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由广东省深圳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编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语文读物——《青春读书课》。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引起很大反响。不少人指出:在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该书与现行语文教材纵横相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帮助大家走近这套丛书,本刊特邀有关知名学者。专家、编者笔谈,交流对这套语文读物的感受与思考。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这样的学生是常见的:高中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这本是中学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首先是阅读教育的基本任务。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却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不实用的“闲书”,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与思考。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严老师的“读书课”显示出了它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严老师正是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这一大视野去思考与设置他的中学阅读教育的作用与方式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有意义的概念:“平面的生活”与“立体的生活”即“第二生活”。所谓“平面的生活”是受具体时空限制的,是偏于肉体的,物质的;而“立体的生活”则是精神的,心灵的生活,是超越时空的。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狭窄有限的;但却可以通过书籍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大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自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
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基本理念:“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是贯穿全书的。这套读本共七卷,按我的理解,似乎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初级读本一至三卷:《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与《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其中又贯穿着两个教育理念:“成长的权利”与“敬畏青年”。严老师满怀激情地这样写道:“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人要用二十几年来求学,在这个期间,他无须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于是就有了“成长之美”与“成长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还有“成长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就是探索、发现和成长的权利”。而“青春时代不只是为了成年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最多的梦想,最纯的情感,最强的求知欲,最真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边欣赏自己的青春的美,一边为自己的未来播种”。应该教育的最大问题正是对孩子仰望天空的幻想的权利的剥夺。对好奇、探索、发现、创造的欲望的压抑,用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年轻人生存的锐气,消解他们的理想与青春激情,最终把学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严老师的读本所要做的工作,不过是要把“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而健康的成长。
高级读本第一卷《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高级读本第二卷《白话中国——二十世纪中国人文读本》,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严老师也自有独特的理解与处理:讲中国古代文化,他强调要引导学生“看中国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陆上”,“知道中国民族文化的好处,才能高高兴兴地做一个中国人”。他认为。引导青年学生“阅读二十世纪白话文本”,“就上认识二十世纪的中国,从文字上为百年中国把脉”。这是刚刚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中国”实现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对于今天的学子是更为休戚相关,也更重要的:“书籍一定要与人痛痒相关才值得去读”。而讲到外国文化,他这样开宗明义:“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他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人类的家园”意识:一切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它者”,而是“我”的一个部分;“我”也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这里包含着对“诗”与“年轻的生命”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述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每个年轻人天生的就是诗人”。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陶冶心灵,营造诗的家园,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带有根本性的。严老师所要做的,正是要恢复诗歌本身,以及中学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的地位。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讨论,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
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诗意把握,更是对语言的诗意的感悟。“汉语家园”是“精神家园”题中应有之义:母语,是一个人存在的永远的皈依。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 严老师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