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两点多,我外出办事回家来,进门后手机上显示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外地老师发来邮件。我打开电脑在邮箱读到邮件:
2017-08-18 14:00:05
尊敬的程老师:
您好!这封信不知您是否还能收到。我是在一本语文教学书上看到您的文章和您的一个教学实录得到您这个邮箱的。书上写是2005年,很长久了吧。
只希望您还用这个邮箱。
在您的教学实录上,您讲的是《诗经·子衿》,这首诗悬念式的倒叙特点被您讲得扣人心弦,把主人公率真、执着、切切的爱在学生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优美的人性对学生的熏陶,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您的课堂风格洒脱,语言可亲幽默,课堂驾驭收放自如,我想学生应很享受您的引导。
我早就想写这封信,一是对您的崇拜,一是我很想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突破。我是一位教了15年高中语文的江苏老师。高中阶段的教育,理科的内容和考点一旦确定,变数就不可能太多了。而语文学科却不是如此,它的内容和考法可变的太多。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许多人都说教了15年可以了,如我想过两年不干了,那就是可以了。可我不想这么早离开讲台,所以我要寻求突破。
程老师,我看过您的年龄,我应叫您前辈。如果您能看到我这封信,我希望您能给我联系,和您的接触是我想到的唯一突破!如能取得您的信任,我再把自己的语文教学疑问给您说,如不能如愿今天就打扰了。我的邮箱:XXXXXXX;电话:XXXXXXX;微信号: XXXXXXX。
盼回音!
XXX 敬上
2017,8,18
在21世纪初叶的中国,可以说哪里有语文教师,哪里就有语文味。凡是喜欢语文味和我的课的,给我来信我都会回信。不是有句名言说: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不管他来到哪个地方,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个异地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故乡,——他都可以凭着对语文味的喜欢和热爱,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哈哈!于是给这位老师回信:
X老师好!
我刚从邮局办完事回来,进门后在手机上看到你的邮件。谢谢你喜欢我的课。你喜欢的这堂《子衿》,是2005年在香港讲的。很多人喜欢这堂课,不少名师教学实录选本选了这堂课的实录。我自己也很喜欢这堂课,确实灵动潇洒,呵呵。
你具体在江苏那所学校任教?
如果真喜欢语文味,有空可以看看我的语文味网,关于语文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都在上面。语文味网址是:http://www.yuwenwei.net/,或百度“语文味网”,第一条即是。语文味网是2003年11月开办的,迄今已有15个年头的历史,积淀了不少资料。在语文味网右上角搜索栏,输入一个关键词,即可以搜索到语文味网里面的有关资料。请注意,搜索语文味网内部资料,只用一个关键词。
最近我们有篇重要文章《<中国教师>:星火燎原 恢弘崛起—语文味流派19年成长之路回眸》,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2017年第8期下半月刊。这篇文章我昨天挂在语文味网上了,你有空可看看。
我的联系方式:移动手机XXXXX;微信:用我的手机号加即可,但需要实名验证。这样吧,等下我加你。
我的教学风格比较高端,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喜欢这种教学风格的人都是有追求高品位的教师(一笑)。
