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谈天说地
文章标题: 《“外貌控”雍正如何面试官员》
     阅读次数:106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貌控”雍正如何面试官员

清雍正帝登基时四十几岁,已不算年轻,而他对于自己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也是自信满满。


不拘成例


对于治国来讲,官员的任免一直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之一。
雍正在给大臣鄂尔泰的批示中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他也在给署理江苏巡抚尹继善的奏折中强调:“朕之责任,不过擢用汝等数员督、抚而已。”
既然是主要职责,向来以勤勉著称的雍正自然“亲力亲为”:在实际选拔外省官员的过程中,雍正往往会亲自接见地方官员,亲自组织面试并做出评价。

在雍正帝在位的13年间,他有序而又频繁召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大约在1400左右,从当时的交通和各种条件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大,更何况是多次轮流接见。


外貌控


那么,雍正在面试中都看重哪些方面呢?
颜控雍正的用人准则:长相好是首要条件
雍正往往被后世认为是性格稳重、冷峻的帝王,但所有人都是矛盾的共同体,雍正也不例外,在一些事情上常常表现出感性的一面。
比如,雍正本人其实是典型的“外貌控”,在“面试”官员的过程中,那些长相出色的官员,往往得到其良好的评价,有人竟因此得到破格提拔。
比如,当雍正看到山东青州知府李根云时,觉得其长相端正还透露着一丝灵气:“聪明人,因其伶透,着暗记名补青州”。而对后补知县石杰,雍正的评语是:“人着实去得,……相貌有福泽。”
福建南安县知县,被雍正看后大加赞赏:“人好聪明,好相貌,着实明白,去得……”在看到宿迁县知县刘正远后,雍正称其:“红脸、黄胡子、好相貌,将来可望成人。”
除了对长相好的人印象格外好之外,雍正也看重人的气质和整体感觉,对于身材高大威猛的人也表现出好感。
颜控雍正的用人准则:长相好是首要条件
在频繁接触地方被引见的官员时,雍正从不吝惜发表自己的评价,甚至调动了无数的词汇给各地官吏贴上标签。
看到四川的某官员后说:“人看来平常,目狼顾”,这本是形容司马懿的一句话,却用来这位官员,这位四川官吏前途便不难想象了。
看了江西知县的印象是“平常老实人,两只忠臣眼”。接见赵州知州后说:“似有歪才,不诚敬,胖大汉子,大似恶人,只可止此”,“人似苍滑,明白,不稳当。”
那些长相普通或是瘦小枯干的官员,往往得不到雍正的高分评价。诸如“老实平常人,苦像”,“但相貌微寒,恐福量不及些。”,“外像瘦弱,人似可用,气局少,卑寒些”等等。
但相貌只是外在的东西,如果仅把这一项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雍正曾接见一个来自湖北的官员后说:“好相貌,似范世泰”,后来此人却在任内贪污灌水银一千四百余两,收受地方商人贿赂二万八千两。
还有陕西的一个知府,雍正评价他“人着实明白,安详,大有出息。”但此人后来因罪革职,不得善终。
颜控雍正的用人准则:长相好是首要条件

清雍正三年引见折。引见折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职务、籍贯、年龄、科举、履历、颂德文字等,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履历和推荐信


雍正不科学但有收获


虽然专制,同时又是“外貌控”,但也并非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他对官员的判断和选择。比如,他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康熙时期对官员的评价,使得人事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
如对江南宁国营参将的使用上,在其履历的评语是:“系圣祖拣选二次之人,所以擢用。”对于康熙否定的官员,雍正也坚持不予使用。
雍正虽然会亲自对官员进行面试,在决定是否升迁时,通常还是会询问地方督抚的意见。对宠臣田文镜、鄂尔泰、李卫等大臣推荐的人员,雍正甚至可以不看就予以任用。
而对于普通的大臣,如果举荐来的官员很不合雍正的心意,他也可能会动怒。
有一次,顺天学政吴襄保举生员引见后,雍正看了非常不满意,斥责说:“生员张镇、孟泽新、刘鹏振、朱函夏等四人俱不及,吴函夏尤属不堪。”
接着雍正开始处理推荐人吴襄,认为他担任学政三年,却将非常差的人员推荐上来,可见平时工作并不用心,为此将他“交部议处”。
总的来讲,雍正面试和选拔官员的方式并不科学,无外乎他个人的主观印象再加上一些小的不确定因素。
但频繁接见偏远地方官员,却让这位帝王有了意外的收获,它让雍正全面打开了解帝国角落的视野,也进一步积累了识人的经验,甚至有助于他理清管理偏远省份的思路。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通过不断接见各地官员,不仅让雍正更了解帝国运行和治理的情况,也开启了红墙外的世界,带给他丰富异常的各地信息。
清朝引见制度
在中国古代,一般的中下级官员面见皇帝,需要有高级官员的引领。这种中下级官员由王公大臣引领觐见皇帝的形式,称为引见。
清代引见制度包括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等方面,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任用、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均须朝见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
引见地点一般在紫禁城的乾清宫或养心殿,皇帝驻跸圆明园或西苑时在勤政殿引见。巡幸各地时在行宫引见。如遇重大祭祀活动,则在斋宫引见。引见制度确立以来,受到历代清帝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项重要的日常事务。
对于清代引见制度,包括进行过程的仪式,所使用的器物、文本等,学者进行过研究。通常这样描述:引见之日吏部衙门的司员、书吏将引见官员排班,一次引见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员一人为领班和押尾。引见官员按班次顺序入殿,奏报履历,然后皇帝与之交谈。交谈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公务,有时也叙家常。
通过引见谈话,皇帝观察官员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并用朱笔把评语、升迁降革意见写在引见文书上。皇帝的决定并不当场宣布,而是令其退场之后,向主管堂官说明自己的意见,主管堂官据此撰写奏折,待批准后再向引见官员宣布。
 
