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巢氏
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们才由穴居到巢居。从这个角度看,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把他与燧人氏相比,就是个次量级人物了。地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用火更谈不上取火了,而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也会筑巢、昆虫蜂和蚂蚁建筑的巢穴很不简单了。
二、葛天氏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但葛天氏与伏羲氏和神农炎帝相比,就是个次量级人物了。他既是袭伏羲之号,又是炎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他很多人都不知道。
三、蚩尤
蚩尤又名赤优、姜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苗族尊称为榜香尤、姜尤、姜公。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蚩尤部落于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归附炎黄部落的华夏族,一部分南迁,形成了今天的苗族、羌族等多个民族。如果涿鹿之战中蚩尤胜了,历史的走向会是怎样呢?他败了。与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相比,蚩尤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姚重华
姚重华就是舜。约公元前2103年尧死,舜在各酋邦首领的拥戴下继位为华酋邦联合王国的国王。舜——姚重华一当上国王就定都蒲板(今山西永济)——虞酋邦的都城,把治水失败的鲧(他用了九年的时间采用土掩筑坝造提,结果洪水越来越大)杀死,让继位为夏酋邦首领的鲧之子姒文命治理洪水。姒文命就是禹,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约公元前2087年,把洪水治理了,洪水引入大海(此为黄河大改道),禹的名望大增。在酋邦联合议事会上,各首领共同推举禹为舜王的继承人,舜同意。为了显示威望,舜四处巡游;他也入丹水、汉水流域攻伐三苗集团,并借机除掉镇守那里的伊丹朱;他流放驩兜和共工以巩固其权力,因为驩兜曾推举共工为尧王的继承人。他让自己的儿子姚商均辅政,以提高他的威望。此举引起一部分酋邦首领的不满。约在公元前2073年,后驩兜和后共工为报他们的父亲被流放之仇,而联络其它一些酋邦攻打舜,失败被杀。同年,舜让姚商均代行其政,自己南巡。约在公元前2072年,禹从蒲板返回夏酋邦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一部分酋邦首领依附于他。禹一方面组织力量抗击姚商均的攻击,另一方面令防风氏等人追击舜。如果舜让其子姚商均继位成功,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专制王朝是虞而不是夏。所以舜与尧和禹相比,只能是个次量级人物。
五、后羿
夏国王姒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有穷酋邦首领后羿就又通过提高酋邦联合议事会的权力来控制国王。公元前2006年,太康死,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王,自己为相。公元前1992年,仲康死,继位的姒相被后羿驱逐,居于商丘,后羿以国相之位直接行政。后来,寒浞杀死后羿,赶走并杀死国王姒相,自己当国王。如果后羿没有被寒浞杀死,而是牢牢地把权力把握在手,华酋邦联合王国这个奴隶制共和国是否又现呢?后羿与尧、禹相比,他只能是个次量级人物。
六、少康
公元前1965年,寒浞杀死后羿,赶走并杀死国王姒相,自己当国王。公元前1924年,姒相之子少康攻回都城,杀死寒浞,夺回王位。国王又姓姒了,夏王朝得以延续。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和平的方法成功地统一了全国的政治思想,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遵循;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把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推到了顶峰。汉武帝和唐玄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其深远,而少康没有,倒是有个杜康酒还不知是不是少康发明的。所以少康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七、盘庚
商的都城,前后约迁徙8次。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都城即王城(政治、文化中心)才逐渐固定下来。时人便称商人为殷人。他在中国这个大的历史环境中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转折点。与商汤——子天乙相比,盘庚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八、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为西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羑里,囚禁期间,写下周易一书。后献“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他曾解决虞、芮两国的争端,出兵进攻犬戎、密须、黎、邗,又击灭崇,修建都城丰邑(今陕西省户县),并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等流域,作灭商准备,传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发早图灭商。发继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前1046年),武王见时机己到,发兵行都朝歌,讨伐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亲为文王。显而易见,周文王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九、姬寤生
姬寤生,就是郑庄公,为中国东周列国之春秋时代郑国君主。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并吞戴国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郑庄公——姬寤生确立了“小霸”局面,与齐桓公和楚庄王相比,他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熊通
熊通就是楚武王,芈姓,熊氏,名彻,熊仪之孙,楚霄敖之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上名为熊彻,因避汉武帝讳而改称熊通。熊彻杀兄鼢冒(一说鼢冒子)成为楚国国君(史记记载有误,武王之前并非鼢冒,而是霄敖)。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以鬬伯比为令尹,屈瑕为莫敖,国力日增,认为楚国子爵地位低微,谋求进爵。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请诸侯到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莫敖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侯逃逸,戎右少师为鬬丹俘获,自此不敢造次。熊通自立为“楚王”。自此,楚君皆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此时周室衰微,故无可奈何。他没有称得上霸主地位,所以也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一、姬重耳
姬重耳就是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晋献公之子,东周列国之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魏国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所谓春秋五霸,真正称得上霸主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宋襄公没有霸成,秦穆公只是西边霸一霸;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只是昙花一现。晋文公只是继承和捍卫了齐桓公的中原的霸主地位,他比不上齐桓公;楚庄王的称霸不仅打破了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且正是有了他的称王称霸才有了吴国、越国的称王称霸以至于后面的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秦国、燕国、宋国、鲁国和中山国都称王了,称王再也不是周天子的专利了。所以姬重耳也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二、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著作被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他的学説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时,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确切出生地不详,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属安徽省涡阳县境内。与孔子相比,老子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三、秦孝公
