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先锋人物
文章标题: 《书法家朱建斌:相看两不厌---莫建文绘画欣赏》
     阅读次数:144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法家朱建斌:相看两不厌---莫建文绘画欣赏

相看两不厌---莫建文绘画欣赏  

著名书法家  朱建斌

(深圳市华侨城高级中学)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尽了李白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传世名句,沈德潜的《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众鸟”“飞尽”了,“孤云独去”了,此时只有山与人相依,人与山凝视,能使李白得到慰藉和倾诉的唯有眼前的敬亭山,此“山”不是那高飞的鸟也非那独去的云,而是“两不厌”的与李白有着情感互通的敬亭山。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赋予敬亭山宽善温厚的情怀,与鸟、云的无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看似句句写景,实乃字字含情。情切意绵,意蕴隽永。读这首诗我们是在想象、玩味“相看两不厌”的曼妙意蕴中体悟到作者凄苦孤悲的同情的,这就是李白超迈的艺术的表现手法的魅力。

艺术的魅力是艺术的生命力。米洛斯的断臂维纳斯之所以卓然超群是因为那两肢无法找寻回来的断臂使读者产生的无穷想象空间而产生的永恒魅力,梅兰芳的魅力在于他庄重娴静,秀雅柔婉的演技和高宽清亮、圆润甜脆、醇厚流丽、感情丰富的唱腔。宋人范宽对景造意,得山之骨法,黄宾虹精深的画“理”俊朗而文雅,齐白石的生活情趣通俗生动,吴冠中反传统的“笔墨等于零”强调的是舍弃程式化的笔墨表达去追求表现情真意切的艺术表现手法,追求随时代律动的变古求新的鲜活的艺术魅力等等。艺术的魅力决定着艺术的生命力也决定着艺术家的命运。

   欣赏莫建文的绘画,我们深深地被他作品的率真质朴,宁静内敛,恬淡隽永的优雅温润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他的作品是向内的,温婉的也是率真的。欣赏他的山水画如读古诗,俊秀温婉、天人合一的绝境山峦是他不争自洁孤芳独赏的情怀;干练洒落、恣肆喷张的丰富笔法是他内心获得绝对自由的表白;还有那水墨相依枯淡照应的娴熟墨法使人情不自禁地就要吟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读画吟诗,真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红泥小火炉”的情景享受和“把酒话桑麻”闲适心境。欣赏他的山水画犹如耳畔有人操琴弄音,他的画里有山岚气息有淙淙泉声有丝丝耳语有开怀长啸,有月下小团月、野渡舟自横,有轻风竹林涧、古柏向天擎。闭目敛息你仿佛能听到《山居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归去来辞》那低徊脉脉,荡神静气唱和酬答的古琴曲。这是一种山涧遇故知新绿呼邻翁的醇享,是一种去职还来载弹载咏不求甚解的自我放还的无己的超然态度。

这就是莫建文绘画的魅力。

莫建文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植根于传统的泥土又不囿于成法的发自内在的现代人的个性突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深厚的修养积淀便谈不上艺术创造。然而正是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使我们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自拔,中国绘画在继承的问题上有着深刻的教训:董其昌“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王原祁甚至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到清初“四王”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等等都极大地阻碍了绘画的发展。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座的高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笵宽的师造化,倪云林的讲求神韵意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等都是大胆探索的结晶。叹赏莫建文绘画我们会发现他立意上对自然造化的敬畏、清泉晚秋的气象、对月抒怀的情调无一不是传统情怀,我们甚至怀疑他是否陷入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笔法上更多地受到石涛黄宾虹的影响而不能自出机杼。然而真正的艺术家绝不会泥古不化、一味因循,传承是“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心领神会,直不知我只为古人,古人之为我”(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他的山水虽位置阔大气象雄伟却不是刻意塑造意境而是基于自己的直觉、感觉、情绪、文气、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和情感取向来表达的心灵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因“心”造境,因“境”生情,是“写胸中之山,抒胸中之意”。所以他的山水有别于黄宾虹理性的画理石涛的灿烂的精神李可染的意境,他给予我们的是宏阔的背景深处的率性表白、绵绵情思。他的山水画是温婉活泼的平实淡然的清丽纯净的。所以他的山水是“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画语录》)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和不羁表达。

