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按:本文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教师》杂志之“教学流派”专栏约稿。我们写的原稿有7000字。《中国教师》杂志编辑部约稿时要求文章限制在4500字左右,大约这样加上我的简介、照片一共占三个版面。但我们的文章写得不太好删节。后应我请求,编辑答应我们稿子的篇幅可控制在5300字左右。我们据此提供了稿件。编辑收到稿件后,按照该刊“教学流派”栏目的整体风格,将文章从原文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并对文章做了少量处理。这里挂的是未删节的7000字原稿全文,原汁原味,以飨读者。杂志配发的这张照片,是2014年3月6日,我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举行的《语文味教学法》专著撰写集体备课会上,正潜心注视与倾听工作室成员说课汇报时,被一位对摄影既专业又敬业的同志,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拍的。事后摄影者告诉我,为了拍到这个瞬间,她拿着相机在会场一角静待半个小时之久。我很感激她的辛苦付出,因为这张照片是别人拍摄的以我为主题的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张,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我的精神性格——坚毅与执著。这种坚毅是一种等同于顽强的坚毅,这种执著是一种近似于倔强的执著,其中自是洋溢着强烈的理论自尊与自信。2014年3月之后,我出版的所有书籍都会用上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精神气质,也正是我们这篇关于语文味教学流派成长史文章主题的真实写照,甚至读者只要仔细阅读这张照片,这篇文章就可以不阅读了,呵呵。照片说明文字是编辑依据有关材料编写而成。到退休时我在广东从事教育工作长达27年,在深圳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整整20年,我把我现有人生将近二分之一砥砺奋进的光阴贡献给了广东,把我现有人生三分之一激情浇注的岁月贡献给了深圳,我是对得起广东、对得起深圳的,也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和祖先的。)
少堂志林(883):星火燎原 恢弘崛起——语文味教学流派19年成长之路回眸

《中国教师》杂志配发的照片及说明文字:
程少堂 教授,语文味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
“新生代”名师代表,硕士生导师,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2014 年全国中语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之一,
出版专著《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教学法》等。
星火燎原 恢弘崛起
——语文味教学流派19年成长之路回眸
梁青(广州市培正中学)
程少堂(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杂志2017年第8期下半月刊)
19年前,也就是1999年底,当已过不惑之年的程少堂决定让自己的人生来一次最后的拼搏,于是撇开已做得好端端的大学教授不做,只身来深圳参加深圳市面向全国的招聘教研员考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下嫁”来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的时候,程少堂决心,也知道,自己是会做出一点事业来的。但对于自己今天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当年他来深圳时,完全没有能够想象得到的。
可以列举出一些事例来证明这个影响的深广程度。
2006年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C28—C29版在“本土教育家程少堂”的标题下,用两个版的篇幅,对语文味教学理念的倡导者程少堂及其所创立的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深度报道。2007年3月21日,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用头版整版篇幅发表《程少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一文,深度报道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2007年5月,《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该丛书遴选有全国影响的语文名师20人,程少堂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者。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评选活动,程少堂入选。2009年,河北大城举行中学语文教师考试,理论知识(教法)部分复习题中有一道试题(选择题)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是(C):A赵谦翔 B程红兵 C程少堂 D程翔。” 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程少堂入选,标志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事实上已成为大学教科书级别的成果。2011年,深圳市举行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评选,程少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夺魁。201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题目为《朱清时、章必功、李庆明、程少堂、严凌君、王铮、唐海海,这些名字让深圳的教育具备改革锐气,生动如诗》的长篇报道,该报道首段指出:“他们都以卓越的方式在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选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程少堂入选。2015年5月8日,《南方教育时报》发表长篇报道《程少堂:他的“语文味”正在改变全国》。2015年,由程少堂主编、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体创作的、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一书,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表现性教学法。