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空间
中国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但最近却在民主国家引起反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认为,我们应当重新思考软实力(soft power),因为“冷战结束以来所使用的概念词汇,已经不符合当代的形势”。
这份报告将世界各地所感受到新威权主义影响力称为“锐实力”(sharp power)。《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封面报道则将锐实力定义为“利用结合了颠覆、欺凌和压迫的手段,以促进自我审查”。软实力利用文化和价值观的魅力来增强国力,而锐实力则可以帮助独裁政权去压制国内各界的行为,并操纵海外的舆论。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和游说,而非硬实力般的强制和收买来影响他人的能力,它有时被用来形容任何不涉及武力的权力行使。不过,这是错误的。实力有时取决于谁的军力或经济更胜一筹,但也可以源自于谁的故事更动听。
强大的述事是实力的源泉。中国的经济成就虽造就了其软实力和硬实力,但影响力有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国经济援助一揽子计划,看似有利且有吸引力,可一旦开出的条件变得苛刻就不讨人喜欢了,如斯里兰卡近期的一个港口项目。
同样地,经济硬实力在其他方面的运用也削弱了中国叙事的软实力。例如,中国因挪威授予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而对该国予以惩罚,还因一本批评中国的书籍,而威胁要限制其澳大利亚出版社进入中国市场。
如果我们用锐实力这个词来作为信息战的简称,其与软实力的对比就显得清楚了。锐实力是一种硬实力。它所操纵的信息虽然是无形的,但无形并不是软实力的显著特征。比如,口头威胁既是无形的,也是胁迫性的。
当我在1990年引入软实力的概念时,我指出自愿性和间接性是它的特征,而硬实力则是靠威胁和诱惑。如果有人拿枪指着你,要你拿出钱包来,你的想法和意愿显然是无关紧要的,这就是硬实力。如果他劝说你给他钱,那他就是在改变你的所思所想,这就是软实力。
真相与开放在公共外交中划下软实力与锐实力的分界线。当新华社这个中国官方通讯社在其他国家公开广播时,它采用的正是软实力技术,也应该为我们所接受。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暗中支持14个国家的33个广播电台时,这显然已经到达了锐实力的范畴,这种违背意愿的行为应当被揭露。
当然,广告和游说总是涉及某种程度的误导,这限制了意愿,而社会环境的结构特点也是如此。但极度欺骗性的误导可被视为胁迫性;虽然不暴力,但是阻止了有意义的选择。
被广泛视为政治宣传的公共外交手段无法产生软实力。在信息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是关注和可信度。这就是为什么促进学生和青年领袖双向沟通和个人关系的交流项目,往往在创造软实力方面比官方广播更为高效。
长期以来,美国有计划地邀请年轻的外国青年领袖前来访问,现在中国已经成功继承其衣钵。这是软实力的巧妙运用。但是,当签证申请受到操纵或沟通渠道被限制,以压制批评声音和推动自我审查的时候,这类交流计划也可能渐渐成为锐实力。
那些对中国的锐实力和信息战做出回应的民主国家得小心翼翼,避免过度反应。大多数民主国家所运用的软实力来自公民社会,这意味着开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资产。共产党如能放松一些对民间社会的控制,中国将可创造更多的软实力。同样地,操纵传媒和依赖隐蔽的沟通渠道往往会削弱软实力。民主国家应该避免仿效这些专制的锐实力手段。
此外,关停合法的中国软实力工具可能会适得其反。虽然软实力通常被用于竞争性的零和目的,但也可以有积极的总体效应。
例如,如果中美都希望避免冲突,可增加两国相互吸引力的交流计划对双方都有好处。而在气候变化等跨国问题上,两国都可以从合作中受益,软实力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并创造出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网络。
只因中国的软实力举措有时会变成锐实力,而对此加以禁止是错误的,但仔细监测两者的分界线也极为重要。例如中国国家汉办(管理500所孔子学院,以及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和学校教授汉语和文化的1000个孔子课堂的政府部门)必须抵制通过设定条款来限制学术自由的诱惑。一些孔子学院已因越过这条线而被一些国家停办。
这类事件显示,对中国利用软实力项目来充当锐实力工具,最佳的防御措施就是加以曝光,而这也是民主国家的优势所在。
作者Joseph S. Nye, Jr.是哈佛大学教授,著有《权力大未来》(The Future of Power)。
英文原题:China's Soft and Sharp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