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论文新作】何泗忠:《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线语文教师学习、应用、推广语文味的体会)》
出处:《新课程研究》2018年第1期      阅读次数:164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论文新作】何泗忠:《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线语文教师学习、应用、推广语文味的体会)

 

语文味教学的内涵及其推广价值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何泗

(《新课程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语文味教学法,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一种有全国性深广影响的语文教学法。其教学核心模式是“一语三文”,即主张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息观照,其中语言是基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语文教师一旦掌握了语文味教学法,就会使教学风情万种,气象万千,别开生面。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把语文味教学法列入2015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立项。目前,该教学法正在全国不少地方实践与推广。我们认为,语文味教学法里程碑式的学术革新值得推广,语文味教学法独上高楼的教学境界值得推广,语文味教学法与时代旋律的不谋而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  一语三文   应用  推广

【作者简介】何泗忠,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名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语文味教学法,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一种有深广影响的语文教学法。

作为一位深圳语文教师,我正在自觉地应用语文味教学法,从事语文教学,语文味教学法的应用,让我的语文教学别开生面,学生十分喜欢我的语文课,我成了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14年,我被评为深圳市首届学生最喜爱教师。


2014年“教师节”那一天,深圳市在大学城召开教师节30周年庆祝大会。我们这些获“学生最喜爱教师”的老师坐在一起,我左顾右盼,发现获奖者数我年龄最大。有一个记者跑来问我,“现在学生一般喜欢年轻教师,您作为一位老教师,为什么还能深受学生喜爱?”我的回答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我遇上了语文味”。

 

一、语文味教学法内涵解读

 

语文味的创建者和理论的主要构建者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程老师将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以后, “语文味”的定义是在不断深化、修正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在“语文味”完整而科学的表述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最希望语文味有一个操作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晰、简易的操作程序。为回应广大一线教师的呼唤,程老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语文味教学模式, 20142月,程老师在他的《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正式提出“一语三文”模式:


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程老师认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一篇课文都是整个语文知识的全息元,或者说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以上是基本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语文味教学法所践行的原则是:一个理念,多种(元)模式,组(综)合运用,突破超越。语文教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至人无法”“法无定法”,所以在我们语文味课堂上不仅存在主模式与副模式,而且实际存在一个模式群。


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在给四川师大文学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之“程少堂语文教学艺术”一部分中,通过研究程老师的课例指出,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一语三文”教学模式除了主模式之外,还存在有不少变式结构。他认为“一语三文”的变式结构,来自于对文章、文学、文化的不同细读侧重,分别构成以下变式:


(一)以文章为视角的细读结构:语言——变换——赏析。

(二)以文学为视角的细读结构:审美——把玩——创造。

(三)以文化为视角的细读结构:精神——感召——升华。


语文味教学倡导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息观照,四个维度中,语言是基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二、语文味教学法实践应用

 

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观照,是中国语文教学法研究的一大进展。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人有病了,到医院去看病都是分科治疗。同样,在一篇课文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强调既要看到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也要看到教学时将一篇课文进行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的观照,是必要的。但在中国语文界,绝大部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观照的必要性,绝大部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能力进行这种区分。有些内容,如文章与文学的区别,以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选点,特别是作为亮点的文化开掘,仍然被不少语文教师视为畏途。说实在话,2009年,我刚调入深圳,应用语文味教学,就面临这种尴尬。我想用语文味开展教学,但不知从何下手?我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概念,它到底包含哪些东西,语文味是怎样界定它们的?我带着这个问题,向程老师请教,程老师耐心为我解答。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老师是这样阐释这些概念的:语言是文本的基点,而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文化,则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程老师跟我解释这些概念后,还向我推荐了好几本书。我把程老师推荐的书籍反复阅读,又听了程老师的好几节语文味代表课,总算是初步弄清了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概念的内涵。


接下来,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如何开展语言、文章、文学、文化选点的问题了。我的经验是仔细研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所含的四个要素。


以《一个文官的死》这篇课文为例,过去,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总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讲契诃夫愤怒地揭露了沙皇时代的专制与黑暗等什么什么。这种讲法,显得十分的单一、老套与陈旧。1960年,俄国作家爱伦堡写了一本书《重读契诃夫》,对辞书、教科书中对契诃夫的描述作了质疑。他说,每一本辞书上都告诉我们契诃夫是一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愤怒地揭露了沙皇时代的什么什么。


爱伦堡说,这都对,但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人还那么喜欢看契诃夫的书?难道是想知道一百年前资产阶级是怎样和贵族阶级斗争的吗?是想知道阶级的变动吗?不是的,肯定是他的作品有什么永恒的、能够随时代前进的因素。 

          

今年3月,我在惠州市上了一节公开课,讲的就是《一个文官的死》,这次,我应用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法,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高度去审视这篇课文,我对文本研读了四遍。第一遍,从语言的角度去阅读;第二遍,从文章的角度去阅读;第三遍,从文学的角度去阅读;第四遍,从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结果,使教学别开生面。我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


《一个文官的死》

初读课文,采用主问题设计法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物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亡原因及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沙皇政府的专制和黑暗。

1、小说中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

2、假如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美国公民,他前面坐着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切尔维亚科夫打了一个喷嚏后,会有什么反应?