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中学部分全国遴选20人,程少堂因为 “发现语文新大陆”——创立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而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2期、《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7期,连续三次各均用杂志三分之一篇幅,重点推出“程少堂之教改探索”或“语文味教学法”专题,让语文味教学思想在高位平台向全国密集强力辐射。近10余年来,语文味和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已然成为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从2006年辽宁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尚莹的学位论文《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语文味理论初探》算起,我国高校迄今已诞生数十篇研究语文味和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中最重要的,当数东北师范大学2009级张岩近30万字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该论文2013年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该书的出版,使程少堂的人生从“读书—教书—写书”,转变为“被别人写成书”。
语文味理念也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用语文味作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会发现海量的相关文献,语文味开辟了一个语文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客观地说,语文味已从十数年前的一个新名词演变成一门新的学问,并且事实上已成为21世纪初叶中国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
还记得当年的语文味星星之火么?如今它确已烈烈燎原。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已然以恢弘的气势崛起于南海之滨,崛起于中国语文界。
一、立志:让父母亲的名字不要像祖先的名讳一样很快湮没
读过 2008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的读者知道,程少堂从小敏感,懂事比较早。程少堂的祖父,在程少堂的父母成家之前几年就已中年早逝,那时离程少堂出生还有12年之遥。程少堂的祖母去世时,他出生还不满16个月。程少堂小时候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1980年代中期,老家重修族谱,程少堂才从家谱上知道祖父的名讳。而在家谱上,祖母只有姓而无名。
程少堂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亲不仅受外人欺侮,也被至亲之人看不起。程少堂讲座时多次讲过、文章中也多次写过的,亲大舅走到程少堂的家门前和程少堂的母亲说话(程少堂的母亲排行第二),但就是不肯进屋坐一下,也是发生在程少堂少年时代的事情。程少堂姐弟五人,他头上有一个没读过书的姐姐,兄弟四人中他是老大。特殊的童年经历锻造了程少堂特殊的性格,他很早就沉重而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这个家族要不再被人看不起,要翻身,必须先从他这里杀开一条血路,打开一个缺口。事实上,兄弟四人中,只有他具备这样的经历底座、担当意识与意志品质。他也认识到,在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不朽”中,自己只有条件倚靠立言,才能让自己的名字留传下去,也才能因此而让父母亲的名字不像祖先的名讳一样被很快湮没。
于是才有程少堂从1977年开始连续参加三年高考,却不报考中专大专一定要报考本科的冒险;才有程少堂1983年大学毕业工作7年后,在外语极差的情况下报考研究生而不能正常录取,只是由于导师在招生会议上怒拍桌子,公开声明“程少堂这个学生不招进来,我一个也不招”,最终才被“破格”特招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全日制研究生的传奇;才有程少堂1999年不做大学教授,却来深圳做一个小小教研员的故事;才有程少堂在评课中偶然又带有必然地提出语文味理念,以及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的诞生。
二、 专注:激情浇铸学术江山 ,执著写意志业人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且这一件事非高度专注不能做好。专注,就是心无旁骛,就是激情浇铸。
五六年前,程少堂应邀参加深圳一位名师工作室的揭牌仪式,进校门时,市教育局一领导客气地跟程少堂说:“‘超级’教研员来了。”程少堂自不认为是什么“超级”。但程少堂和一般教研员确是不大一样的。
这些不大一样,首先是由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在近20年漫长的语文味研究过程中充满激情地心无旁骛。他用罕见的执著、专注与激情,终于浇灌出了语文味这个艳丽的花朵。
程少堂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珠海一家高校工作,1999年底来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至今已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工作长达25年。25年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是一个短时间,其间曾遭遇股票热、炒房热这些颇具诱惑力的时代风潮。虽然炒股票、炒房子也不是什么错事,但在红尘滚滚、多一套房就等于是多一座金山银山的珠海,尤其是深圳,程少堂以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志业,以要努力走进中国语文教育学术史的高远志向与战略定力,拒绝一切诱惑,因此是年龄相近的同事中,唯一从来没有炒过股票,也没有炒过房子的人。
离开珠海16个年头之后,2014年8月26日,程少堂应珠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中心邀请重返珠海,给珠海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做了一次演讲。他的演讲题目为《十年语文味不羡万户侯》(标题中的“十年”是个约数)。珠海市第三中学喻兰老师在听后感《听<十年语文味 不羡万户侯>演讲有感》一文开篇写道:“炎热的八月,吹来一缕思想的清风。非常荣幸地听到了至情至性的思想者‘语文味’提出人程少堂先生的激情演讲。作为教师培训中的一员,我深受感染。”珠海市金海岸中学李琛老师在听后感《一场教育理念的盛宴——2014继续教育语文培训有感》中写道:“少堂老师的演讲,带给我莫名的感动。这是个少见的人。他的话中贯注着烈火一样的热忱,眼中带着孩童一样的纯真,他敢笑,也敢哭。说话时声震屋梁,气满神足,让整个礼堂充溢着生命的激情。我记得他演讲主题‘语文味’,更记得的是他把生命体验溶入语文教学,把生命活力充盈在言谈举止中的大师风采。”
实事求是地说,对多几座金山银山,程少堂偶尔也怀有向往之情。但求仁得仁,来深圳19个春秋的砥砺奋进与激情拼搏,已然结出累累硕果,而今回头一顾百媚生,激荡在他内心深处的,是无限的慰藉与无比的自豪:
“是的,你有金山银山,但我有一座语文的江山!”
