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
冯永忠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1期刊登了《时间和空间旅行》的课堂实录。这堂课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将理科老师请进科普文阅读课堂,新是很新颖,但其目的和手段却有许多可商榷之处。
首先,该课请理科老师的原因是“语文老师的科普知识有限,尤其是理科(数、理、化)知识存储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所以必须请专业老师来讲讲“理论性强且抽象、枯燥、难懂”的科普文章。按这样的目的去组织教学,岂不是将语文的阅读教学变成了科普知识的普及教学。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目的泛化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科普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阅读教学,它的目的依然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筛选和整和语言信息的能力,它通过学生的阅读去理解科学知识。,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老师将科学知识直接接受。其实,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并不承载着别的学科教学的功能。
其次,所请的理科老师究竟在课堂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看看给这几位老师提出的问题。生6提出的“课文中说的接近光速时,飞机能达到吗”、生9的“假如以超音速行走会出现什么形象”和生11的“为什么当望远镜对准镜子——X是,只能看到恐龙而看不到自己的反射现象”等问题是不需要专业老师回答的,语文老师稍微有点理科知识就能回答;生14提出的不是问题,是他依据自己的理解推论出来的数学公式,我们也能看懂,难道我们语文老师就这样没有知识储备吗?
生8的“为什么火星与地球有间隔最近的时候”、生10的“银河系的恒星为什么呈螺旋状排列”等问题是没有必要展开来讲的,这些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与文题都没有关系,也不是粗要筛选的必要信息,那确实是理科专门知识,可以在课后自己去问,非得请理科老师进课堂来吗?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的确回答不出来,就坦然地告诉学生不知道,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书籍,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回归语文文体,不要随意泛化语文教学内容,也不需要弄多少架式,我们真的是需要“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课)而奋斗”(余应源语)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