他们一概不惜版面照登。他们也常打电话给我约稿。他们约的稿子,无论时间如何紧张,我都是保质保量按时交稿。例如有时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刚考试完,午饭时分他们就来电话约我写评点高考语文试题的稿子。我开一个通宵写五六千字,反复修改定稿即天亮,然后打的将稿子送到特区报。这么长的稿子,他们居然全部照登,洋洋洒洒占了报纸大半个版面。因此我和这些编辑不仅互相信任,还有些感情。有一次,《深圳特区报》教育版的几位领导、编辑,还在特区报业大厦18楼专门设宴,招待我们几个特殊作者喝茅台。记得餐叙中,我谈到我过去在以前工作城市的《珠海特区报》发表过一些文章,在场的《深圳特区报》的几位编辑不约而同都说,《珠海特区报》,小报。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深圳特区报》也是一家地方报纸,但就影响而言,至少在中国,是家大报。
刚从楼下信报箱拿回报纸,从今天的《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一则报道。报道不长,照录如下:
广深莞等十城市非遗精品联合亮相
发稿时间:2017-05-2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图为传承人展示深圳潮俗皮影戏

图为传承人展示佛山的剪纸
深圳特区报东莞5月20日电(记者 刘秋伟 文/图)20日,东莞市文化馆正式拉开2017东莞文化四季之非遗季序幕,东莞市16项本土非遗项目,与广州榄雕、深圳潮俗皮影戏等18项外市精品非遗联合亮相,全面启动以“非遗走进城市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东莞“非遗季”在全省乃至全国属首创,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举措的一次集中展示。主办方通过东莞非遗墟市的影响力,邀请周边9市成立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并举行首场城际非遗墟市。东莞的龙舟制作技艺、麒麟制作、醒狮头制作技艺、茶山公仔、矮仔肠制作技艺、庾家粽制作技艺、糖不甩等16项本土非遗项目,与广州榄雕、佛山彩灯、深圳潮俗皮影戏、清远瑶族银饰制作技艺、河源桂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云浮南乳花生技艺、韶关乳源《瑶族刺绣》、阳江风筝、惠州龙门年饼制作技艺等18项外市精品非遗联合亮相,来自广深莞的精品让市民在墟市中品尝非遗文化大餐。
2017东莞“非遗季”时间为5月、6月,期间除每周六固定举办东莞非遗墟市外,还将持续精彩上演多项主题活动,包括与启动仪式同时开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第一灯”千角灯、致敬新昌鼓制作传承人叶任和纪念展、大步巡游三个项目的专题影像展,及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等。
这个报道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均好。只是报道的标题“广深莞等十城市非遗精品联合亮相”,看上去觉得有点别扭。这个标题语法上完全没有问题,但就是让人感觉别扭啊。怎么别扭,老夫我不说。总之我觉得,这个标题,是《深圳特区报》这家大报上的“小”标题。
这个标题让老夫我又犯了职业病,不立即把这个标题修改一下,我肯定不舒服。如是这般,我就尝试把这个标题做了两种改动:
(1)“广深莞等十市非遗产精品联合亮相”
(2)“广深莞等十市非遗之精品联合亮相”
第一个修改,“非遗产”可能有歧义,但作为标题一般不太可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称都写出,因此这样改也是可以的。相比较而言,第二个改动可能更好一些。这样改,题目的字数没有增加,也不会看上去似乎有某种让人别扭的东西不经意地潜藏在里面的怪怪感觉。
老夫我认为我改后的标题好些。为何好,老夫我不说。
关于汉字的诞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流传至今。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淮南子·本经》中的一段话:“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苍颉创造出文字的时候,天上下着粟雨,鬼在暗夜哭泣。可见文字的出现多么令人惊叹。为何文字诞生会“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此有多种解读。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文字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见灵魂的东西,只有文字才能准确地描绘人的精神与灵魂,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与超自然的种种隐秘与奥秘。文字是照亮人生与然的黑暗的文明之光。就是说文字有能使天地之间一切行迹无可逃遁的力量。正因此,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特别是做文字工作的人,对文字要有深切的敬畏之心与尊重之态。
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