秦孝公,东周列国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为此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在秦昭王时秦国才开始启动统一的步伐。所以秦孝公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四、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以字行。古代中国军事统帅,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期楚名将项燕孙儿,七岁后随叔父项梁迁吴中,秦末农民战争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后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秦朝覆亡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项羽还分封了十八个王,楚汉战争时于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最后突围至长江北岸乌江江边自刎而死。如果项羽胜利了呢?历史又将如何?与刘邦相比,项羽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五、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汉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听政;吕后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干政。在汉惠帝、两少帝时期实际掌握政治权柄的人是吕后,共主政十五年。因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汉惠帝、鲁元公主都是吕后亲生。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雉掌权统治,她大封吕姓为王,虽然对于皇族刘家来说是一个威胁,《太史公自序》曰:“惠之早殒,诸吕不台;崇强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吕雉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材,并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汉朝历史没有发生大转折,所以吕雉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六、汉文帝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帝王的典范。此外,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的安抚住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与汉武帝相比,汉文帝刘恒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七、汉和帝
88年4月9日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当时他只有十岁,由养母窦太后执政,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哥哥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92年8月14日),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也导致“于是中官始盛焉”。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之后,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从他亲政后的政绩,不失为一代贤君英主。和帝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汉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汉和帝在位时期,在科技、文化、军事、外交上也有不少建树,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班固修成《汉书》,窦宪击破北匈奴促使其西迁,班超平定西域,并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元兴元年乙巳年十二月廿二日辛未(106年2月13日),汉和帝病逝于京都洛阳的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与汉武帝时的鼎盛及各方面人才辈出相比,汉和帝刘肇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八、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新朝”(8年—23年在位)。中国传统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指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他的变革速度太快,搞得怨声载道,直接导致绿林赤眉起义,政权垮台、自己被杀。是刘秀延续了汉朝江山,王莽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十九、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屡屡抵抗蜀汉的诸葛亮北伐军,坚守疆土。而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政权。长子司马师自封公后,追尊为舞阳文宣侯;次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曹操直接开启了三国,与之相比,司马懿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后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权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权力。灭蜀后一年逝世,其子司马炎逼曹奂禅让后称帝,追司马昭为晋文帝。如果假以时年,再次统一中国的人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炎。可惜,司马昭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一、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东晋初年的权臣,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他与堂兄王敦及其家族随晋元帝南渡,并积极联结南方士族以支持晋室,又团结北来侨姓氏族,让晋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并在西晋亡后建立东晋。后虽然王敦发起叛乱,但王导仍然支持晋室,及至乱事平定后仍然身居高位,续获明帝、成帝以及朝中大臣倚重。他帮助延续了晋朝,但只有半壁江山。所以王导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二、拓跋圭
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刘库仁助秦军对抗后燕,但于次年遭慕舆文[3]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圭。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圭的姑姑,并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将此事密报拓跋圭。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圭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圭等会合。但其时贺氏弟贺染干忌惮拓跋圭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圭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就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圭为主。登国元年正月六日(386年 2月20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及南北朝的北朝的开始。他只是努力恢复苻坚时的版图,相比之下,拓跋圭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三、刘裕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绥舆里(今江苏省铜山县)人,东晋末年军事家、政治家,亦是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最初为北府将领孙无终的司马,在孙恩之乱中展现其军事才能,及后更发起义军击败篡位的桓玄,恢复了东晋政权,并获得了极高名望,并在不久之后掌握朝权。刘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灭燕,随后又平定了卢循之乱,以及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及司马休之等异己,巩固了在东晋国内的地位。接着又乘后秦内乱而北伐,收复了洛阳及关中地区,受封宋公并得九锡,终篡夺了东晋政权,建立刘宋,开始了南北朝时代。他只是继承了晋朝的半壁江山,远赶不上司马炎。所以刘裕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四、李渊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李渊迁太原郡留守,7月杀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打着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旗号正式开始起兵,并且得到李氏宗族、姻亲的响应。他一边招降叛军、流寇,一边派亲族迅速进兵,并且借助突厥始毕可汗的500骑兵进攻隋大兴城,于12月攻克,并于次年改名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不久进位相国,加九锡。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在四月被叛军所弑后,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原隋朝领土上的诸侯、军阀,在他的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和平阳昭公主的征讨下,用了七年时间,先后消灭薛仁杲、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被平定的,此时他早已经将皇帝位让给儿子李世民了。他开创了唐朝,但没有最后统一中国。与李世民相比,李渊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五、武则天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亦作武瞾、武照,本名不详,通称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掌握君权而因此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705年崩于 洛阳 上阳宫 仙居殿。武则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武氏十四岁时因长得很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唐朝历史没有发生大转折,所以武则天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六、唐中宗