再读课文,采用词语复位法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感情变化过程;

有一句话,“去他的”,要同学们把 “去他的”这句话放到原文中去,看放到哪里最合适?

三读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法,从文章的角度品读小说的典型细节材料,以挖掘人物的典型性格。朗读要求声情并茂。


这节课,讲完后,听课老师反响极大,他们认为,我这节课上出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和摄人心魄的震撼之魅。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实录: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深入细致地分析,大体得出了导致切尔维亚科夫死亡的四个结论:(教师板书)

1.被妻子害死的

         2.被那将军吓死的

         3.被专制制度压死的

   4.被可悲的奴性杀死的

(正当老师要作总结分析时,一学生站起来)

12:老师,以上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我觉得,被妻子害死的也好,被将军吓死的也好,被专制制度压死的也好,被内心可鄙的奴性杀死的也好,说到底,切尔维亚科夫之死,是死于一种制度,死于一种文化。没有这样的制度,没有这样的专制文化,他的妻子就不会劝说他再去道歉,将军也不会这样专横,切尔维亚科夫内心也不会这样恐, 惧充满奴性。

师:说得真好,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往往会积淀在人们的心理上,会化成每个人的一种文化细胞,往往会影响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下面,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切尔维亚科夫生长在美国,是一个美国公民,他前面坐着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切尔维亚科夫打了一个喷嚏后,双方会有什么反应? 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话。

(这个文化选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致盎然,奋笔疾书,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读出自己设计的对话情境。)

13(声情并茂地读自己设计的对话):

奥巴马:新买的西装,就这样给你喷了一身口水,真糟糕!

切尔维亚科夫:总统大人,我无能为力,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你懂的——不受我控制。

奥巴马:看来我应该把你这个混蛋投入监狱。

切尔维亚科夫:总统大人,千万别,奴才给您下跪了!

奥巴马:哈!哈!哈!

(学生一读完,全场大笑,有的学生说写得好,有的学生说写得不好)

师:(指着学生说)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14:我认为写得不好,对话中,奥巴马像个皇帝,过于张狂,一个喷嚏,就要把人投入监狱,显得十分专制。切尔维亚科夫张口大人,闭口奴才,像中国封建社会宫廷里的一个太监,这不符合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

师:那你是怎么设计对话的呢?能把你的设计读出来吗?

14:(以对话口吻朗读自己作品)

切尔维亚科夫:总统先生,我把您的头发弄湿了!真对不起!

奥巴马:你用的是什么洗发水?

切尔维亚科夫:不,我刚才一不小心,朝您的头发打了一个喷嚏。

奥巴马:天啦,那我的头发会长得更快!

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

奥巴马:这里面可有丰富的蛋白质啊!

(学生朗读惟妙惟肖,听课师生笑得前仰后合)

师:这段对话,的确符合美国文化,奥巴马风趣幽默,切尔维亚科夫不亢不卑。文化,对人们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假如切尔维亚科夫生长在美国,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命运。所以说,切尔维亚科夫之死,是死于一种制度,死于一种文化。

师:总结(出示幻灯):

死因结论

1.被妻子害死的

             2.被那将军吓死的

            3.被专制制度压死的

4.被可悲的奴性杀死的

5.死于19世纪沙皇的专制文化

以上,我们采用主问题设计法,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物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亡原因,解读人性及沙皇专制文化与人物命运走向的关系。

 

在教学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选好点以后,第三步就是考虑教学设计从哪个要素入手的问题了。一般说来,语文味教学法是循着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依次展开。一般初学语文味教学法者,最好遵循这个顺序。我听了程老师的代表课,看过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他的教学设计中,有正态的,即严格按照先语言再文章再文学再文化的顺序进行的教学设计,如《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一课,就是按照“一从语言角度细读 ,二从文章角度细读 ,三从文学角度细读,四从文化角度细读”进行教学的。但也有变式结构,如《荷花淀》教学,就是首先从文化的高度切入教学的,而且整堂课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带动语言、文章、文学的教学的。如果程老师每堂课都按照先语言再文章再文学再文化的顺序进行,我们就感受不到程老师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了。有鉴于程老师的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设计,我的《一个文官的死》也采用了变式结构。我也是先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教学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自然死亡,还是非自然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 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形成强烈悬念,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文本,学生们根据文本,对案情进行了细致分析。随着学生对案情的分析,后面的语言、文章、文学这些要素,也在教学中迎刃而解。听完《一个文官的死》这节课后,有个老师这样评价,何老师的课奇奇怪怪,神神秘秘,虚虚实实,悬念迭出,扣人心弦,民主和谐,师生共鸣,语文味特浓。如果我循着语言、文章、文学、文化顺序去讲这节课,就不会产生悬念,课可能就会显得平淡一些。

