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受过正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育,先后于1994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作为指导老师带教过大约100名研究生,因此有资格谈论这个在医学科学领域不能回避的话题。
首先谈谈美国的医学教育和年轻医生的培养体系。美国的医学生在考入医学院之前,必须拥有4年的大学本科学历(主要是理工科)。医学院的学制为4年,前2年学习基础知识,后2年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毕业后,新科医生要进入各大学的教学医院或医学中心的相关学科(至少3年),接受实习生(intern)、住院医生(resident)及住院总医生(chiefresident)三个阶段的培训。培训过程结束后即可参加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三步专科医生资历证书考试,亦即所谓的考Board,通过后获得主治医师资格。
现阶段,我国不同大学的医学生培养有3种学制,即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毕业生分别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医学生进入哪种学制完全取决于高考分数。首都医科大学目前已取消七年制的医学教育,但还没有八年制招生资格。五年制学生可以选择5+3年制,即五年制毕业后再经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培)后获得硕士学生。同样是学习8年时间,5+3学制只能拿到硕士学位,而八年制则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工作的时候,注意到同济医学院每年只招收大约100名的五年制医学生,大部分是八年制学生。八年制学生的培养模式和首都医科大学今天的5+3学制大致相同。这些医学生前5年在医学院本部学习,后3年则去到指导老师所在的医院(协和医院或同济医院)接受临床训练。虽说后3年的临床训练过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规培,但因为没有规培医生那样严格的职责要求,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的考勤显得有些松懈。
我们那个时代的学制相当比较简单,大部分非重点医学院校只有五年制本科,一些重点院校如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等设置有六年制本科。我经历的医学教育模式比较普遍,也比较接地气。我1989年医学院毕业之后当年了2年的住院医生,1991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接着工作2年,然后再攻读博士学位。那时没有5+3学制,也没有硕士生直接转为博士生一说,所有的人都必须按部就班,没有例外的情况。
八年制的医学教育对于高考拿高分的优秀考生而言,自然是有好处的。他们18岁高中毕业,不需要历经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到26岁即可拿到博士学位。个人认为,这种快餐式的捷径也有其越来越明显的不足之处。研究生教育本来就该注重科研思维的建立和拓展,但八年制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接受真正意义的科研训练。少数学生参加导师的研究工作,但都只能利用十分有限的时间帮忙干些头头脚脚的小杂活。他们拿到博士学位不需要发表研究论文,有些院校只要求学生展示一份临床病例分析报告,这就能平安无事地轻快步行通过独木桥。我对于这部分青年才俊的忠告是,35岁之前选择国内或国外的一家学术单位去从事不少于2年的博士后研究。
规范的研究生教育重要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有一些医生不满于从医学院毕业时获得的医学博士学位(MD),暂停行医生涯通过入学考试攻读PhD博士学位,利用3年时间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医生的学位是MD,另有一些医生的学位是MD和PhD。我们国家的情况与此明显有别,我现在的教育背景是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每个阶段的读书经历,改变着我不同时期的知识结构、职业层次以及个人命运。
作为事实,目前全国各地正宗的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可能除外儿科和急诊科)招聘新医生时,基本上都会要求应聘者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同样,这些大型医院的科主任们几乎都已经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医生,不然便没有这个机会。说得更直白一点,现在没有博士学位而尚未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大龄医生,以后就别往这个方面想了,想了也是白想。
临床医生必须做科学研究吗?当然不是必须的,但力所能及做些感兴趣的研究工作能让你在很多方面锦上添花。欧美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医生一辈子从不涉足医学研究,医生也不分等级,从来没有副主任医生或主任医生一说。只看病不做科研的医生,其薪资收入远远高于在大学医院里既看病又从事研究的教授,尽管后者很可能是国际著名的医生。想强调的是,正是欧美国家那一小部分做研究的医生,成为推动现代医学科学进步的领袖人物和主力队伍。世界上也极少数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不出自欧美国家,但几乎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欧美医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生或科学家。对于他们而言,开展研究出于发自内心的兴趣和激情,与金钱关系并不直接。
医生理所当然地可以不做医学研究,因为能为病人减轻和解除病痛已经很伟大,无须涉足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但是,能做临床研究的必须是医生中的一部分人,因为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工种的从业人员参与直接面对病人的诊治步骤都是非法的,都是有坐牢风险的。有没有不曾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对医学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奇才?从前或许有,当今和今后肯定不再可能有。大学本科对于合格的医生队伍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医生具备为病人提供专业服务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应该承认,研究生教育则帮助医学生改良规范开展医学研究的意识、视野和创新能力。
是否接受研究研究生教育,个人的兴趣和定位极端重要。如果只热衷和满足于做一个为人治病的临床医生,我认为选择五年制本科教育就足够,此后在职接受专业的继续教育。如果有意进入大型医院要成为专科医生,或者有兴趣成为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甚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行业领军人物,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已经成为一个门槛要求。
2018年2月6日 北京
说明:本文是新书《做好小事——漫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与成才》的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9342-1098742.html
施焕中简介(据百度 施焕中词条)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以及《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等。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呼吸医师奖;2007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