 
 
 
 
附录:
雍正特别重视干部任用,凡七品以上官员,他都要一一相面,然后,根据相貌气质,做出评语,并从而决定弃取。《雍正朝朱批引见单》共二百五十九件,他对295位国家干部进行了面试及评价。现例举如下,读起来特别有趣,更可看出雍正的独具慧眼和一针见血。
郭鉷(金鉷)履历片的批语:“人明白,去得。郭维新之弟。好汉军。说伊都立不及诺岷的人,到(倒)似直爽。清瘦相貌。将来可以升用。上中。”郭中履历片评语:“郭鉷通保伊之亲侄。好心肠,老实,人亦明白,小材料,恐薄福。中中。”安保履历片评语:“人相貌福像,似保定。去得,明白。塞楞额之族。正大光明(殿)引见各部司官笔帖式奖问的人,将来可望成人。”“引见陛辞时,又看,人粗,慌张些,气浮一点。上下。”孔传焕履历片评语:“人甚明白,去得,有山东人力量的,将来可好府道。自言操守好。孔毓珣亲侄。上下。”张廷琰履历片批语:“张廷玉之弟,高其倬题的革职知县,张廷玉、朱轼皆言去得。平常之材。须发参白,老。欠诚实。中中。”柳国勋的履历片上面写道: “人聪明,苍苍儿的。人好相貌,似范世泰。只可止此,好府道而已。中上。”“杨文乾说人不苍,直性,实心任事,一点不巧,见面奏的,若如此,可按察。”鲁国华,“一点无浙江习气。”刁承祖,“人老成结实,忠厚人。”王游,“大聪明伶俐。”赵城,“谨慎老成,诚实,可怜见儿的人。……像刘师恕,小些。”康弘勋,“庸碌老实人。”郎瀚,“人伶透,紫堂色,少中年,未必信得。”阎尧熙,“光景有本良的人。”徐鼎,“少少年些,不然可以大用。”刘灿,“似老成。苍,正气人。”白映棠,“少年清秀人,甚明白聪明。”史在甲,“忠厚实在,正人,甚可取。……大器。”王凝,“身长瘦,像张太夫人。”袁玑,“老实忠厚人,似夯些。”祝兆鹏,“人明白,去得,似过聪明,细问,老成人将来可用。”张兆凤,“人甚老成历练,外浊内清楚,甚好。……亦非大材。”方显,“似婆婆妈妈的好人。”杨弘俊,“相貌端秀,安静平和人。”尹士份,“人明白,似内少藏鬼,不似大材。”张鋗,“人似老实人,相貌卑寒些。”钮廷彩,“结实,油气些的。”于文灿,“人似老实,夯些。”庄令翼,“像吴士玉,而无不端之气色。深领解朕谕。”李桐,“假夯,有力量的人,欠实。”张仕遇,“看来人糊涂。”汪榯,“人着实去得,但身材相貌卑陋。”王澄慧,“有力量,像侍读学士桑格,轩昂相貌。”殷邦翰,“冒失,急躁人,特快,但不似坏人。似刻薄搜求,无会养人。”许镇,“人苍,着实明白,只恐有浙江习气。”吕耀曾,“人老成,明白,安详。……甚有良心的人。”尹会一,“中年,明白清秀人,有出息。”许登瀛,“人诡诈,不似端人。”孙常,“人着实利害,不要蒙人,严训发往。”杨弘绪,“少年老成,精明,似旗人。……右腮颊有一凹的。”张听枚,“要好,结实大好的。不然,夯,无知,平常。老实少年,未定。”章廷瑎,“紫红面色。”潘体丰,“利害,有本领人,浊胖子。”高梦龙,“里性儿大汉子,人似有本领,恐少利害狠些,而又少信不及。”李根云,“聪明人,因其伶透,着暗记名补青州。……相貌平和,安静端方。器局亦非大用之材,做着看。”倪象恺,“初看着实好,陛辞请训旨,人甚似不及。不然,大诈之人。