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志林(882):一个幽灵,在语文味成长之途徘徊
——漫谈语文味的国学渊源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先弄清“是什么”和“为什么”。除此而外,还有一个过程必不可少,即须要与原有认识(前人的认识)“接头”,即建立联系。
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走过漫长而不平凡的19个年头。对语文味成长史了解的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幽灵,中国传统文化的幽灵,一直在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之途徘徊。
2001年,当我经过两年多准备,在一次评课过程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提出语文味理念的时候,当时并未想到传统文化什么的。但一经开始深入思考和研究语文味,就认识到,必须要将它和中国古典的味(滋味)美学传统建立深度关联。此后,中国古典的味(滋味)美学传统一直就是语文味理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资源。
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倡导教学主体要将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资源。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文化教学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价值推送,这种价值推送的原则是“向善”“向上”,或者说是引导、激励学生求善、求上(进)。而“向善”“向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当我觉得应该把语文味理念的核心思想即要求语文教学要渗透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进一步具体化的时候,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文人画概念,直接启发了我。于是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史上破天荒的文人语文教学观,就此诞生。
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庄子思想和庄子文风对我启发很大。语文味定义与语文味研究过程中反复阐发过的“渗透生命体验”“返璞归真”“幽默点染”“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与庄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甚至我的教学风格,包括我的一系列语文味代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虽然开始是无意识间类似“庄子式文体”或“庄子文风”(即表面看是不照章法的“乱写”,但貌似繁杂的信手拈来,畅写其胸臆,实则列有序,其特点是曲折幽回,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虽有极大的跳跃,却几无缝隙可寻,因为内在的联系达到了浑然一体之境),后来则是有意向“庄子式文体”或“庄子文风”学习。这种把“庄子式文体”或“庄子文风”,迁移来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结构,当然是颇有创意的举动,此前大约的确还没有人曾这样做过。对此,我在《语文味教学法》一书第四章《语文味——在庄子的怀抱中缱绻缠绵》,用两万多字篇幅,专门详细加以阐释。关于《语文味——在庄子的怀抱中缱绻缠绵》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花絮,该文本来是应某语文刊物一位首席编辑关于读书主题的约稿而写,写完后,约稿编辑没有编发。不发的一个原因是篇幅的确太长,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文章的现实批判性很强,这位编辑没有发表它的胆识。但她在回信中有一句话却说,这篇文章写庄子对语文味的影响,似乎有点傍古人、傍伟人的意思。我对她这种看法只能报之以哂,顺便给她回复了一句话:“傍古人、傍伟人有什么不对么?”
我现在正在撰写的我此生学术研究集大成之作《中国语文哲学——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其宏观结构是受《周易》启发的,具体说就是在语文味之“道”下面,分别用四个阳概念和四个阴概念结构全书。因此我自己私下把它叫做《语文周易》。
最近几年读中国思想史,我想继续“傍”一下古人、伟人,看看我的学术方法和中国思想史上哪一个伟大思想家比较接近。后来发现,我个人的学术路径与学术风格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比较接近。王阳明是曾国藩、毛泽东最佩服的一位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贵“我”)、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对照了一下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说和王阳明的这三点精神是一致的。
王阳明思想的第一个要点是“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仍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内容。2012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教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一部随笔集《走进生命的学问》。我没有读过周保松教授的这本书,但从一些书评中了解到周保松有一个观点,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问走进生命,同时让生命启迪学问”。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曾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新浪博客在首页推荐这篇博文时用的标题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刘长铭在这篇文章中也认为“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熟悉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人们知道,语文味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客观之学,不是研究别人而诞生的学问,而是程少堂研究程少堂自己诞生的学问,是主张“贵我”“重我”“课中有我”,即主张教学过程中有教学主体之“我”,强调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资源的表现性教学理论。这是语文味教学思想的精髓与灵魂,也是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过去的再现性教学理论的最本质区别。语文味理论来自于我的灵魂深处,是我的生命照亮语文的结晶(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 少堂志林(42):语文味是一枝花(程少堂工作室的最后一课... 》)。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语文味教学思想,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我的一系列语文味教学公开课,尤其是不能很好理解我这些代表课的教学主题及其来龙去脉。四川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许书明教授深刻理解语文味教学思想的精髓,因此前两年有次我们见面,他很深刻地说到:“难怪程老师的课,堂堂都是代表课,因为你是将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因此每一堂课都很有个性与创新。”确实如此,与我比较熟悉的语文教师知道,我的公开课的解读文本,特别是我的公开课的教学主题,通常都与我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而由于生命体验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因此将这种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渗透、融合进教学过程之后,常常给人“解读文本角度很新”的感觉。