唐中宗(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本名李显,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李显是自商朝太甲后的第一位两朝天子,第一个复辟的“皇帝”,但他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无法控制宗室、权臣与皇后间的争斗,是一位评价中下的中国历史人物。然而武功方面,他派张仁愿修建三受降城,巩固了河套,嫁金城公主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对巩固边疆有一定贡献。与唐玄宗相比,唐中宗李显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七、王叔文
王叔文(753年-806年),中国唐朝中期政治人物。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苏州司功出身,善围棋。唐德宗时,担任太子李诵侍读,“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获太子喜爱。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后,即授叔文翰林待诏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联合王伾、刘禹锡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拉拢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的杜佑,但实际主导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时任监察御史的柳宗元出任礼部员外郎,作为缓和官僚反弹之手段。在内侍省则以东宫系统的李忠言对抗神策军系统的俱文珍、刘光琦,但由于以整肃宦官为诉求,无法在内侍省得到支持。王叔文着手减免税赋,罢诸道速奉,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三月,俱文珍联合裴钧等人迫使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而王叔文随后与西川节度使韦皋决裂,韦皋投靠太子一方。八月,扶立宪宗,以顺宗为太上皇,是为“永贞内禅”,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年)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二王前后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史称“永贞革新”。王叔文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八、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原名涵,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被害后,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改名昂。唐文宗在位期间,颇思图治,出宫女三千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太和五年(831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唐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死。太和九年(835年),文宗终于杀死王守澄。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李训引诱仇士良等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仇士良等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与唐玄宗相比,唐文宗李昂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二十九、耶律德光
(926年9月6日)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灭后晋。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在临城县(今河北省临城县)得热疾。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栾城县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病逝,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时人称为“帝羓”,即“皇帝腌肉”之意。与耶律阿保机相比,耶律德光只是个次量及级人物。
三十、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于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本身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号称英主。柴荣即位后,立刻下令招抚流亡,减少赋税,恢复中原经济。当时,北方及中原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百姓痛苦不堪,柴荣的举动正好使中原开始复苏,他整顿吏治,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经济开始繁荣。显德二年(955年)推行显德毁佛,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因为其毁佛行为,后周世宗被列入毁佛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司马光评述周世宗“毁佛”:“不爱己身而爱民,不以无益废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爱明理之人。”柴荣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则积极开拓疆土。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主刘崇乘其新立,勾结辽兵4万攻后周,柴荣力排冯道劝阻,率军迎战,于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汉军,稳定政局。战后整军练卒,裁汰冗弱,于是军威大振。显德二年诏令群臣献《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确定王朴提出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击败后蜀的孟昶,取得秦、凤、成、阶四州,孟昶大惧,“致书请和”;又先后三次征南唐,创建水军,恢复淮南十四州。显德六年三月,图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一连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刘楚信、瀛洲刺史高彦晖投降,再向北挺进,又连陷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三关。五月在议取幽州(今北京)时,柴荣病倒,只好撤退[1]。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年仅39岁。由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旧五代史》称:“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朱温开创了五代十国,与之相比,柴荣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一、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赵匡胤开创了宋朝,但最后完成统一的是赵光义。不管对他的赞誉、评价有多高,赵匡胤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二、王安石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所以王安石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三、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颜旻,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金朝开国皇帝(1115年1月28日—1123年9月19日在位)。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骨迺之孙,劾里鉢之次子,完颜部首领,金朝的建立者。善骑射,力大过人。在位9年,终年56岁。最终灭掉辽和北宋的是完颜晟,阿骨打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四、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一共在位9年。早年助兄长海山即位,被海山立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一律称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后嗣位,年号皇庆、延祐。他从十几岁起就师从著名儒士李孟,儒家的伦理和政治观念对他有很强的影响。 他在登基称帝之前,先后在身边任用的有王约、赵孟頫、张养浩等汉儒和很多艺术家以及翻译家和散曲作家。