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中国的传统,置业,乃安身立命之必需。挑选何地置业,按常人的思路,首选的方案不外乎:一、家乡,因为有诸多寄托,而且人熟地不生,资源丰富。二、工作所在地,为了生活方便;如工作在北上广深等政治经济文化之类的中心,更利于扎根。
但如果依此标准来衡量苏轼,必大惑不解。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山清水秀,是他出生地,童年、少年、青年成长地,初婚地,祖父及父、母、妻的葬地,又是他两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的家乡。留有那么多成长足迹,又有那么多人脉牵绊,但苏轼似乎丝毫未考虑过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传统,不但没有在家乡置业,更甚者,在归葬父亲以后,再没有回过家乡。
京城开封,北宋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贸易发达的商品集散地,又是名士文人云集之地。对于苏轼,开封虽也曾是短暂的是非之地,但毕竟是他的福地,他在开封才受到皇帝和太后的赏识器重。而且,从他进京求取功名,到多次在朝为官,略一计算,他在开封逗留居住的时间,最少也超过十年。无论投资或自住,用于置业的时间、精力、财力,都应该是绰绰有余。然而,没有看到他出手在京城置业的记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不愿。
除开封外,“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当官。元佑年间获重用后,又在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当过太守,在这么多工作所在地,也均无置业的记载,可能的解释,是他没看上。

求诸宋史,《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三处提及苏轼置业之事。
一、“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那是指“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年已42岁。虽尙属于壮年期,但在遭受到文字狱折磨几乎被害后,料苏轼身心俱疲。对于官场,不说心如死灰,至少也一时无望。况且经济困难,不得不作长期打算,靠置业以补生计。《东坡八首》序:“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其中。”《赠孔毅甫》诗:“去年东坡拾瓦砾,今年刈草盖雪堂”,即是明证。
这次置业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东坡”的名号由此而来,“东坡肉”应也是此处烹出,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居于此地所作,时间应是1080年——1084年间。

二、“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苏轼被贬黄州近五年,元丰七年(1084年3月),宋神宗手扎移轼汝州,但是苏轼在赴任汝州途中,逰九江,登庐山,写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下金陵,会王安石;谒金山寺,与佛印、秦观重聚。就是说,他并不急于赴任,只求能在江南定居,将为官之事早看做浮云。年底到泗州时,上《乞常州居住表》云:“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求常州居住,于是就有了史书上“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的记载。居然在元丰八年(1085年)得到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
“有田在常”,那是百分百的了,谁敢欺君?
据说,与苏轼同榜的进士蒋子奇、单锡本是常州宜兴(阳羡)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蒋之奇、单锡参加琼林宴时同坐一桌,席间蒋之奇向苏东坡介绍阳羡风景,并邀他来阳羡。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月来宜兴,住湖滏单锡家,且在单锡家获得伯父苏涣的遗墨,喜甚,更爱其贤,便把大姐的女儿许配给单锡为妻,并托他在阳羡买田置产。他曾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后苏家一直赖此田产以济衣食。
有力的佐证是,南宋韩元吉(1118~1187) 的《苏公(苏岘:苏轼曾孙)墓志铭》云:“始文忠(轼)爱阳羡山水,买田欲居,仅数百亩,屋数椽也。而家于许昌,至离乱,驾部即世,欧阳夫人(欧阳修第七个孙女)始居阳羡。”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又云:“苏迨之妻欧阳氏经靖康之乱,从许昌返回宜兴居住。后葬于芙蓉山南之平原。”就是说,在南宋初,欧阳氏带着儿子苏篑一家仍来宜兴住下。
宜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置业宜兴,是苏轼主动的选择,是他一生中最钟情的选择。若非苏轼心中之最爱,他不会为了“愿得居之”而宁可弃官不做。我查阅地图及图片,背靠蜀山,东临太湖,树木葱茏,鸟语啁啾,院门前小河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古朴典雅,令人生羡。
我推算苏轼初次在宜兴置业时,37岁左右;再次在宜兴置业,应就在1084年末,已经47岁。十年之隔,再显钟情,可见他对既不是家乡又不是管辖地的宜兴爱得有多深。只可惜苏轼身为朝廷之人,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亲身实践。

三、“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在被贬惠州三年后,1097年四月,想不到又将他贬到海岛。这一次置业应该说是最无奈的,因为他已经沦落到无所居。他准备在荒岛上了此残生了,反倒悲极生乐,著书、逰走。那应该是在1097年——1100年间,其时苏轼已在62——65岁了。

其实,在被贬惠州后,苏轼也作了终老岭南的打算,绍圣二年(1095年),60岁的他着手买田盖屋。史书上虽无记载,却有苏轼自己《和陶渊明移居》诗:“余去岁三月自水东嘉佑寺迁居合江楼,迨今一年,得归善后隙地数亩,父老云古白鹤观也。意欣然居之。”《和渊明和张常侍》诗云:“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和渊明时运》诗“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可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