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学者大都对学术荣誉是向往的,所谓“藏之名山”,大约的确总是学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之举。我曾说过,在对待学术荣誉上,鄙人亦不能免俗。说白了,就是内心自是喜欢学术荣誉的。不过我也说过,且事实确是如此,即我内心深处是不太喜欢去申报这些东西的(当然由于种种考虑亦有申报)。我曾撰文说过不太喜欢申报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你费了好大劲儿填写了一大堆很让人厌烦的表格,准备了许多材料,报了,但有些人不一定愿意给语文味什么奖项,或者给你一个等级很低的奖项侮辱你一下也是可能的。主观原因是,我有学术自信,相信百年之后我死了,语文味还会活着。当然我也得到过一些学术荣誉,有一些荣誉的学术品位相当不低,这些学术荣誉绝大多数是民间的、社会性荣誉,属于体制之外的。其中,我比较珍视的一些学术荣誉,基本上都是我没有申报,而“从天上掉下来”的。兹列举数例如下:
例如,2006年某天,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建伟先生打来电话,请我给他们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我问陈建伟先生,怎么想到请我做研究生导师?陈建伟先生的回答是,看到我刚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他认为我正是他们需要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领导有次和我们餐叙时说,这个研究生导师的帽子是不太容易戴的,深圳语文界某人想得到这个东西,春节都去给他拜年呢。
例如,2006年,我在深圳市南头中学给学生作了一个读书演讲,演讲词《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发表于《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2期。《演讲与口才》编辑部发表这个演讲词时将标题改为《人生的第一个美梦》。后来,这篇演讲词被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上册,2008年7月第2次印刷)收录,作为该册教材第二单元“演讲”中唯一的“基本篇目”课文。演讲词进入中等职业高中语文教材,我相当高兴,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情,消息是《演讲与口才》编辑部一两年后转告我的。
例如,2007年元旦前或后的某一天,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编辑部一位编辑打来电话,约我做该报封面人物。我说,你们是从哪里知道我的啊?编辑一笑,说知道知道。于是,2007年3月21日的《教育文摘周报》,用头版整版篇幅发表《程少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一文,深度报道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该报道发表后,这位编辑还请我推荐可以在《教育文摘周报》头版宣传的人物。我就推荐了一位深圳老师,一位深圳市外的老师。前者我推荐的是深圳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后者我推荐的是当时还在重庆后来调到北京工作的青年教师王君(当时她还不是特级教师)。他们两位陆续出现在《教育文摘周报》的封面人物中。
例如,2007年4月或5月份,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编委会一位负责人给我打来电话,通知本人入选该丛书(全国20人,华南地区唯一入选者)。当年暑假,我们单位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集体到美国旅游,我的护照也一起办了。但为了在暑假后能按时给语文出版社提交《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书稿,就没有去美国旅游。到现在我也没机会到美国去过。
例如,2008年寒假期间,我接到广东教育出版社负责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的黄红丽女士的电话。黄红丽女士在电话中说,深圳语文界老师水平高,希望由我牵头组织深圳语文界一批高水平的语文教师,编写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述文选读》一书。黄红丽说,这是全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第一本《论述文选读》方面的教材。黄红丽说拟请我做该书的副主编。我当即在电话中回复她说,如果由深圳来编写这本教材,质量我完全可以负责,但得给我编写这本书的实际的主导权利,我的想法才能完全落实,因此副主编我是不做的,要让我做好这件事,就要让我做主编,我才能接这个活。黄红丽说这个没有问题。过了一段时间黄红丽来电说,有关领导担心,单独让深圳来编写这本教材,到时会不会搞得过于个性化。于是就没有让深圳来编写这本教材。后来广东教育出版社聘请我做这本教材的三位联合主编之一(另两位主编,一位是当时的省教研室主要领导,一位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老教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前不久听说,有人在背后某种比较正式的场合指责说,程少堂争这个主编当。这不是胡说八道么。不是我主动去找这个差事的,我才不稀罕也不靠这些东西呢,我忙得很,对参编中小学教材没有兴趣,从不削尖脑袋往教材编写人堆里钻,因为我去参加编写中小学教材是提高教材编写队伍的水平,而不是教材编写队伍提高我的水平。这本教材编写出来后,我有次明知故问黄红丽,一线语文教师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哪一本的质量评价最高啊?黄红丽说,还是《论述文选读》这本,广州名师罗易他们也认为《论述文选读》质量最高。我半玩笑半当真地对黄红丽说,要是《论述文选读》这本教材按当初的设想由深圳组织编写,叫我一个人做主编,那质量会更高些呢。当然,我还是要真诚感谢一下广东教育出版社聘我为这本教材的联合主编,因为它让我在有自己的文章进入中学教材,同时早就有参加编写大学教材经历的基础上(我1990年代中期参加由扈中平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教育学》的编写工作,我编写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近四万字。这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目前仍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又有了参加主编中学语文教材的第三重经历。
例如,2008年我被评上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上深圳市高层次人次、领军级人才,这些都不是我主动申报的。某天我在宝安区一所学校听课,单位领导让单位办公室主任给我打电话,动员我申报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我说这么好的事有我的份吗?办公室主任说,是自愿申报,民主推荐,上一届单位申报了一位没有评上,领导说我们单位数你条件最好,建议你申报。于是这般我就报了一个,就评上了。
例如,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评选活动。这个评选活动以及本人入选,事前我完全不知道。后来北京组织这个评选的有关单位来电话,问我要简介和照片,以供他们在杂志发布,我才知道这档子事儿。
例如,河北大城县2009年中学语文教师考试理论知识(教法)部分复习题中有一道试题(选择题)是: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是(C)
A赵谦翔 B程红兵 C程少堂 D程翔
这个试题的诞生经过,我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题目是上面提到的王君告诉我的。
例如,2009年左右,四川师范大学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本人入选。事前,我完全不知道四川师范大学开设这门课的事情。当时我也不认识四川师范大学的任何人。
例如,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选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报名截止时间是2013年年底。我当时完全不知道有关这个评选的任何消息(知道了我也不会主动申报)。直到2014年3月份,评委会一位负责人打来电话,问我是否知道评选全国中语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的事宜。我说我一点都不晓得啊。他说,语文味影响很大,全国中语会评选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因为是首届,入选的分量要重一些,希望我能参与。话说到这份上,我就不能再矫情了,就答应参与,并在发来的电子表上填写了一个姓名,但没有寄其他任何材料。
