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谈天说地
文章标题: 《孤独中的勃拉姆斯》
出处:深圳特区报2017年06月12日      阅读次数:6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孤独中的勃拉姆斯

孤独中的勃拉姆斯
钱红莉
年轻时的勃拉姆斯

◎ 钱红莉

听勃拉姆斯……钢琴破空而动,仿佛自童年来,一声声,顿首,哀叹,永无厌倦,每一下敲击都是簇崭崭的新,宛如二月青苗自泥土拱出,一派嫩芽,绛红色,每一颗都饱蘸着汁液,如繁星点点,直至漫山遍野。更像腊月寒天里生了一盆火,褐色的粗糠里卧了一片红炭,起先是死的,渐渐地,又被温暖着活过来,栗炭红得血一样,远远地看,仿佛灵魂的小楷,端端正正地燃烧自己,一派实朵朵的甜香……不晓得为什么,人的一颗心慢慢地,便也静下来,仿佛一弯淡青的水,浮着一群寒瘦的鸭子,淅淅沥沥地如同寒食节放的河灯,就都一齐飘远了。

是的,勃拉姆斯的琴声里有远意。

他的钢琴曲系列里,始终有一份牵牵绊绊,像一个人独自走了好一截子路,才知道天在下雨,脖颈子寒丝丝的,还得走回来拿一把伞——是不得已。

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我才慢慢听出了勃拉姆斯的不得已。

这种不得已,并非“花雕见底,人世绵长”的消极,而是一种积极的稳重妥帖。具体是什么呢?应该是,釉质笔筒上的冰纹,玉色的,可以插一把苏黄碑帖,在寂寞的深夜临摹细小的字,一粒粒地,自宋元写到现今,漫漫浩浩,明月轮空,似乎连同年轻时的痛苦,仓皇的岁月,都给一齐写飞了,写散了。

勃拉姆斯的音符里,是可以触摸到体温和气味的。

他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倏忽地荡漾起来,宛如一匹白马哒哒哒跑过草原,小提琴成了一群刚出壳的鸡雏,毛茸茸地披着一身鹅黄,纷纷尾随着白马的足迹,往前扑,往前扑,扑着扑着,便散了……琴音顿时婉转,幽咽,令人痛楚难抑,仿佛天下大雪,下意识把衣领紧紧,精神为之一缩,生命里的光亮悉数熄灭。生命过到后来,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雪花纷绕,你一个人独自在荒原上。人类于精神上,一直无以偎靠。

每次听《第一交响曲》,深感空虚无限,似乎是佛祖的一份劝谕,叫人把肉体上的赘生物都丢尽——也是佛坐在白莲花上布道,身后尽是滚滚浮世,命运的白浪滔滔叠叠……对于生命虚无的探索,勃拉姆斯比马勒还要走得深远。

每次听柴一,都会对这个人世产生无端的贪恋之情。

然而,对于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简直是一场高强度的精神徒步,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尤其第二、第三乐章,端庄浑厚,气象高华。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版本。到了第四乐章,越发忧郁,沉闷,压抑,像被一条命运的大蛇所窒息。

勃拉姆斯始终不快乐——这世上的天才,哪一个是快乐的?

没吃过苦的人,是不爱“勃一”的吧,谈何共鸣?“勃一”到了后来,终于有了一丝丝悠扬,小提琴、长笛相携相扶,渐渐地,渐渐地,汇成众生合唱,是夜幕降临,天上无数的星辰被一刹那点亮。

在冬天,听“勃一”不能枯坐着,手不能闲,比如背靠暖气片,剥剥新买回的豌豆壳,豆粒落在白瓷碗里,叮咚,叮咚,阳光一寸一寸,照在手背的绒毛上,窗外草地上有霜,像盖了一层薄被……人心是游移的,想着这首交响曲1973年录制于遥远的柏林,一直流淌着,流淌着,淌了四十多年,终于抵达你的耳畔,怎不叫人唏嘘感言?

有多少蜉蝣般的有生之年,错过了勃拉姆斯?

“勃一”最能体现悲剧性音调,第一乐章的定音鼓,敲得人寒颤凛凛,那一声敲击,好像把一个人的一生都早早塑了型,贯穿一生的不快乐,压抑的,沉郁的气质。

《C小调钢琴四重奏》成了爱的纪念,与永无可得的美好,一样是压抑的痛苦结晶体,这里面有不能忘却的,也有不可逾越的,纯粹简单,又深厚复杂。音符如流泉,咚咚愡愡,钢琴浑厚的底蕴上,中、小提琴一步一随,依依不舍,紧追不放,浑然的和音里,隐约都是呜咽,就算人一己百地追逐缠绕,到末了,仍是空无一物……是秋深了,遍野枯黄;也是风来雪落,叫人一夜白头……

于精神气质上,中国的李商隐与勃拉姆斯相若。他俩同样都把热血的一生痴缠于永无可得的情爱里——追逐的大抵都是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这些永恒的东西。

这一点上,勃拉姆斯的一生,似乎比贝多芬更要有故事性。原来,早年逝去的美好,都注定是要留待日后的中年去提纯的。


最后更新[2017-6-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