王阳明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即是说,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我1999年底调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2000年初我在深圳市教研室举办的一次学术讲座,我讲的题目是《呼唤与追求:教研员要学者化》,这个演讲中我提出自己今后的工作思路是“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这个演讲后来整理成文章发表,收入2006年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我从提出语文味理念开始,就是把“做一个理论型的的实干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作为自己学术事业的最高追求(这句话是《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后记的标题)。需要强调的是,我的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一般人理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不一样。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整个过程中,我搞的不是将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而是始终将自己的语文味理论探索和自己的语文味教学实践探索,二者深刻地紧密地融为一体,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相濡并进捆绑提升。因此我从一当上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就把一般教研员不愿意干甚至不敢干的事情——讲全市大型公开课,当成我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像我这样一走上教研员岗位就坚持不懈讲公开课的教研员,即使从全国范围看,也是很少见的。对我的这种“知行合一”做法,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源老师评价道,在本世纪最初20年间中国语文界,论讲公开课程少堂老师可能不是最好的,论理论研究程少堂老师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但在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方面,程少堂老师是做得最好的。也有同行朋友玩笑说,在全国各地讲语文公开课的名师中,程少堂老师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搞得最好的,在搞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中,程少堂老师是语文公开课讲得最好的。现在看来,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思想之所以从本世纪初的星星之火,演变成今日的烈烈燎原之势,我的知行合一做得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王阳明思想的第三个要素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也是不外求他人的经验和体验,而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去体悟去探求语文味之理,然后又用公开课的形式将体悟探求得来的语文味之理再返回到实践中去践之以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这种独特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模式,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庶几近之。
曾有个别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学问训练谈不上,讲课也不行,心理还阴暗,对语文味的深广影响羡慕嫉妒恨,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地,夏虫语冰酸溜溜地,嘀咕什么“语文味教学只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教学法”。我曾撰文对这一观点加以痛斥。攻击语文味教学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一种教学法”的人,他忘了什么叫“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他也不懂得,即使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个性中也有共性。我们翻开世界教育史看看,孔子的经验是不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苏格拉底的经验是不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但怎么都提升为在教育史上有伟大地位的教学法?人和人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能不能提升为一种教学法,这要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的教学经验是什么样的教学经验。有的人,尽管他有足够长的教学经历,但并没有足够长的教学经验,更没有足够长的教学体验;有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能提升为教学法,而有的教师一辈子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个人的经验而已。没有教学体验的教师乃至教师群体(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大),没有教学思想的教师乃至教师群体(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大),没有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教师乃至教师群体(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大),由于其教学实践没有个性,其教学实践不是富集思想的实践,是没有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教学实践,也就没有共性,因此不具备提升、萃取为教学法或教育教学思想的条件。而既有教学经验、又有教学体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教师,他的教学实践就是富集教学思想的实践,也是可以萃取为教学法乃至教育教学思想的实践。这样的一个人的教学实践,胜过一支没有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千万人组成的教师队伍。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器亦道,道亦器”,因此中国传统学问功夫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即器求道、道器结合、道器纵横。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器”,但这些个人经验中,蕴含有“道”。庄子甚至说“道在屎尿”。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个性和共性是统一的,共性中有个性,个性中也有共性;事物之间,总有一些相通之处,关键在于人的理解和发现。有思想、有体验的教师之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法共性之间的关系,亦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不在心外求理,不在自己的经验、体验之外求理的学问方法,虽有不足之处,但它是一种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当然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传统。
我研究语文味的学术路径与学术风格,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模仿中国传统的这种学问方法的,这里有一个从暗合到有意识学习这种传统的过程。而无论是暗合,还是有意识学习,都和这种伟大传统款曲相通,一脉相承。
我认为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问路径,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我也用我的独特的传承方式,丰富了这一优秀传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文味气质先锋时尚,但灵魂老派古典。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并不值得过的。”
你懂了苏格拉底这句话吗?
我是懂了的。
苏格拉底还有一句更有名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你真懂了苏格拉底这句非常有名、看上去很浅显实际上很深奥的名言吗?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我当然懂了这句话。我认识了我自己。
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