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家名作
文章标题: 《孙浩宇:集句题咏》
     阅读次数:105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浩宇:集句题咏

集句题咏

作者:孙浩宇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13版)
 

  传统的题画诗多数并不题于画面,也并非着意诗情画意的相互阐发,而实为“咏画”。画作题咏与集句的相遇,则有关于绘画的集句题咏。集句是指借他人句成己作的手法,而最早的集句诗亦可上溯至晋人傅咸,其后则有王安石、文天祥。南宋陈造、释绍嵩始有集题。元初“江西诗派”殿军方回有《题张长卿竹梅图》:“西湖处士骨应槁,不复龙蛇看挥扫。是谁招此断肠魂,竹外一枝斜更好。”四句皆出吟花之什。首尾用苏轼唱和秦观的《梅花》诗句;中间出自黄庭坚两首诗,原涉梅与水仙。西湖处士指林逋,林好梅花,工诗书画,此衬托张长卿;林的《山园小梅》有“合断魂”句,不过,招魂与竹又易让人联想到娥皇、女英哭大舜而“留下”的湘妃竹。该诗略见集句的推陈出新之义以及林逋对中国梅文化的影响。

  元明清集题者很多,知名的有王义山、马臻、程敏政、傅山、施作舟、谭国恩、易顺鼎等数十人。清代尤盛,如朱彝尊、奕。朱彝尊是著名词人,“浙西词派”创始人。朱有七绝《集句题王女史画莲》,但更善集句词,有《蕃锦集》。如《菩萨蛮·为乔子静舍人题画》:“春郊雨尽多新草,春山处处行应好。自觉甚逍遥,携钱过野桥。  花光晴漾漾,转曲随青嶂。金刹在中峰,声声隔水钟。”分别出自杜甫、白居易、贾岛等八人诗句,清新淡远,意境佳妙,如出己手,是集诗为词的上作。晚清石赞清《饤饾吟词集唐》亦有题画词。

  “恭亲王”奕是清末重臣,又是诗人,其《萃锦吟》专门集唐。如有《题科尔沁博多勒噶台湍多亲王连镇报捷图》《题徐筱云侍郎竹隐庐图》等,或有政治意味,或见僚属交往。又如《再题歌唐集句图小照》:“铅刀甘且学雕虫,成癖成魔二雅中。晚节渐于诗律细,此心期与古人同。荣枯事过都如梦,烦恼身须色界空。好句未停无暇日,陶家柳下有清风。”如此题咏,一副诗痴之状。

  近代文人集题,体格也有创新,如专集李商隐、王次回、龚自珍者不乏其人。秋瑾盟姊、才女吴芝瑛《集时贤句题津楼惜别图》用陈三立、樊增祥、郑孝胥等人诗句,汇一时之英,颇见才趣。大指画家林彦博工诗,曾参加京师著涒吟社。其《獭祭集》专集义山,几全为题画,自具特点。

  宋元后画作题咏日广,然却未必人人愿为集句,而集句题咏者自以诗人为多。集句、题咏大致同步的发展使集题的流行成为可能。一方面,集句发展与宋人重学问、喜用典有关。如王安石说“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黄庭坚倡导“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集句本身也可说是特殊的用典。诗歌创作重视传统也推动了集句发展。“江西诗派”尊崇杜诗,此后学杜、注杜、集杜日渐普遍。集句“递相祖述”,可堪作诗一法。集句成熟方能集以题咏。

  另一方面,绘画发展是集题的文化背景。绘画发展表现为内外两个层面。内在的是诗画融合。宋元后题诗于画日渐普遍。晁补之言“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清方薰讲“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是“画中有诗”的新发展,从以画写诗转向诗与画、题诗(作为书法)与画面的直接结合。于是宋蔡绦《西清诗话》讲“丹青、吟咏,妙处相资”;《野趣有声画序》讲“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除这种题诗“补”画,还有因诗作画。北宋后径以诗文意作画者不乏其人。马和之曾为宋孝宗所写毛诗配画,明代更产生了《唐诗画谱》这样的“图书”。诗画融合使得题咏乃至集题成为一种艺术需要。

  绘画繁荣外在表现为诗画品题的日常化。绘画、题赠融入文人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画家与诗人身份的结合。懂诗的画家尤其是懂画的诗人一出现,集题创作的主体条件就有了。“元四家”吴镇讲“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画家认为,诗重于画,可见其兼通。而诗人兼有画艺者亦大有人在。文人雅致与交往需要推动了绘画繁荣,于是画作题咏成为一种文人生活方式。

  近代词人张尔田《柱尊与宾虹同泛桂江属宾虹作图为集玉溪生句题之》包含一段诗画生活的雅事:1935年陈柱与黄宾虹同游桂林,陈请黄作画,黄作《桂林山水长卷》并题诗相赠,陈跟题一首,后来潘飞声、夏敬观与张同在陈处品赏并留题。诸作虽非步韵、分韵,但也是一种诗会。前人社集不乏赏画之题,像林彦博集句《题渤海从军图》《题衰草斜阳默立图》也都是社课。这种文人诗画趣味促进了集题的生成。

  中国诗与中国画与生俱来的“诗中有画”“诗画一律”气质,使得原句作为集题的素材成为可能。集题能凑泊而得自然,实有微妙之旨。历代被集最多的是陶渊明、杜子美、苏东坡;而古人诗作成为绘画题材最常见的亦是此三人。可想集句和画作题咏结合与陶的山水田园旨趣、杜诗的博大精深以及东坡的随物赋形手法不无关系。从创作心理看,集题这一有趣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中国文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游艺精神。

  孔子提倡“游于艺”。朱熹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中国文化的“游”,其目的在于交通,状态类于驰行,效果不乏娱乐。集句之法也是游艺精神的体现。历来集句像文天祥那样的严肃之作很少,多数是意在戏谑。宋人认为集句是“以文为戏”,“近世斯人游戏法”,盛极一时。“方直迂阔”如司马光都有集句戏谑同僚。当代学者吴承学将集句比作插花、调酒的艺术,讲“语言形式对于集句诗人,就如‘魔方’一样,信手转弄,变化无穷”,以“陌生化”见巧思、雅趣。集句又有炫学意味。如明陈循《东行百咏集句》、清黄之隽《香奁诗》等,累牍的集句之作很多。在题材、手法、形式上集句也不乏游艺之义。历代集句多赠答、咏物,像梅花题材代不乏人。宋郭适之《梅雪集》、李龏《梅花衲》、明童琥《集古梅花诗》等都是专集,更有甚者,清张吴曼“终身咏此一花”,非“适情”“涵泳”是不可能的。手法像集词为诗、集诗为词等颇见趣味。《牡丹亭》《长生殿》有集唐“下场诗”,更是游艺的新领域。明黄佐《秋怀集句》四首以顶真写集句,新颖别致。同时游艺的画作题咏与集句交融,便生成了文艺百花园中最富游艺精神的一朵奇葩。

    (作者:孙浩宇 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最后更新[2017-8-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