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志林(969):想要知道谁是语文傻子吗?
——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谈话
【群主】Don:
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聂华苓在自传《三生三世》中有这样一段话:
1986年,我和弟弟华桐沿江重访母亲带着几个小儿女,在抗战中艰苦生活的地方。重庆,万县,三斗坪,宜昌,武汉。最后去开封。湖北应山县外办突然来了,提着一包皮蛋,特地赶来邀请我和华桐去应山。那里算是我们老家了,但我母亲这一房人从没去过。父亲死后,在母亲的苦难中,那儿的亲友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我和华桐一时也无法改变早已决定的行程。我对大哥说:你去吧。他说:我算什么?他们要你们去呀。
我们终于从外办那儿终于知道了二哥的情况。1980年,湖北副省长把调查聂华棣下落的工作,交给应山县办理。刚好是来开封的这位外办去调查。二哥的命运,寥寥几句话就了结了。
【群主】Don:
这要是个小聪明的语文人,就会说最后一段两个“终于”重复。
这样的语文教师并非个别。
语文味教学法是体贴教学法。
体贴,就不能随便认为这样一个著名作家的用词重复,即使好像是明显重复,你也不能随便说她是重复,而一定要揣摩其文字背后的深意。
教语文,读文章,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不容易,但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更难。
【群主】Don:
聂华苓这段文字,并没有说自己对故乡应山县的感情如何。但文字背后的复杂感情,语文素养不是太差的人,是能很快感受到的——她对故乡应山县,岂止是没有眷念,而是无情至有恨。
“湖北应山县外办突然来了,提着一包皮蛋,特地赶来邀请我和华桐去应山。”
“父亲死后,在母亲的苦难中,那儿的亲友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这是向曾经无情的故乡的无情回馈。
两个“终于”,不是啰嗦,而是含蓄地,又表露无遗地,极言对了解二哥的情况之渴盼,了解二哥的情况之艰难,之不容易,含蓄地,又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故乡应山县的无情。
【群主】Don:
只有表面小聪明,实际是语文傻子的人,才会说这两个“终于”有一个多余。
说其是语文傻子,是因为虽有脑,但不动脑。
【群主】Don:
知道聂华苓的经历,就知道她为何五次回国,但从不回她爷爷、父亲的出生地应山县(广水市)。也就会懂为何她这个句子距离这么近,却连用两个“终于”。
【群主】Don:
一个“终于”不同于两个“终于”。
【群主】Don:
这就是张志公先生说的教语文就是教思路的真谛。
【吐槽】X (杭师大附中):
已学习。谢谢程老师。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