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初中练习·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穷回溪 B. 日与其徒上高山
复前行,欲穷其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C. 醉则更相枕以卧 D. 施施而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不知而不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3分)
①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3.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3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迹。公将弛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文节选自课文《 》,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 。(2分)
(2)找出选文第一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改 改
(3)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写出原句。(2分)
(4)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鼓 靡
(5)把句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6)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大意。(2分)
(三)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见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1)称其气之小大 称:_____________
(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成语中的“至”要与“思之至深”的“至”意思相同。(2分)
成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请把选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抄在下边。
(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 :______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____________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________________
⑤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上枢密韩太尉书》
阅读课文3、4两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
(1)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2)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3)然幸得赐归待选( )(4)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第4段的内容。
(六)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鱼我所欲也》1、2段。
1。解释加点的词。
(1)义亦我所欲也。( )(2)故不为苟得也( )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2。语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句中,“甚于生者”“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
4。语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七)《上枢密韩太尉书》第2段
1。语段节选自 (朝)著名文学家 的《 》
2。区别各组加点的词。
(1)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 而辙也未之见焉( )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
(3)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过秦汉之故都( )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3)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4)求天下奇闻壮观( )
4。“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步是什么?
5。作者决然舍去“百氏之书”的原因是什么?
6。语段中写过故都、访名山、顾黄河、至京师、见欧阳等内容,其用意是什么?
7。“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八)
《上枢密韩太尉书》2、3段。
1。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 ,与 、 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2。解释加点的词。
(1)优游数年之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
3。翻译文言句子。
(1)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4。作者说“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其用意是什么?
5。最后一段说明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十六)《鱼我所欲也》1、2段
1。文段选自课文《 》,课文选自《 》
2。解释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言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文段所论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5。结合课文背景和现实,谈谈你对“义”有理解。
(九)
《鱼我所欲也》3、4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 》,课文出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一箪食,一豆羹:
(2) 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辨礼义:
(4) 乡为身死而不受:
3.翻译下列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选文第2段用了一组排比句,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一、二段回答问题。
1.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故其文荡,颇有奇气:
(2)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3) 溢向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4) 太尉执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翰林区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4.你如何理解“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句话的意思?
2. 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3. 区别词义。
得:不可得兼( )穷乏者得我欤( )故不为苟得也( )
游 :优游数千年( )与之交游( )溯游从之( )
4. 翻译句子。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者气之所形。
夫人之学,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十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
3. 翻译首句,并指明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强调作用?
4.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域: 道: 池: 险: 顺:
5. 写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环而( )攻之而( )不胜 然而( )不胜者 委而( )去之
6. 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3. 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4. 翻译结尾句。
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6. 解释加点的词。
劳: 恒: 所以: 入:
(十三)《始得西山宴游记》1、2节
1. 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 首段末句有什么作用?
3. 解释加点词语。
始指异之( )悠悠乎与颢气俱( )攒蹙累积( )到则披草而坐( )
始指异之( )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莫得其涯( )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
4. 翻译句子: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开释,与万化冥合。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5.写出作者登临西山时产生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中的“今年”指 年,“之文”指《 》
7. 填空:
(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意思是
这个短语的结构是
8. 按要求摘抄句子:
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
9.选出下面“然”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颓然就醉B苍然暮色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岈然洼然
10。本段文字运用最多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十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什么
2.文中的“君子”指什么人?“委而去之”的又是什么人?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4.“域民......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5.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6. 文章的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8.“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