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探究
颜碧伟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难点。初中语文数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们很多学校用的仍然还是省编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并不配套。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认识到,在教学中处处留心皆可探究。
一、 在学生争议最大处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争议最大处,学生往往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而有些问题又不是课堂上一时所能争得清的,再说课堂上时间也不允许。这时候,不妨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将之成文,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探究性学习。记得一次我上《出师表》时,讲到阿斗——刘禅,我想当然地读作刘禅(chán),而一学生举手说我读错了,应该读(shàn)。当时支持我的学生很多,支持该学生的也有几个,查《现代汉语词典》仍然确定不下来。后来我便提供思路指导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从刘禅的兄弟名看“禅”字读音》《从古人的名与字之关系辨析读音》为课题进行探究。结果学生跑到阅览室里还真的写出了像模像样的小论文,其大致思路是:阿斗的一兄弟叫刘封,封与禅同义,古有秦王封禅泰山云云;刘禅字公嗣,嗣,《现代汉语词典》里释为接续,继承。从而推出“禅”应读(shàn)音。又有一次,上课时讲到《孙膑减灶》,文中有“暮见火举而俱发”,如何准确理解两个“暮”字,又产生了不同意见。我便及时指导学生以《初中文言文词语在语文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例谈》为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后来同学们通过查阅多种资料,大多数学生既完成了课题,又复习整理了古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材有瑕疵处进行探究性学习
“金无足赤”,教材也难免有误。教师需具慧眼与博识,深究教材,及早发现教材的瑕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迷信教材,找教材中的谬误,并探究为什么错,形成探究点,寻找资料进行探究学习,最后形成小论文。像省编教材第五册《愚公移山》“河阳之北”,将“河阳”注释为“黄河北岸”;第六册《陋室铭》“可以调素琴”,将“素琴”注释为“没有雕饰的琴”;《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将“登轼”注释为“登上车前的横木”,将“下视”注释为“低下头细看”,这些注释都是有失偏颇的。对这些有失偏颇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探求、发现,然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弄清其正确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三、在学习“不能‘窥一斑’便‘见全豹’”的内容处进行探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相当一部分是小说或戏剧的节选内容,所选的内容基本上已能将其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节选的内容并不能“窥一斑”便真的“见全豹”。如省编教材第六册《在法庭上》(节选自《威尼斯商人》)若学生不了解整部剧情,就很难准确把握“夏洛克”着一人物形象。因为从节选的内容中所反映出的“夏洛克”是一个“残忍冷酷、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形象,而从全剧看,夏洛克同时还是一位“爱国、爱民族,对凌辱与迫害施以正义报复的可尊敬的人”,学生若不看全剧,对夏洛克的理解是不公平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这样的文章,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课外抽时间探究性地去阅读整部原著。我在教学《在法庭上》时,便指导学生以《我眼中的夏洛克》《夏洛克性格之我见》等为课题对整部原著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开拓了视野,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在整组文章比较阅读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省编教材有相当多的是以两篇和两篇以上为一组编排的。且不说初一有《中国古代寓言三则》《外国寓言三则》《新闻两篇》等,初二有《诗两首》《杂感两篇》《唐诗两首》《宋词两首》《小驳论两篇》《〈孟子〉两篇》《议论短文三则》《评论两篇》,单是第六册就足足有两个单元尽是整组编排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安排,全都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学习,从中体会和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和认识作品谴词用句与布局谋篇的精妙。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与郑振铎的散文《海燕》时,便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阅读学习,弄清描写与抒情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探究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探究这类文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等等。这样,学生通过比价探究,就更能理解文章的特色,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在作者、写作作背景关系到对本文的理解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些“红学”家为了破解《红楼梦》的真谛,花大量精力去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对于一篇深奥的文章,同理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深层的含义。比如第五册鲁迅的《最先与最后》,对初三学生而言是较深奥的。但是,课前若指导学生先阅读与此文相关文章,对鲁迅当时写这一文章的背景先作一番探究,那么,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要容易得多。
六、在教材可延伸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探究能力的基础上,便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堂内这狭小的“三味书屋”延伸到社会这丰富多彩的“百草园”中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我在教学有对联内容的文章《大明湖》时,便适时地延伸到有关对联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对对联或自己村的春联、婚联进行收集整理,并指导学生写出鉴赏性小文章。通过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受力,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比如学习到有关广告的内容时,引导学生收集电视中精彩广告语或对当地街头广告牌用字、用语是否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学习有关曲艺内容时,也可引导学生对当地的曲艺状况进行调查,如我们青田的大、小“鼓词”便很值得探究。在学习有关古建筑内容的文章如《中国石拱桥》时,更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村落里的古祠堂、自己村庄附近的古桥等古建筑的历史以及风格特点。学了小传的写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本当代或古代的名人和自己长辈的有关情况,为之作传等等。
当然,这种从教材内延伸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有时候是跨学科的,需要任课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有时需要较多课外时间,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常规学习与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同时,师生都应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像科研人员那样为了研究出什么成果,而只是借鉴科研的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