我以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先从哪个要素入手,要考虑以下三个“有利于”:


(一)要看是否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

(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三、语文味教学法的推广价值

 

“语文味”一出现,可谓星火燎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2015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把语文味教学法列入2015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项目,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 语文味里程碑式的学术革新值得推广

罗素在他的名著《西方哲学史》美国版序言开头这样写道:“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我们也可以模仿罗素这句话说,目前已经有不少部语文教学法了,但程少堂的语文味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是的, 语文味是一种崭新的语文教学理论。这种新的语文教学理论的提出,是中国语文教学话语的一场革命。


2011630日,程少堂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程少堂指出,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建立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标志着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理论从过去的“无我”的“冷美学”,转型为“有我”的“热美学”,标志着一种用中国审美经验解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问题的、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终于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找到自己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和“关键句式”(核心观点)。


近年,程少堂老师为回应语文味教学实践的呼唤,在十数年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提炼出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语文味教学美学理论的实践化操作化,它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法是再现性教学法(再现文本知识),语文味教学法是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语文教师自身和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来抒情言志;传统语文教学法只教学课文主题,而语文味教学法强调在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传统教学法规定的是教学方法的程序(如“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练一练”“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等),语文味教学法则是教学内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程序;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对文本进行平面扫描,语文味教学法则是要求对文本进行多层面(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立体式扫描。


深圳名师钱冰山说:在漫长的十六年理论与实践探索中,语文味教学思想创立者程少堂不仅讲出了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公开课,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发明了一系列新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的学术概念。主要有: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作品、教学主题、价值推送、教学选点、表现性教学、再现性教学等等。是的,程少堂的学术创新,使他的语文味成了中国语文教学天空一颗璀璨的明星。

语文味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革新精神,语文味值得推广。

 

(二)语文味独上高楼的教学境界值得推广

当前,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人技语文,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一些大师级的语文教师,则把教学上升到一种境界,语文味教学法,无疑上升到了一种境界。从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中国语文教学存在“三个教学世界”:


一是客观性的教学世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或基本上只是如同镜子一样反映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主体只是作为文本的诠释者。这种教学“没有温度”,缺乏深度、力度,没有灵魂共鸣。因而是不美的教学,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职业怠倦感强的主要原因。


二是主观性教学世界:教师把文本当成“工具” (多数是当成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工具),并利用这种“工具”,进行脱离文本或对文本进行过度阐释的教学。这是“温度过高”“发烧”的教学。


三是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世界:强调语文教学面对的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象”,师生的生命体验是“意”。意与象的结合,构成语文教学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语文味教学法,无疑属于一种主客观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教学境界。我们听过程老师的许多代表课。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终身难忘。


语文味有独上高楼的教学境界,语文味值得推广。


(三)语文味与时代旋律的不谋而合值得推广

语文味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虽然语文味诞生之时,新课标还没有问世,虽然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以丧失自身理论的主体性、逻辑性来印证乃至迎合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历史,但是二者之间在许多地方却不谋而合。例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工具性与文人性的统一,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作教学的灵魂。而语文味教学思想强调语文教学过程要充满人性的温情、人格的体察、人情的关怀、人道的滋养和张扬,强调师生的思维与心境共同享受人文情怀的浸润濡染,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经历对话,与现实和历史对话,与古今中外对话,因而往往具有很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它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换句话说,语文味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掌握并应用语文知识,从而获得品德修养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心有灵犀”。


语文味与国家大政方针不谋而合。为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他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而语文味教学法,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学术界将语文味教学又称为“文化语文”。


语文味与时代旋律不谋而合,语文味值得推广。


哈代有一句名言:“呼唤和被呼唤的很难应答。” 可是这世界上,确有一些事情的发生颇具灵性,甚至有某种神秘的感应。


深圳,是一座充满创新思想的城市。她需要有一张自己的教学名片,需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于是上世纪末,程少堂来了,于是,语文味诞生了。程少堂的精神世界和语文味在深圳做了一次金风玉露般的邂逅与结缘,他用他的“柔情似水”,拥抱了语文味的“佳期如梦”。从此,语文味从一个新词一粒种子,终于成长为一片壮观的森林;

广大一线教师呼唤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法出现,于是语文味应运而生,惊世而出,教师一旦掌握了语文味,就使教学风情万种,气象万千,别开生面。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016818日于深圳市桃源村可人书屋【参考文献】

[1]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 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5] 程少堂主编.语文味教学法[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

[6]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42

[7] 程少堂等.2013:我们的语文味年——关于语文味的一次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8]张毅 .“语文味”可以进课标吗?[J].《中学语文》2014 1

[9]钱冰山.语文味影响深广的十大原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6

[10]梁青.语文味的“气”和“境”—— 中国语文教学的另一种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32

 

 

(本文原题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位一线语文教师学习、应用、推广语文味的体会》,杂志发表时改为现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03227.html 
最后更新[2018-3-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