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英国孤独大臣,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位》
     阅读次数:10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英国孤独大臣,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位

 
www.cclycs.com 2018-01-25
26
1-2018
这世上能给人选的多数都是假象,其中最假的就是让人以为自己有得选
李诞《宇宙超度指南》
前不久,媒体报道,英国出了个“意料之外”的新职位——孤独大臣——一个专门为了解决人们孤独的大臣级职位。
早在16年,英国前工党议员乔·考克斯已经关注到英国民众孤独问题,她在遇刺前设立了“孤独委员会”。
根据孤独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6600万英国人中有900万人常常感到孤独,并且有20多万名老人每个月最多与1位亲朋好友交谈1次。而据伦敦经济学院发起的“终结孤独运动”估计,每10位英国老人当中会有1位老人处于长期孤独的状态。75岁以上的英国老人当中,超过一半人(200万人)独自生活。
除了老人之外,英国儿童也是孤独大军中的主流部队。据英国儿童慈善组织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统计,2016年全年有4063起儿童求助热线涉及孤独问题,平均每天有11名英国儿童因为孤独问题拨打求助热线,有的求助者年龄只有6岁。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如说:“对太多人来说,孤独是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
“孤独大臣”一职的设定,让“孤独”这个问题正式出现在人们的世界。
之前,我在公众号发过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的读书笔记,里面有一组数据:
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
在中国,超过30岁以上仍旧单身独居的人士超过2亿;
瑞典是世界上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独居比例高达60%。;
这组数据调查人士范围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再调查范围类。虽然作者在书中提出,独居并不等于孤独,但从大数据比例来看,独居人士中感受到孤独的比例,远超于有伴侣的人士比例。
正如阿兰·德波顿说:“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自由,那就是你可以独处,但代价是你可能会孤独。”
微博上曾有个帖子:十大孤独事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吃火锅,还有一个人去医院。
有个朋友跟我说,最孤独的事件是曾经因为生病,没有人送她去医院,靠外卖点了药。感谢外卖。
孤独不分阶层,也不分年龄,上至80老人,下至8岁幼儿,都存在不同级别的孤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些标签名词引起了热议,而本该是最具活力代表性群体的青年人,也开始戏谑的称自己是“空巢青年”。
孤独是一种病,全民感染。
专家指出,互联网是造成孤独症加速蔓延的诱因之一。
人们大多数时间都浸泡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以前介绍自己的朋友和他人认识时,都是大家一起出来吃个饭,互相介绍。现在只要推个微信名片就行了,兴趣、爱好、朋友圈,都有显示。真人没见过,自拍照倒是看过不少,照骗又不可信,于是老出现“网络上聊得火热朝天,现实中擦肩而过都认不出来的”尴尬局面。
微信好友三四千,找一人吃饭却很难。前一秒在网络上,跟几百号人相谈甚欢,后一秒手机没电自动关机,瞬间就像穿梭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无人可聊,无话可说,连微笑都不知道给谁。手机没电是这个时代最恐怖的是事件。
时间有限,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越多,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时间就越少,孤独症也就更加的明显。
来自社会的压力以及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定义,也是造成孤独的来源。
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新时代主义宣言,社会都在倡导我们做一个积极向上,独立性强的人。人们可以承认自己抑郁、承认自己爱酗酒,但就是不会承认自己孤独,孤独有损我们在外人面前树立的积极形象,孤独与独立性强成反比。
小孩的孤独在于,没有人相信他们会孤独。成年人只会说这个孩子内向,怕生,不爱说话,甚至会说“他有自闭症”,但不会说这个小孩很孤独。
成年人的孤独在于,没有人接纳他们的孤独。成年人脱离了孩童的无助,走向个体独立,渴望得到关爱和依赖他人的情绪,都会被视为“矫情”“懦弱”“做作”,一旦有人泄漏了这种情绪,得到的回应中,90%是鄙视。 成年后,不允许有孤独。
老年人的孤独在于,没有人理解他们的孤独。人们对老年人的形象描述总是眉目慈祥、和蔼可亲。孤独不愿合群老人,通常被定义为怪异、性格孤僻,有时还会被误解成怪人,连小孩都吓得不敢从他们门前走过。无人问津的孤独,更加显得岌岌可危。
群体给一个人贴标签,时代给一群人贴标签。标签限制了人们的探索欲,从来不曾深入了解他人,但凡行为举止不符合标签的定义,就变成了另类。
《乌合之众》里提出了群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团体人数越多,从众心理就会越明显,在群体中,个人不再拥有思考能力,所有的参考标准均以群体为标准。
处在群体中的人们,行为模式虽然相同,但心境完全不一样,这种“与众不同”的心理感受,随时间拉长,逐渐演变成了孤独。
自我成长与经济压力,是诱发孤独的导火线。
前两年“读书无用论”巅翻了大众的三观,这几年“知识就是力量”又刷屏了朋友圈。终身学习、认知升级、思维定势、个人品牌....这些听起来就比较高大上的词语,从少数人口中,成为了大众的饭后话题。
今天你学习了吗?
你的操作系统升级了吗?
未来的竞争力本质是认知能力,你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吗?
.......
听着就有点头疼。
人在忙碌时一般不会感觉孤独,从猿类起,人就是群居动物,扎堆学习是一种先天性爱好。扎推学习的坏处,就是会带来比较。
别人比自己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多;
别人花了三周就拿到了原创,自己花了三个月才拿到原创;
别人一年时间从月薪三千变成了三万,自己还苦苦挣扎在为三块钱跟老板讨价还价;
这样的比较,能不让人焦虑吗?
焦虑会导致两种结果:更加疯狂学习+自我否定;更加疯狂学习+自暴自弃。无论是哪一种,焦虑必定会使人陷入自我矛盾中。一旦陷入自我矛盾中后,孤独就诞生了。
别人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我。
凯瑟琳·赫本说:“我已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也已赚够了足够养活自己的钱,我不怕独处。”
但大多数人既没有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也还没有赚够养活自己的钱,所以大多数人依旧怕独处,依旧怕孤独。
大面积的孤独情况,揭示了孤独的本质:孤独是一种常态。
既是常态,那就无妨了。
孤独就孤独吧,寂寞就寂寞吧。
这一刻,全世界还有几千万人和我一样孤独,想想,也就没什么大不了。
此外,《你要爱上自己,给她饭吃,给她水和,给她情书》里有个对付孤独的好方法:
“如果你觉得孤独,第一件事就是确认一下:它到底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还是一种需要管理的“情绪”。此外,分辨孤独感的类型也至关重要,即:你到底是学着享受一段时间的孤独(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接受),还是觉得孤独真实残忍、撕心裂肺,犹如地狱。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孤独而产生挫败感。”
—END—
世事本艰难,同为赶路人,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当梦想的领航人。
莫希,每天5点起床的践行者,用行动邀你一起野蛮成长。
(苹果用户专享,金额随意)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世事本艰苦
同为赶路人
就是这朵花

最后更新[2018-2-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