三、 笃行:做一个实践型的理论家,或理论型的实干家
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本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最不受欢迎,且许多语文教师职业怠倦感严重。厌学与厌教之间形成强烈的恶性循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正是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来。
程少堂和一般教研员不大一样的另一个体现,是他习惯于把工作当成学问来研究。程少堂1999年底调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2000年初按领导要求在深圳市教研室举行了一次学术讲座,他讲的题目是《呼唤与追求:教研员要学者化》。在这个演讲中他提出自己今后的工作思路是“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这个演讲后来整理成文章发表,收入2006年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程少堂把“做一个理论型的的实干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作为自己学术事业的最高追求(这句话是《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后记的标题)。他立志要做“顶天”又“立地”的学问。所谓“顶天”,即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要有突破性创新,要力争达到本领域国内一流的高度。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现实问题,对教研员来说,首先是敢讲、能讲公开课,能通过自己的公开课影响一线教师。他认为,教研员能做“顶天”“立地”的学问,就臻于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所描绘的境界,即既“鹰击长空”,又“鱼翔浅底”。但程少堂并不是先“顶天”再“立地”,而是先大胆实践讲公开课,从中发掘个性化的理论资源。语文味之“道”,就是这样在实践与理论的共生互动中相濡、调整、丰富,捆绑提升。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源老师曾有一个评论让程少堂很受用:“在21世纪初叶中国语文界,论讲公开课,程少样老师不一定是讲得最好的;论语文教育科研,程少堂老师也不一定是搞得最好的,但就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而言,程少堂老师是做得最好的。”可以说,语文味教学理论气质先锋时尚,但灵魂老派古典,其学术路径与格物致知(贵“我”)、即器求道、知行结合、道器纵横的中国传统学问方法一脉相承。
基于这样的学术路径,2002年4月11日下午,程少堂在深圳中学主讲了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该课在中国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多部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均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作为代表性课例置于首篇。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曾在网上撰文评价这堂课称:“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对这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①后来学界有人将《荷花淀》一课的特色作为所谓“语文味派”的教学特色,并将之命名为“文化语文”。由此,程少堂开始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有意识强化“文化语文”特色。
可见,是先有了《荷花淀》教学实践的巨大成功,才有了程少堂后来对语文味内涵的深度阐释和不断丰富。换言之,是先“立地”,才“顶天”。《荷花淀》之于语文味,有点类似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动物学中的“细胞”等概念,它全息着或含孕着此后语文味思想发展壮大过程中所有重要元素的萌芽。
之后,程少堂又开始思考如何将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语文味教学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在研究过程中,受中国美术史文人画概念启发,他提出了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破天荒的文人语文教学观。
为便于一线教师学习,程少堂耗费近六年时间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2007年,他的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再获成功,好评如潮。以这一课为标志,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基本成熟。随后,程少堂用这一模式在全国各地成功主讲了一系列公开课,产生了深广影响。之后又经过多年研究,直到2014年,也就是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坚韧地走过14载漫漫之路后,他才不疾不徐地,淡定从容地,开始撰写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史上的重要论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发表于中文核心刊物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随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栏全文转载。至此,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正式诞生。
《周易》有句影响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程少堂认为,语文味之“道”,也表现在它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具体说,是由文人语文教学观(理论)之阴与语文味教学法(实践)之阳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统一双向发展运动,推动语文味思想不断向前发展。语文味—人文语文—语文味教学法这三个概念,不仅成为语文味探索之路上的三座里程碑,同时也是语文味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这一体系衍生了(渗透)生命体验、教学主题、价值推送、代表课等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概念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因此它们可以彼此互释。
四、结晶:创立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
程少堂从不参加学术界关于“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对语文,他自有他的定义。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核心即语文味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一语三文”中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大公约数。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的语言教学,是引导学生和文本相识的过程。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感知文本的语言现象层,初步积累一些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任务主要是激发教学主体对文本和教学过程的兴趣。目的主要是求“亲”,即追求教学主体与文本、教学过程之间产生一种黏结力、亲和力。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二环节的文章教学,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在相识基础上的相知的过程。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现象层面深入到本质层面,学习、了解、积累、积淀一些文章学的规律性知识;情感态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目的主要是通过理性认识理解文本的科学性,在初步感知文本现象层的基础上进而, , , , 求“真”——求文章事实之真、道理之真、情感之真、语言之真等等。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三环节的文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相识、相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文本的个性之美,即和文本相爱、相恋的过程。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一般规律层面,深入到文本的艺术个性层面,在学习、了解、积累、积淀了一些文章学的规律性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本以语言形式美为核心的各种个性化的形式之美。目的主要是求“美”,即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本个性化的文学之美。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四环节的文化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和文本相识、相知、相爱基础上的相惜、相守的过程,是教学主体的生命、灵魂与文本之间的深情互动、深刻交流与深度共鸣,其结晶是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即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师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独到的生命体验(互渗),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拓展,打造出既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造出具有独特教学意境的教学艺术作品,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显而易见,这种推送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价值观的推送,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上”(向善、向上)。因此,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或文明价值观的教学。
根据语文味教学理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语言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文化教学是语文味教学的标志性符号。这四个层次和角度,既作为语文味教学的内容要素,也作为语文味教学的程序要素,共同构成语文味教学的动态系统与标志性、符号性特征。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和传统的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是熔铸了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是引导、激励教师追求与打造出更具高度、广度、深度、厚度与温度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法,是“内容为王”的教学法,是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与激励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不仅当成职业,且要逐步发展为事业乃至志业的教学法,也是能从根本上有效克服语文教师职业怠倦和审美疲劳的教学法,因而本质上是一种在解放语文的同时也解放语文教师的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是语文味理论的一小步,是语文教学法的一大步。时间和实践将证明,语文味教学法以及在语文味理论导引、影响下自发诞生的语文味教学流派,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革命性贡献。至于对这一革命性贡献的历史地位和评价,留给后人评说。程少堂有这样的理论自尊与理论自信。
2017/8/8于深圳
①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