回复完这个邮件,我上床休息,靠在床头,在微信加了这位老师,她也加了我。她很高兴,说,能联系上您,我就不孤单了,心里有了力量。我对她说,要做点事,就不能怕孤单,要像《战狼2》主人公那样敢于孤军奋战,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其他不佩服自己,但论坚韧不拔,那少见。我鼓励她要有十年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她赞叹道,您好坚韧!我是脆弱的,我心里要找您这样的榜样人才能为所爱之事坚持。我说,你们苏州有位颇有影响的语文名师曾说过,程少堂的研究很厉害,而且气势很盛。我跟这位女老师说,人要有股腾腾腾的热气,你看我的文章,就有一鼓浩然之气。这位老师说,是很受感染。我说,看书,思考,写作,你看我在语文界浪得虚名不小,我要做教研工作,要做课题,要读书,要写论文,要克服明里暗里的种种阻力,有时甚至要花费精力抵挡回击小人的明枪暗箭,但从2014年元旦后开始写《少堂志林》,迄今约190周,共写了883篇,120万字,即平均一周4.6篇,平均每天约900字,还要反复修改多次。换个没有毅力的人,你叫他坚持写三篇或坚持三天都不行,甚至让他从1数到883,他也没有毅力数下来。
这位老师,她开始只说是江苏的,没有说江苏哪个城市。我问了几次是江苏哪里,她才说苏州。我问苏州哪个学校,问了几次她都没有都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自己很感性,人生滋味不得不尝。我说女教师感性的多,但做语文教师感性不一定是缺点,不过要读点书。我说我给你开个书单吧。于是把语文味网上《语文味教学法再论》一文的链接发给她,告诉她这篇文章后面有10个参考文献,是10本学术著作。我让她想办法在网上买到这10本学术书籍,复印件也可以买来阅读。我还强调先阅读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和金岳霖的《形式逻辑》。她说金岳霖的书不好读,看过一两眼。我告诉她,你把这两本书认真阅读三遍,你的感性就会转化为教学长处。她说是吗?一定读!我强调说,好读的书,不是名师特别不是一流教师读的,要成为名师甚至一流教师,就至少要读10本不好读的书。我说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要读,但我这里说的10本书还不是文学名著,而是文史哲方面的高端学术著作,因为不好读,所以要读三遍,不读三遍不行。我又问她在苏州那所学校,她还是没有回答。聊着聊着,我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醒来看微信,发现我没有回复,她有点着急,告诉我她原在徐州的县区学校工作,像自己这样思进取的老师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只能出来另谋出路,现在苏州某某民办学校工作,您别瞧不起我。我马上回复说,没有瞧不起,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老家是武汉郊区农村新洲区的,新洲区原是黄冈地区的新洲县,1983年划归武汉市管辖,但武汉人不认为新洲人是武汉人。我说出生地点不能决定人的贡献,毛泽东不是韶山冲的。我又说,大都市广州语文教师大把,但目前广东语文界有全国性影响的语文教师,除了鄙人还有谁呢?我说认真读几本难读的书,才能有变化。我告诉她,语文味教学法是需要教师读书才能掌握的教学法,你有兴趣最好看看《语文味教学法》。我还跟她讲,不久我就要退休了,但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很满意。我特别强调说,从1970年代初期念中学时开始偷偷学写小说往报刊投稿算起,我奋斗了整整45年,才有你是徐州老师也知道我名字的今天。交谈中她告诉我她是南京大学毕业的。我说你读10本难读的书,读三遍,北京大学毕业的也不一定比得了你。
最后我还跟她说,昨天,深圳大学附中有一位老教师,看了语文味网挂的我们在北京《中国教师》杂志发表的《星火燎原 恢弘崛起——语文味流派19年成长之路回眸星火燎原恢弘崛起》这篇约稿后,在QQ给我留言:“一篇大文,一个大人。”过去现在,表扬话我听得多了,但这位老师的这两句话我很受用。受用不是说他表扬得高,而是他的表扬与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高度一致——我历来认为,人是在奋斗过程中由小变大的,不奋斗就是“小人”,尤其是年轻时该奋斗不奋斗,只是玩儿,混,得过且过,不愿吃苦,心里又想得这得那,长大了,好一些的聪明点儿的,靠会考试考了个名牌大学,但毕业后却一事无成,虽然“你以母校为荣”,但母校并不以你为荣,不少人甚至养成只会对别人的成就羡慕嫉妒恨的恶习,这种人更是等而下之的“小人”。这位在苏州工作的老师回复:谨记此言!程前辈!我一定要奋斗到你面前!
我给她再重复一遍:人是在奋斗过程中由小变大的,不奋斗就是“小人”。
2017/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