例如,2013年5月8日(那天是我身份证生日时间),深圳海天出版社有一位编辑给我发来短信,说昨天《南方都市报》报道了程老师,照片很帅。我说最近没有记者采访我啊。找来201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一看,发现该报用好多个版的大篇幅,对深圳教育作了深度报道,涉及到我的这篇长篇报道标题是《朱清时、章必功、李庆明、程少堂、严凌君、王铮、唐海海,这些名字让深圳的教育具备改革锐气,生动如诗》,报道首段结句为:“他们都以卓越的方式在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见到这个报道我当然高兴,毕竟这是一种社会承认。但这个报道是怎么出笼的,我是怎么入选“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者的,到现在,我也完全不知情。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用杂志三分之一篇幅举办“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题,转载了我的两篇重要论文《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建构一中宣部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以及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为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撰写的程少堂一章的讲义《程少堂教学艺术论》等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在我的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用的是首发刊物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发表我的文章时用的简介——“程少堂,当代语文教育家”。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有位年纪不小的深圳语文名师成员,曾拿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一边赞叹这个简介分量重,一边试探性地对我说:“这个简介是你自己写的吧?”我对这位名师说:“你这个名师智商不低吧?能是我自己写的吗?退一万步说,就是我写的,杂志能随便把我写的印上去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能随便复印出来吗?这样介绍我的媒体不止一家吧?七八年前就有媒体作这样的介绍,语文味网还挂着,你也不是不知道!”
例如,2015年上半年某一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组委会负责人来电话,通知我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并给本人发来了约稿函。据约稿函介绍,《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聚焦目前仍活跃在我国语文教学、语文课改第一线的著名语文教师,深入研究他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个性化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呈现出的种种智慧。该书展示的是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这样的结晶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成就,更是广大教师求之若渴的珍宝,因为它可以照亮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事业之路,让语文教育、让教师生活变得更具价值和魅力。《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分中学卷(上下)、小学卷共3册。每册选取10位名师作为研究对象,每册10章,一位名师一个章节,每章20000字。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梁青撰写的那篇近3万字的著名长文《发现语文新大陆——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智慧艺术之研究》,就是为这本书创作的。
例如,从辽宁师范大学2003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尚莹的学位论文《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语文味理论初探》算起(2006年答辩获硕士学位),我国高校已诞生数十篇研究语文味和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有的学校同一届研究生有两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程少堂的,例如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原四川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两位全日制研究生曾頔、郭易彤的硕士学位论文,均以研究程少堂为题,曾頔的论文题目是《程少堂语文味与文化语文建构研究》,郭易彤的论文题目是《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研究》,两人均在2016年5月底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参见《 西华师大2016届两硕士论文均以研究程少堂为题》)。一校诞生3篇研究程少堂及其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有湖南师范大学,其中有2篇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一位是2008级,一位是2012级,2012级秦亚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程少堂“语文味”的纵横研析》(参见《
湖南师大又诞生一篇研究程少堂的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论文中最重要的,当数东北师范大学2009级张岩近30万字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这篇论文2013年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的出版,使我的人生从“读书-教书-写书”,转变为“被别人写成书”。而这所有的研究语文味和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作者在选题时我都不知道消息,绝大部分在写作时甚至写完了答辩完了我也不知道有这回事。我是在知网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这些信息的。
前两年,华东某地一位名师在本省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立项主办一个20世纪语文人博物馆,并申请到了一大笔经费(据说有几百万元)。语文人博物馆主办方来电话请我加入该博物馆。我没有答应。活人进什么博物馆嘛,有本事死了后进去。
行文到此,想起有一个我很看重的学术荣誉,倒完全是我自己主动申报的,就是2010年申报广东省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并于该年顺利成为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不过,研究员这种学术性职称,我不报这个,教研员系统中谁报呢?
总之,大约,的确,凡是需要申报的奖项,我通常是不太愿意去申报的。中国的各种奖项在申报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可言说的事情。这个你懂的。对待学术荣誉,我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的非主动追求态度。我认为对待学术荣誉,守株待兔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由于守株待兔,得到了,不过分得意;没有得到,也不会有什么失落。来者不拒,往者不追,挺好。
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