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文化沉思
文章标题: 《卢恩俊:咬秋》
     阅读次数:4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卢恩俊:咬秋

咬秋

作者:卢恩俊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1日 16版)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立秋后,暑气迟迟难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鸡鸭鱼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补贴暑气带来的损失。当然咬秋补养,富含营养的枣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在我的认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老熟后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顽皮,正像杜甫诗说的那样:“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里,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枣子在手中,放一颗枣子在嘴里,细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来,一种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乡的那些老枣树,它们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后,站在村头路旁,站成一种记忆,一种标志。它们不像那些娇贵的庄稼和果树,需要种植的人们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去跟踪。枣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悄无声息地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它们甚至连最灿烂的花季也不事张扬,叶子覆盖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黄色小花,静静地走过。只有枣子熟了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枣子,开始用长长的杆子打枣。一年就红火这么一次,还是挨“打”。我想为什么别的果子需用手轻轻地摘,而唯独枣子却用杆子打呢?我似乎听到枣子对我说:“杆子敲打不愿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枣子不愿意落不是迷恋幸福的枝头,枣子那是为了在阳光里多沐浴一些时间,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养分,将最红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满足种植人的需求。所以,枣子收获需打两三遍,杆到之处,青枣恋枝,只有红枣兴高采烈的跳下来,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欢笑。

  想到这些,不禁拿几个枣子咬秋,慢慢品尝。

  (作者:卢恩俊)


最后更新[2017-8-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