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苏 轼 与 梅》
出处:阿来    作者:阿来(王中华 华侨城中学)   阅读次数:194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 轼 与 梅

        

                      

                 

苏 轼 与 梅

                                                     王中华  (阿来)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西江月·梅》)

 苏轼爱梅,因为那梅与诗人太相像了。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朝云语,见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梅则自恐冰容不入时(苏轼《红梅三首》,以下凡苏轼所作皆不另注);苏轼心如玉焚而不灰(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梅则是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随春态(《红梅三首》)1080年苏轼贬赴黄州,多情的梅花跟随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二首》)1094年诗人贬惠州,岂知流落复相见(《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与曾断魂的梅花邂逅相遇;1096年他笔蘸深情,心怀梅志,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咏梅词。

词的上片先写惠梅之枝干——“玉骨冰肌玉雪为骨冰为魂(《再用前韵》)的梅花冲破瘴雾,凌寒而开,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那铮铮玉骨,那皎皎冰肌,那翩翩仙风,堪称花中第一流。春兰秋菊,红桃白李都无法与它一比高下,惠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即使有国色天香之誉的花王牡丹也难以与它相提并论,应笑春风木芍药,丰肌弱骨要人医(《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海仙句紧承仙风,荡开一笔,写惠梅芳名远播,饮誉仙界,常得仙使探访。虽是侧笔,却大大拓宽了读者联想的思路。但若到此为止,对于探花使者并无实笔描绘,似无奇绝之处。但接着便是全词中最有谐趣的一笔:倒挂绿毛幺风。诗人在《再用前韵》一诗中自注云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庄绰《鸡肋编》亦云:广南有绿羽丹嘴禽,其大如雀,状类鹦鹉,栖集皆倒悬于枝上,土人呼为倒挂子”“倒挂句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可谓神来之笔。第一,探梅使者有美妙的名字,华贵的着装,奇异的特性,它忠于职守,深入芳丛,倒悬枝上,勤查细访。写来栩栩如生,读后历历在目,深得形象美;第二,此鸟为岭南特有,选作惠梅的探花使者正是源于生活的实写,并非信口由笔的虚构,最含真实美;第三,此鸟非尘埃中物,可谓仙鸟,海仙派遣仙鸟探访具有仙风的惠梅,三聚会,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颇具和谐美;第四,玉梅、绿羽、丹喙构成画面中心,浓丽欲滴,鲜艳夺目,极富色彩美。一笔落而四美至,奇矣,绝矣。

下片先写惠梅之花叶——“素面唇红。唐代诗人张祜说虢国夫人不浓妆艳抹,却嫌脂粉洗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集灵台二首》其二),苏轼说,惠梅天然去雕饰,本色见真态,涂脂抹粉反而有损它的自然色泽,而且它色调特殊,有别他梅,正如庄绰《鸡肋编》所说,广南梅花叶四周皆红,故有洗妆之句。此两句以人格化手法将惠梅花叶写得具体入微,传神入化。三、四句用典,突出惠梅的不同凡俗、独标一格。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惠梅与王昌龄笔下的梦中唤作梨花云(《梅诗》)的白梅风韵不同,情调殊异。

梅从来以韵胜格高列于百花之首。苏轼有四十多首咏梅诗词,其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均能写其韵,赞其格。与苏轼同时的诗人石曼卿咏梅只在外形上落笔,把梅与桃杏等量齐观,说,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未能写出在严寒中占尽风光的梅的独特风格,苏轼直言批评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苏轼论诗文,向来重神似,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又说,老可(指画家文与可)能为竹写真,小苏(指轼子苏过)今与竹传神(《题过所画枯木竹石》)素面唇红,状惠梅之姿之色,是写其真;玉骨冰肌瘴雾中愈显仙风,写惠梅之品、之性,是传其神。既逼真地摹其态,又生动地显其格,可谓形神兼美,情韵俱佳,难怪杨慎在《词品·梅词》中极口称赞道: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

更为奇绝者这首咏物词还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咏人的乐章。全词纯用拟人手法,让人觉得此梅或是人的物化,此词也许别有所寓?究竟所寓者何?看了前人的记述我们才恍然大悟。宋人惠洪《冷斋夜话》云,其寓意为朝云作也,王楙《野客丛书》也说:东坡在惠州,有梅词《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

朝云,王姓,钱塘人,苏轼侍妾,曾随苏轼赴黄州。苏轼贬惠州时其妻已死,要朝云不必随行,然而朝云义无反顾,毅然前行。朝云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到两年即于绍圣三年(1096)七月香消玉殒,年仅三十四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哀肠百结,先后为朝云写了好几首悼亡诗词,又特撰《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苏轼于是年冬写梅词,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上片实写朝云之品质美、风度美。玉骨冰肌寓其坚贞不屈的品格,自有仙风写其高雅拔俗的风度。海仙两句赞她实可与让人仰慕的百花仙子同列。下片实写朝云之容貌美、心灵美。素面写其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唇红状其极富神韵的动人姿色。高情两句是说朝云情怀高洁、心灵纯美,可以追晓云,游晴空,与梨花等世俗之花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这两句还深含着诗人的哀悼之情。晓云者,朝云也。晓云已经飘上了碧落,从此天人各一方,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诗人似乎在梦中也难与她相见了。无数感慨,无限悲伤,尽在不言中。

这首《西江月》构思独特,不落俗套,借梅写入,因人咏梅,既写出梅格,又暗寓人品,梅人合一,一词两写,自然浑成。

 

 

 

                 

                 

                 

 

                  

                     

               

                 

              

                    

 

     

                   

                      


最后更新[2004-9-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