发旨,总肉着不听,似自立主宰之像。胖大方正,像似不妥。”何宗韩,“身量大汉子。”岳礼,“人明白伶俐,单弱人。……恐有小聪明。……陛辞神色好。”甘士琦,“好相貌,像张廷玉。”常安,“满洲官员中晓事人,恐过聪明,信不及。”德希寿,“小身材,……将来可成人,但恐福泽欠些。”周埰,“俗气未除。”贾秉臣,“像旗下相貌,似查郎阿,而一派正气。明白。似有婆心人。”罗复晋,“似舍木德,而相善。”康忱,“相貌小子,小胡子。”钱元昌,“不似浙江人。好相貌,须参白。”封元震,“黑瘦相,……似谨慎和平,有内力量人。”王廷琬,“丫头是的一个人。”李士杰,“人似赖呆,而又有力量,似迂而又明白。……甚蛮。”朱鸿绪,“出格的全材第一人。”项诚,“外像瘦弱,人似可用,气局少卑寒些。”傅逵,“红胖子,平常,蠢人。”蒋景濂,“利害,有暗本领人。”王恕,“相貌有福泽。”黄澍,“请训旨时一脸酒气。”李可淳,“相貌有福泽,方面,胖大身材。”刘运鲋,“科道时老成谨慎,看来甚像个人,及至请训旨,看来不及,又似有点呆气。”陶正中,“人着实聪明,相貌亦好,只空走因循柔善一路。……但尚年轻新近,历练看。”王联晋“人甚伶透,可怜见儿的。”袁承幼,“白净,黑须,少像长春,似旗下人。人扪些,不爽快。”刘毓嵒,“傻大汉子,真正河南人。夯,不过老成忠厚人而已。名实甚不相称。”任晟,“总不似湖广人,一派善气良心。”郭朝鼎,“不应经许多人言好,甚不配,亦不似有暗才,不过像一老汉军,有军纪人耳。”陈弘谋,“请训旨人着实有本,心亦明白,不似广西人。”史瑗,“又似老成,又似一狠人;又似有本领,又似呆气。”程秉礼,“气度从容。”刘用锡,“聪明乖巧人。乾清宫引见,吓着了,甚不及。养心殿再看,甚可取。”吕大成,“纨绔之性似未退。”严宗喆,“好人,只恐德胜才。然其一片敬诚之景,足可以邀神佑。”郑其储,“一味支吾,甚欠忠实。……谈语(呜噜呜噜)的,不真,非诚人也。”王铎,“明白知体,应对明爽。”蒋洽秀,“人似混帐,平常人。” 杨廷翼,“少年大胖汉子,……只恐寿限差些。”陈纬,“大汉子,庸庸碌碌的人。”马灵阿,“人轻浮,俗些。”陆赐书,“目狼顾而声名甚好。”谢莘,“老实,懈怠人。”鲁之裕,“尚性的老头子。”金以成,“请训旨,看来贼些;……翰林引见时,见人用得。”靳治岐,“人甚庸,相貌亦不昂。”钱大鼎,“问吃酒奉旨已戒的人。”施廷翰,“不堪复望!未必能胜任。”孙鲁,“病尚未全好,似有痰气。”赵晃,“口快些,……秉性爽直人。”饶鸣镐,“相貌有福,似邵基,体少胖些。”徐石麟,“福像。”宋华金,“大黑胖子,人倒明白,似有痰气。”王拱垣,“瘦小身材,而不寒陋。”
皇帝根据相貌气质一语定官员终身,虽是难免有偏差,但纵观雍正朝中后期的吏治情况,甚至是乾隆初期的吏治情况,都可以证明雍正看人识才的精准度。那么,这种精准度从何而来?当然是从雍正本人的学习和积累中来,从他超乎常人的阅历中来。他早年随父亲巡历四方,做贝勒做亲王,他所见的人多了去了。登基时已44岁,举目大殿之上那些跪着的人,谁又能逃过他的法眼呢?


最后更新[2018-2-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