欣赏山水画《山路》,映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鸿篇巨制:作者以全景视角俯视连绵起伏无限辽远的高原山峦,低矮的松柏、枯頽的枝干点缀在长满衰草的陡坡,山势起伏辽远不尽,蜿蜒的山路贯穿整个画面,是整幅作品的主旋律,四位着装逼似的少女像古希腊的雕塑一般静静地端立山脚,一条山泉在少女们的身旁潺潺而去。但我们发现,作者的笔法及其简单,所有的植被几乎雷同,少女的表情一样,着装的围巾耳坠腰坠甚至雨伞都无二制,构图丰满缺乏纵深的视觉距离,没有留白,缺乏虚实照应;这里的一切全是静止的,树色一列重墨点染,人物没有表情且屏声敛息。然而为什么我们百看不厌反倒越看越觉得其中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和感染呢?作品中没有写崇山大川所必须的峭拔壁松高云远景传统元素,没有丰富的皴染勾勒多变的墨法,作者在这里大胆地摒弃了一切传统意义不可或缺基本元素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无欲无求;人生的最大的心灵自由就是简单,无功无名。作品表现的是像藏传佛教的信徒去朝拜圣山追求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那样脱去俗尘以净化心灵。现实社会中我们被太多的诱惑缠绕束缚,我们有太多的令人目眩的私欲和贪婪,我们被太多无法消弭的无奈困扰,我们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享受中没有幸福感甚或愈觉空虚。这幅作品的神奇魅力就在于那条蜿蜒崎岖的小蹊就是我们梦中孜孜以求之的宁静,那条溪流如雪水一般清冽甘甜,还有那高迈却不陡峭的大山就是心灵的安放的所在------这简直就是一顿精神大餐。简单却震撼,单调而清甜,运用传统题材表现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思考、困惑和追求。在这里,画面的单调与应接不暇的时代节奏相对照,画面的静止与现代人内在的浮躁相照应,以山水折射世态,以山水化育心灵,不惟山水不惟笔墨。这就是莫建文对传统山水画范式的突围。

首先追求对于山水的瞬间感受并不拘成法地淋漓地表现这一感受是莫建文艺术魅力的又一独特表现。吴冠中一次去贵州布依族的石寨途径犀牛洞,匆匆一瞥忽觉是一种神秘画境,午餐时凭记忆与感受欣然命笔抒写情怀,落笔不多,意象绝美。但他心魂不定,再次返回犀牛洞精摹细画几个小时,轮廓精确,细节备至,然而却自觉丑态毕露,毫无美感。这里讲的就是感受的问题。绘画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不同其画法笔墨也就随之多变,也就可以“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惯众法”。品味山水画《野渡》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以感受驾驭笔墨抒发胸中情感的精彩表现。画面取材唐朝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句的意思是:傍晚下雨潮涨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蕴含了诗人的寂寞忧伤。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受呢!画面首先给人以宏阔浩瀚烟雨氤氲的江河山景,雨中的衰草、峭壁上横斜的枯松与背后朦胧的山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平静的江边随意泊着的扁舟与山坡上茅屋中的老翁同样的安闲自适。画家在画面里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寂寞忧伤。弱化了“潮”“雨”“晚”“急”的忧戚元素,紧紧抓住“野”“渡”“舟”“自”这几个表现恬适自在的明丽意象。这不是对题材的曲解而是合理的取舍。突出的是在这样朦胧静默环境下的大自然赋予作者内心的心理自由。作者感受到的不是雨的忧伤不是发古人之叹而是瞬间的大自然的纯美。所以除了衰草峭壁的重墨勾勒皴擦点染其余多是淡墨或水墨,用笔极简挥墨如泼,画面俊朗而平静给读者感受到的是和谐安适的静美。

毫无疑问,莫建文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对儒家精神和老庄哲学理解深透,每一幅作品的形神构思、皴法墨法、主题表达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但他却绝然不是抱残守缺的一味因循的卫道士,他以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的觉悟和对这些觉悟的现代表达元素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大胆探索不懈尝试,在沉渣泛滥投门逐利的画坛酱缸面前“两山排闼送青来”吹佛过一缕清香,沁人心脾。

 

参考文献:《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傅雷文集·文艺卷》傅雷著 傅敏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

         《美丑缘》  吴冠中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2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  中华书局 1984



最后更新[2017-10-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