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谈天说地
文章标题: 《童庆炳:“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
出处:童庆炳博客      阅读次数:81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童庆炳:“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

“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

 (2010-01-26 10:25:51)
标签: 

通感

 

诗意

 

钱钟书

 

李渔

 

杜甫

 

文化

    谈到“通感”,大家都会想到钱钟书的《通感》一文。钱钟书不但从中国古代诗文里面找了众多例子,特别是围绕李渔不理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寻找到了许多例子来说明“通感”,这不但增加了我们的知识,而且也让读者理解无论中外,在诗人、作家那里,“通感“是产生诗意的一种心理机制和书写手段。钱钟书简洁地总结说:“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短短几句话,把“通感”说得很到位。但是钱文所举的诗句很多,似乎缺少通过整首诗来解析“通感”如何产生诗意。我在这里想通过对杜甫的《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一诗,来具体说明,“通感”是如何产生诗意的:

             依沙宿可船,水濑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诗题的意思是,杜甫所坐的船,在夔州岸边停靠,准备在这里过夜,后来下起雨来了,因为下雨,路湿,不能上岸,去告别他的朋友王十二判官。诗的开头是说船停靠在夔州岸边的时候,并没有下雨,天上的月光照在水面上,可以看到涓涓的流水是那样美好。但过了一会儿,风刮起来了,那船上的春灯在风中乱晃,随后是下起了雨。这对于准备上岸去看朋友的杜甫来说,是很焦急的事情。他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来这里一次也不容易,千万别因为刮风下雨,妨碍与朋友会面啊!可这是风是如此之大,春灯怎么会“乱”呢?这是杜甫心中之乱啊!杜甫看着那雨不停的下,似乎那雨就像是悬挂在空中的一根线。雨怎么会悬起来像一条线呢?这是从一个为雨不停地下而焦急的诗人眼中看出的。雨没有停,雨下了一整夜,早晨船要继续自己的航程,可夔州这胜地仍然在烟雨中,那城中传来的钟声听起来怎么是湿的呢?(或解释为城中的钟声因通过厚厚的云层传过来而变得暗哑了)看着鸥鸟在船橹边飞翔,心里想着似乎很近的似乎可以见面的朋友,就这样从他身边擦过去了,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在诗人的心中,这是一个多么贤能的朋友啊!
    最值得研讨的句子就是“钟声云外湿”。钟声属于听觉的领域,按照常理,只有响不响的区别,只有耳朵能够区别,人的身体的触觉是无法区别的,可现在怎么觉得钟声通过云层传来是“湿”的呢?似乎这声音不是作用与耳朵,而作用于杜甫身体的触觉。声音变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事物。当然,干和湿属于触觉的领域,但在此情此景中,由于诗人杜甫觉得不能见到朋友,船也开动了,离朋友越来越远了,多么可惜,多么遗憾,就这样错过了一次与好朋友相见的机会,朋友所在的城中传来的钟声感觉就像被雨层弄湿而暗哑了。这声音是通过诗人情感过滤的,这样诗歌通过听觉与触觉的交通而产生了一种细微的却是浓郁的诗意。

最后更新[2017-12-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