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新闻中心
文章标题: 《《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阅读次数:134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作者:黄金生|发布时间: 2017-09-20|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没有王希孟的其他作品。清代的才子、收藏家宋荦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没有王希孟的其他作品。清代的才子、收藏家宋荦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如果宋荦所言属实,真可谓天妒英才,这位天才少年做完此图不久,便撒手人寰,成为画坛的一大憾事。

咫尺有千里之趣

山水画萌芽于晋,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景而出现的,到了隋代,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主要有青绿、浅绛、水墨等形式。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它是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青绿山水在盛唐时期一度辉煌,后受到水墨山水画的冲击,渐趋衰落。直到《千里江山图》的出现,堪称是当时青绿山水画坛中的一朵昙花,光彩夺目。

受《千里江山图》的影响,南宋赵伯驹以及赵伯骕,也创造出了“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正如清代王闿运评论的那样,初唐诗人张若虚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元人李溥光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跋亦云:“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王晋卿就是北宋王诜,赵千里就是南宋赵伯驹。王希孟虽只留下这一幅画作,但却以孤篇压倒两宋,而论设色之明艳,布局之宏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作为徽宗朝大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画作构思缜密、笔法细腻、气氛谐和、色彩艳丽,把饱含诗意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当中,比之前青绿山水上了一个新高度。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打开画卷,首先便是峰峦岗阜,其间散落着丛林、村落、小桥、水榭。一条小路由近处低矮山坡上的小树林通向远方石雾弥漫的山谷。峰峦旁边是一大片水域,水面碧波涟漪,偶有小船往来。再往左看,是一小片群山,江岸平缓青翠,水草丰茂;小路沿着山壁蜿蜒而上,通向群山环抱中的古寺;在一处山涧,瀑布从峡谷间逐级而下,泻入水中;旁边,还有几间楼阁屋舍零散坐落于山间平坡处。在群山左岸,一座木构梁柱式长桥横卧江面,连接着两岸,中间还建有一个“十”字形的两层楼阁,非常壮观。而在桥的左岸,便是画面的第三部分。画面中,山势由近及远,并向画面左上方延伸,瀑布、廊桥、渔舟、屋舍分布其中。隔江展现的是第四部分景致。在这部分景致中,群山高低错落、连绵不绝,中央耸立着一座巍峨高峰。跨过蜿蜒曲折的水湾,便是第五部分场景,它由一片平缓的山岭和延伸在水面上的半岛组成,水边多处都坐落着连片村舍,并时有行人驾着轻舟,准备上岸,岸边的小路从江边蜿蜒通向山后,直至画面深处。岛上还有渔民围栏捕鱼,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致。最后一部分,则又是近景山冈,从平缓坡岸到起伏丘陵,至最后孤峰陡起。山间、桥下,行人、舟船忙碌。江水浩渺,开阔千里,境界雄奇壮阔。

从卷头至卷尾,整个画面构图布置精心,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力图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细致入微。其中道路蜿蜒曲折,条条皆有来龙去脉,或指向某一村庄,或指向寺庙楼观,或隐于山后通向山间。村庄、人物布置让人如见真景,各段之间群山与群山相连处以水面隔开,上有长桥相通或舟船往来可通彼此。其构景部分并不是出于对景写生,而是一种诗意的想象,但其造型却生动自然,了无程式化痕迹。布置在峰间、坡岗之中的曲径、水口、栈道、瀑布、房舍、寺观等都曲尽变化,似乎有着自然的原型。作者在构图上将高远、深远和平远之景共同融于画中,运用全景式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江河山水的磅礴气象,被誉为“咫尺有千里之趣”。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继承了唐以来大青绿山水画的用色特点,采用皴法与青绿设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山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以赭石染出坡脚,以汁绿、苦绿染天及水色,矿物质颜料的纯度极高,增强了画面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他运用大量的矿物色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通过两类不同颜色的结合运用,尽管年代久远,画面部分颜色脱落、消退,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着艳丽夺目的本色。反复积色加上石青与石绿相互交错,形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也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趣味。这样的用色效果显得分外浓郁、强烈,有研究者认为,《千里江山图》可能借鉴了民间画工装饰性的用色方法。

奉旨“创造”的江湖

《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卷后有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缉熙殿为宋理宗时期修建的经筵开讲之所,收藏有不少珍贵字画)、“乾隆御览之宝”等印28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我们并不知道王希孟是哪里人氏,但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先生认为此图山水具有类似江南山水画的成分,他通过对图中建筑的考证发现,除了主峰边上的楼阁,其余多为山庄村舍,其建筑形式与考古发现的北宋江南民间建筑形式相吻合,表现了东南一带江野水村景色。在地处中原的北宋宫廷,竟出现了《千里江山图》这样明显带有江南特质的宫廷山水画,与习见的北方山水颇为不同。

《千里江山图》作于政和三年(1113),政和七年(1117)徽宗开始动工修建艮岳,以倾城倾国之力,花费6年的光阴,让平洼的开封城东北角凭空增添一座大型皇家御园。《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艮岳位于汴京城东北隅。宣和四年(1122),徽宗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故名艮岳。艮岳初名“凤凰山”,即因山形取象余杭(今杭州凤凰山得名),兴建之初就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江南趣味。艮岳所搜罗之天下奇石,以江南的太湖石最多。

北宋自真宗开始,诸帝就一直醉心于江南山水。运送东南地区为主的花木奇石在徽宗以前的近百年间不绝如缕,一直是讨好皇帝、权贵谋求晋升的工具。到了徽宗时的《千里江山图》以及艮岳的营造都是这种江南趣味的体现。

《千里江山图》极有可能是王希孟这位“天子门生”的奉旨之作,体现了徽宗想象中的“梦里江山”,是宋徽宗、王希孟师生共同“创造”的江湖。
(参考资料:张翀:《从<清明上河图>到<千里江山图>:宋徽宗历史命运中的两件重要作品》;余辉:《丹青不负少年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童书业:《宋徽宗和宋代院画》;叶海晨:《尽览多娇江山——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郑瑞利:《浅析<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语言》;郑瑞利:《构图千里江山——<千里江山图>解析》;马邦乐:《北宋书画鉴赏中的江南趣味——以<千里江山图>为中心》等)

最后更新[2017-10-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