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深圳某中学教初中语文的年轻教师T老师,在微信发来她准备今天讲《诗经•有女同车》录像课的教学设计,请我指导。她的微信如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选点:
语言:
“将翱将翔”的“将”字。
文章:
1.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以四言为主的特点。
2.你认为“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这三句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文学:
历代诗家对这首诗的三种解读(男女同游说,刺公子忽说,婚礼亲迎说),你更喜欢哪个?
文化:
从本诗体会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比较内向隐蔽,在人际交往中提倡稳健、含蓄,在语言交流时,无需把话讲明,彼此就能心领神会,应对自如。
您有时间不?能帮我看一个教案吗?
——————————————————————————————————————
因为我还有其他的事,没有时间深入地跟这位老师谈这个课,话说得又急又直又快。以下是我在微信和她的对话。
(一)关于语言教学选点
堂:你尝试运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这一课,很好。这首诗可作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选点处甚多。语言教学环节你只讲一个“将”字 ,选点太少了,而且就是这个字,后面还有一个“将将”为何不讲?
堂:一首诗歌,讲前面的一个“将”,却不注意后面出现的不同意思的“将将”二字,奇了怪了。
T:哦,后面这个“将将”是拟声词,跟前面这个不一样呢。
堂:就是不一样才要讲嘛, 如果一样还讲它什么?一样的话讲一个就行了。
T: 嗯嗯,确实是。
堂:就是不一样才要讲, 这点意识都没有啊。
T:脑子锈了。
T:我的思维是僵化了,因为这两个字的读音不一样,我自然而然地就没发现问题。
堂:是没有人教你。
T:悟性不够。
T:您其实教了我很多。
堂:就是不一样才要讲。
T:其他没啥了好像,哦,还有一个“洵”。
堂:诗中还有一个“都”字,其意思和现代汉语“都”不一样,我认为也该注意一下。
堂:还有,要是我来教这课,“翱”和“翔”也可以作为开始语言教学环节的选点之一。“翱”和“翔”两个字意思并不完全一样,这个《说文解字》等工具书有解释。
堂:对于初中生,开始的语言教学环节,就是通常我们语文教师说的“扫清拦路虎”,教学选点要注意基础性,积累性,兴趣性,面要适当广一点,不仅要注意生字生词,还要注意其读音,注意一些字的结构、写法等等。
堂:你要看看倪宝元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本书,这本书能拓展你语言教学选点的视野,提高你语言教学选点的能力。
(二)关于文章教学选点
堂:文章教学环节,你将《诗经》结构的重要特点重章叠句作为教学选点,当然可以,但应深入一层——为何诗人要用这种重章叠句的章法?
T:这个问题学生会不会不理解呢,感觉进入文本时间还不长。
堂:先要问你自己理解了重章叠句章法的作用没有。
堂:文章选点,建议不要你的要我的——这首诗用的是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典型结构,诗人为何要用这种章法?
堂:把重章叠句这一《诗经》结构特点以结论的形式直接推送给学生,如果学生不懂重章叠句的意思,可以在PPT上解释给学生听,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要用重章叠句这种章法?就是思考讨论重章叠句的功能与效果。
堂:我这样设计,实际上把你的问题涵盖进去了,但由于你那个问题非常表面,不重要,因此换我的好些——这首诗用的是重章叠句,诗人为何要用这种章法?
T:嗯,这个单刀直入。
堂:你还设计了一个教学问题:“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这三句可以调换位置吗?
你这个设计的奥妙我不太懂。要是我讲,我会问:前后两节诗歌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两句,可否互换位置?(不能,这是“同车”与“同行”“华”与“英”的含义决定的)
(三)关于文学教学选点
(堂按;这位老师设计中的文学选点没有新意,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多说。实际上这位蛮不错的老师可能还没有把这首诗读进去。文学方面,这首诗有好多可以作为教学选点的内容。比如要我讲,我可能带领学生仔细品味“颜如舜华”与“颜如舜英”这两个比喻如何妙。)
(四)关于文化教学选点
堂:《诗经》除了讲温柔敦厚,你还能讲什么啊?
堂:每篇《诗经》都讲这个,烦不烦呢?
T:还可以讲男女之情。
T:可是不能讲啊。
堂:(切!爱情居然不能讲)
T:其他真的想不到了。
堂:文化教学环节,你设计中有体会《诗经》温柔敦厚之美。不过这个教学重点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等淹没。
堂:文化教学环节为何一定要沉湎于这些伦理内容,为何不能站得更高一点,重点讲伦理之美?
堂:温柔敦厚怎么就美了?
堂:文化环节建议这样设计:本诗体现了《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讨论、交流《诗经》的温柔敦厚怎样美,为什么美。
T:妙手啊!
T:不过这个问题对初一的孩子来说会不会难了一点?他们可能连温柔敦厚的意思都不知道呢。
堂:温柔敦厚这个词你自己真懂还是假懂啊?十多年前深圳市评选第三批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学科有8人进入面试,有一位52岁的老教师说课说的是杜甫的一首诗,他说课时多次提到文学史上评价杜甫诗歌常用的四个字——沉郁顿挫。我就问这位老师,我说请你结合杜甫这首诗歌,把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分别讲给我们听一下。结果他讲半天不着边际离题万里。自己不懂沉郁顿挫没有关系,直接把文学史上的解释搬上课件介绍给学生也是一种解学方法。
堂:文化环节围绕“温柔敦厚怎么就美了?”教学。这样一改,是不是高下立判?
堂:课文中的教学选点很丰富,但你发现这些选点的能力还需要大幅度提高。
T:膜拜啊!
堂:你要补一补文字学的课。
买一本讲《说文解字》的书,或北大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细读几遍,教文言文水平就会飞跃提高。
T:文字学是要恶补。
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