仁宗不仅能够读、写汉文,还能鉴赏中国书法与绘画,此外他还非常熟悉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仁宗下诏下令将《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和儒家经典《尚书》、《大学衍义》等书翻译成蒙古文并刊行天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诵习。 仁宗支持下刊行天下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孝经》、《烈女传》、《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以及元朝官修农书《农桑辑要》。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科举考试者的指定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科举考试者增试科目的指定用书。这一变化最终确定了程朱理学在今后600年里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因为后来的明清两朝的科举取士基本沿袭元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实施办法,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充实和完善。元仁宗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距离元太宗窝阔台1238年的“戊戌选试”已经有75年,天下读书的士人至此再次获得以科举方式晋身做官的途径,方便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缓和了社会矛盾。较之北魏孝文帝元宏,他没有带来大的转折点。所以,爱育黎拔力八达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五、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明成祖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建文帝时期削藩,明成祖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其侄子建文帝,夺位登基。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然而他多疑好杀,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灭门,耿炳文、盛庸、铁铉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自杀身亡,后来又冤杀了解缙等大臣,他去世后有16妃和数百宫女生殉,遭到后世诟病。与朱元璋相比,朱棣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六、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安南人黎利反叛,屡次打败官军。黎利请示朝廷,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朱瞻基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于是答应了他,册封陈皓为安南国王,罢征南兵。后来黎利篡夺陈皓之位而自立为王。派人入朝纳贡谢罪,请求皇帝册封群臣。有人请求皇帝讨伐黎利,朱瞻基不许,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国也就是交趾国,自此以后朝贡不绝[朱瞻基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朱瞻基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朱瞻基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朱瞻基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可惜他死得太早,没有时间去造就汉武帝和唐玄宗那辉煌而又人才济济的局面。所以朱瞻基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七、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文),解决了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汉人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努尔哈赤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八、皇太极
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洪太”、“红歹是”[1],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属建州女真部落,后世以部落名爱新觉罗为其姓氏。后金努尔哈赤(追认为清太祖)第八子,继承其汗位。1636年,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国号为大清,是“大清”国的实际创立者,仿汉制,庙号清太宗。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 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他没有统治全中国,皇太极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三十九、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晚清八旗军、绿营军衰败阻挡不住太平军的前进步伐,只有曾国藩等组织的汉人地方武装灭亡了太平天国。自他起,汉人相继进入了满族人统治的权力中心。他没有带来转折点,曾国藩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十、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人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中兴四大名臣”。较之袁世凯,李鸿章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十一、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国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他想改总统制为总理制即内阁制,未成。段祺瑞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十二、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疆 ,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胡适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1962年3月,蒋介石手书挽联对此高度概括,云: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与陈独秀相比,胡适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十三、张学良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深怀日本关东军杀父之仇,一方面奉承父亲遗志,坚守中国领土,尽力摆脱日本军政影响;另一方面贯彻自己一贯反对内战,支持三民主义政治理想,宣布东北地区服从国民政府领导,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此举标志北伐战争正式胜利结束,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华民国。12931年9月1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极短时间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其实当时的东北军武器装备及实力都是比较强的,正是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使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得逞。1936年12月12日,张与杨兵谏蒋,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西安事变”,震惊中外。12月25日,张送蒋乘机离开西安,先把宋美龄送上飞机,再让蒋乔装到张的部队中登机脱逃,周恩来甚至赶到机场想把他们追回来。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指挥。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宣布停止推动分离主义(曾经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土地革命,建立苏联所期望的形式上中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上述三件事多少都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所影响,但对中国的历史没有带来转折点。所以张学良只是个次量级人物。
四十四、邓小平
邓小平一生从未担任中国共产党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职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间,普遍认为他是中国大陆实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去世时,他仍保持影响力。他提议“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中国共产党以他的政治理念为核心的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其所推行的改革政策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此一影响一直持续延伸到21世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其前提是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再才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只是个次量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