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家语文杂志的访谈栏目采访我,第12个问题是:“作文的基础是阅读。现在中小学都在开展‘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可是课时有限,有些地方条件有限,比如不能做到人手一册,没有时间阅读的话就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阅读。对此您怎么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我的回答露了锋芒,但仍有保留:“读名著,读整本书,用意是好的。但不要形而上学。有些书,读不下去,读半本甚至读一下开头结尾或目录就不行么?中国搞什么事情都是一窝蜂,不好。我认为,语文教师把课本上的名著节选课上好了,还担心学生不回去读整本书吗?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很认真很努力地硬是把语文课本上的经典名著的名声搞得很臭,而且越来越臭,你让学生课余怎么有兴趣去读整本书呢?”
在连语文教师甚至影响可以进入全国前20名的语文名师,都不大读书、很少读整本书的时候,一些学校或语文教师,普遍要求课业很重的学生读整本书,是奢谈,是扯淡。
今天看到《光明日报》有个观点,可以作为我的观点的支持:
历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说:苏杭一带读书人家,有教子弟读书之法,于其初能读书时,使其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过,使其知天下共有学问若干种,流派如何,实不啻读书之前,使其泛览一部学术史,于治学颇有裨益。(周维强《学林新语》,《光明日报》2017年12月8日,第15版)
我想再啰嗦一遍:倡导中小学生读名著、读整本书,其意图是好的,但只能作为一种个性化要求,而不要作为普遍性要求。作为普遍性要求,连广大的语文教师都做不到。你不信?我马上检验给你看看——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不,全中国语文教师:
通读过《论语》的,请举手!
通读过《庄子》的,请举手!
通读过《孟子》的,请举手!
通读过《墨子》《韩非子》的,请举手!
通读过《诗经》的,请举手!
通读过《楚辞》的请举手!
通读过《史记》的,请举手!
《史记》全文太长,那么通读过《史记》人物传记的,请举手!
通读过《世说新语》的,请举手!
通读过《唐诗三百首》的,请举手!
通读过任何一本唐传奇选集的,请举手!
通读过任何一本中等篇幅(200首以上)的宋诗、宋词选集的,请举手!
通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请举手!
通读过鲁迅两个小说集《呐喊》《彷徨》的,请举手!
通读过任何一本鲁迅杂文集的,请举手!
100个中小学语文教师,有几个敢举手?你还读了四年中文系,四年共一千四百多天,除了吃饭,每天的任务就是读这些书呢!
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