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午休后靠床头,在手机上乱读到苏轼词《菩萨蛮·阳羡作》。此词我是第一次读到,读到就爱。是词记录了苏东坡在宜兴阳羡买田的心路历程。据推算,苏轼初次在阳羡置业时,37岁左右;再次在阳羡置业,是47岁。一再在阳羡置业,说明文学天才苏轼颇有投资意识,更透露出苏轼对此地的钟爱非同寻常。唐朝卢仝有诗云:“皇帝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着花。”阳羡所在地宜兴人杰地灵,历史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6位两院院士,10000余位教授,名扬全国。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声名赫赫的周培元、唐敖庆、潘菽、徐悲鸿、潘汉年、蒋南翔等文化名人,都诞生于此。苏轼47岁前在阳羡这块风水宝地连续两次置业,通俗点说是不仅求仁得仁,且求财得财,高雅点说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抓且两手都硬。吾辈在深圳埋首专注执著于小学问语文味研究20年,也许可聊以自慰地说算得上是求仁得仁,却永远错过了在深圳分的福利房之外多买一套房发财的良机。好在天道酬勤或老天长眼,于即将退休前的2016年,在老家省会武汉搭上买房的最后一班高铁,在城郊江夏区汤逊湖买到一套全湖景房。汤逊湖是亚洲最大城中湖(以前亚洲最大城中湖是武昌的东湖),离光谷10分钟车程,离1990年代初期我念研究生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地处武汉市的“中关村”——老大学城区),也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车程。这套房子有160平方米,每平方不到7000元。拿这个房子的钱,在深圳买相同的景观房,连一间厕所都买不到。由于时代原因,吾辈对古诗词只有读的能力,没有写的本事。今将苏轼的《菩萨蛮·阳羡作》稍改几字,以抒心志。附图为我的微信相册封面截图,此照片是在我在汤逊湖买的房子里的18楼(层)的阳台上所照。我按古人说的办,君子抱孙不抱子。是的,相片中怀中小儿,老夫之外孙是也,像外公一样帅呆,哈哈!
——题记
买屋江夏吾将老,从初只为汤逊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文,要须风雨时。
2018/02/24
附录:苏轼《菩萨蛮·阳羡作》赏析
文章来源:竺西散人的博客
菩萨蛮·阳羡作
【宋】苏轼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历代描写阳羡山水的诗词作品数以千计,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苏轼的这一首《菩萨蛮·阳羡作》了。尤其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开头两句,人们喜闻乐道,传颂不衰,成为阳羡享誉天下的千古名言。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因抨击时弊,屡遭排挤打击,备受贬谪漂泊之苦。此时的他,已先后经历了“乌台诗案”冤狱,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官,接着,又移授汝州(今河南汝州)安置。政治上的极大挫折,使他早已厌倦官场生涯,萌生退隐田园的念头。据史料记载,苏轼一生曾十多次来过宜兴,置田买地,筑舍而居。最早的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以转运司檄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之后,径往宜兴访友,客居湖父单锡家中,并委托蒋之奇在离善卷洞不远处的黄土村(今张渚黄墅村)购得一处田庄。十年后,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的帮助下,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又买得另一处田庄。由此可见,苏轼对宜兴这方山水“殆有情缘”,情有独钟。这就是词作开篇“买田阳羡吾将老”之由来。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直抒胸臆,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开头两句点明当初终老阳羡之原因,是因为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诗人对阳羡山水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视宜兴为第二故乡情感的真实流露。三四两句承此而来:因此,他要驾一叶小舟来往于山水之间,尽情畅游,享受山水之乐了。下片用一个“仍”字回应上片之“从初”,通过引述前贤,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诗人既然选定了“聊从造物游”之路,就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了,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有书”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懒得“著' “书”,其实质是表达厌恶官场生活之意,一个“漫”字,将诗人倾慕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乐趣之欲望表露无遗。词的结尾,诗人更以激越的诗情向世人告白:不是自己没有充沛的“筋力”写诗,而是要等到那“风雨”来临的时候。“风雨”指什么?有人说是实指,指自然风雨。诗歌是用形象 说话的。这里的'风雨',含蓄隽永,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不应仅仅是实指。有人说是急风暴雨,指政治风雨。以笔者愚见,从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状态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看,不可能再是政治风暴,而更多的应是期盼如唐代隐士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样的充满田园生活情调的日子的到来。因此,诗人所等待的风雨,是斜风细雨,它象征田园生活。因为这样的'斜风细雨” ,更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更能激发诗人写诗的灵感和动力,也更能写出像陶渊明那样清新自然的好诗来。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决绝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田园生活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迎候风雨洗礼,放喉高声歌唱的胸怀是多么豁达!
这首词所抒发的对阳羡山水的爱慕之情,与诗人几乎写于同时的另一篇散文名作《楚颂帖》可以媲美,“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的描写与这首词的风格如同出一辙。一词一文,相得益彰,堪称文苑双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0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