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省外某地有一位教语文教师,QQ上问我对当地另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的看法。以下是我的回复。
你问的这位年轻语文教师,有些才气,以前和我有过交往。他对我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有些仰慕之意,这个我心里有数。但后来发现他身上有些我不喜欢的毛病和做派。
语文界,东西南北,有几位大约有些仰慕我的年轻人,我接触之后,慢慢地,不太欣赏其做派。我说的是有几位,就是说不止一位。主要毛病还不是狂。谁还没狂过?年轻人有点狂,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不喜欢的,是其中有的人喜欢以骂人为乐。尤其是,这个骂人还不是因为自己被骂之后的有理有据有节的学术回击,而是喜欢骂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与事,喜欢拆台子喝倒彩,显示出骂人者心态不正,攻击性强的弱点。
有的年轻人,把自己在博客上写的一些没有多少思想含量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整理后出了书。出书虽然是好事,但出了这样一本书,照相时嘴角就开始像鲁迅的嘴角一样朝下,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就不好玩了。
现在只要有钱,出书是什么难事呢。
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的一些观点,我不一定苟同。但我对孔庆东教授博客上挂着的“东博书院保卫部工作守则”,很喜欢。这个守则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初犯我,我让三分。
人再犯我,我回一针。
人恒犯我,斩草除根。
这个守则最后一句,我当然做不到,我没有孔庆东教授那样的“斩草除根”的力量。但是前三句,我做得到。在这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我就是这样做的。在我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我有时也曾忍不住“骂”过别人,但那仅是对个别学术混混的攻击诋毁之后的反击。
“东博书院保卫部工作守则”的前三句,其实就是做自己的事,干事而不搞事,不主动攻击别人。这是做出一点像样的学问、成为一个学者的必要前提。
真正做学问的人,只会干事。人,全身心用来干一件事,到头来都不一定干得好,哪有时间搞事。尤其是不应去主动挑衅攻击别人。
我发现,语文界有的年轻人,就有喜欢写文章骂没有惹他的人与事的癖好。尽管他骂的有些人,有的也是我极其厌恶之人,但以我的为人法则,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骂人。别人没有惹你,你就是要凭一些道听途说,煞有介事地写文章骂别人;一些事情,和你也毫无干系,你偏要写文章骂。如此这般,你有时间、有心态做学问吗?这样的骂人文章还显示,作者实际上对他文章骂的人与事,满是嫉妒恨。这样的年轻人心胸狭隘,不是做学问的料。
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终极价值,能从学问中得到无限乐趣与满足,绝不会把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过分关注甚至嫉妒别人的风光上。
照我看来,如果说过分关注别人的风光,不妥,那么,对别人的风光愤愤不平,就更近乎变态了;至于愤愤不平到非要写文章来发泄,非要把那些并没有惹你的人与事骂一通才痛快,那不仅暴露出你很不自信,更确凿地说明你不是喜欢干事的人,而是喜欢搞事的人。
干事与搞事,一字之差,境界何啻天壤。
比如有年轻人写文章骂一些名师到处跑场子讲课。我认为,这种骂很没有道理,心态也不健康。
的确是有不少名师跑场子讲课,有的名师跑场子数量很多,而且据我所知,纯粹就靠跑场子发了财的名师也是有的。同时我也要老实承认,我有时也参与跑场子,特别是在办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之前,时间相对宽松的那几年,我参与跑场子的数量不算少。但有几个名师跑场子讲课,是名师自己开班自己讲课的?没有,都是别人办班,别人搭台,请名师去唱戏的。
自己不能到处讲课,却恨恨地讽刺别人跑场子。
可是别人有人请啊。
到处跑场子讲学的名师,一是有本钱,二是有社会需求。
骂名师跑场子者,有本事你也让别人请你嘛。等你有资格跑场子而不跑,再写文章骂别人跑场子,也不迟。
这种骂名师跑场子的心态,类似于老百姓骂腐败。老百姓骂腐败,固然有腐败的确该骂的一面,也有骂的人没机会腐败的一面。制度不健全,有机会,骂人腐败者,也一样会腐败,甚至有可能比他骂的腐败者更腐败也说不定。
你以为做教师,活到有人请你跑场子讲课容易吗?骂名师跑场子讲课的年轻人,实际上,内心里巴不得有人请他跑场子。
说穿了,骂别的名师跑场子者,不是健康的心理,是嫉妒心里作怪。
这么年轻,就以写文章骂人为乐。可见气量之小。
这么年轻,就对别人的风光嫉妒恨。可见难成大器。
年轻时,真的学者,是要坚持十数年乃至数十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无旁骛专心向学,才能做出一点像样子的学问来的。
要做出点像样子的学问,就一定要有老实态度,要扎硬寨,打死仗。
有理想、有点才华的年轻人,临渊羡鱼可以理解,但更要退而结网。怎么能在对别人的风光嫉妒恨上浪费宝贵的精神与才华呢?喜欢写文章骂别的没惹你的人与事,说明你的心态静不下来,小气。
眼睛老盯着别人的风光甚而至于愤愤不平,或者老是凭道听途说煞有介事写文章骂人,以骂人、嘲讽别人为乐,这样的年轻人,绝对不会有大出息。
也许有人会说,鲁迅不是经常骂人吗?
可是,一来,你是鲁迅吗?二来,鲁迅骂人,境界很高。鲁迅骂人,不说绝对没有,也可说是基本没有是出于对骂的对象嫉妒恨的。比如,1927年春,有人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鲁迅回信说,“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接着,鲁迅表明了原因:“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这里鲁迅骂了梁实秋,但完全不是出于对梁启超嫉妒恨的心态。梁启超和鲁迅,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鲁迅骂梁实秋敢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你骂别人时,你敢说你比你骂的对象强吗?
你刚刚出版了一本什么玩意儿书籍,就满嘴跑火车,只说风凉话,能有大出息?
今天在一份文摘报纸上看到一篇署名丹妈的文章,题目为《
穷养富养,都不如这30条教养 》。在网上一搜,到处都是,说明这篇文章流传甚广。这篇文章最后一条即第30条是:
30.还有一种没教养,叫“永远在嘲讽别人”。
丹妈关于人生30条教养之概括,其他的29条姑且不论,仅就这第30条而言,确于我心有戚戚焉。
20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