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论文新作】钱冰山: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一场革命》
     阅读次数:137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论文新作】钱冰山: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一场革命

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一场革命

2018-03-09 □ 钱冰山 新课程研究

摘   要:语文味理论经过创始人程少堂教授将近二十年的探索,学术界不断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语文味已成为一根指针,指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它既解放了语文教学,又解放了语文教师,能真正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它深深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而掀起了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一场革命。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汉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

 

关键词: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作者简介:钱冰山,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师,深圳市名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钱冰山工作室主持人,中学高级教师。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说:“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依照原研哉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或者有影响的研究语文教学的学者,他应该不仅能把语文课教好,而且能够丰富语文这一概念。纵观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领域,著名教育家程少堂便是这样的人。他创立的“语文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一场革命。而这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的革命历经了语文味、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语文味 :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





       程少堂认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既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这一概念“作为典型的民族美学话语,体现出中国传统重整体把握、重直觉感悟、和而不同和混沌模糊的思维特点。”这和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中,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与诗有关系。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诗味”。由于“味”或“滋味”范畴反映了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个性,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朱立元认为,“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著名美学家、四川大学皮朝刚认为,“味”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

       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有味”,即语文味。可以说,语文味理论也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味”或“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因而与现有的移植西方的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汉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

       语文味教学思想主张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章领会、文学欣赏,继而达到文化开掘之价值推送的目的。语文味教学既强调一篇课文的有机整体性,又要求将一篇课文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照。四个维度中,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这种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息观照的教学思想,准确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它将中国语文教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江苏两位语文教育专家王爱华、曹春华在研究语文味时指出:“大量检索出的文献表明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语文味’从当初的一个实验性、先锋性的话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了语文人的显语、共用语和日常用语。‘语文味’理论是引领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语文味’成为一根指针,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

       山西大同大学教授张毅在研究语文味时认为:“在百年中国母语教育史上,‘张之洞——叶圣陶——程少堂’一线相连。……‘语文味’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语文界行业表达职业理想的公共用语,作为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特点、体现中国精神、反映中国文化的本色的中国话语的表达,‘语文味’正是对伟大的中国梦在我们学科的具体呈现的准确描绘。‘语文味’是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中国美学当下重视‘中国体验’趋势的话语回应,是汉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话语的一种追寻。”无论是多所高校的硕士生将语文味作为论文选题来研究,还是高校开设课程来进行专门研究,抑或是在基础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分三次用大篇幅的“程少堂教改之探索”专栏进行推介,学术界这种自发或者自觉的研究,将语文味的学术价值向纵深挖掘。它昭示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必将以一往无前的态势在中国语文界继续扩大着影响。

       这种影响日益深广的追求充满诗意、创造至乐和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语文教育思想,其实是反映了汉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话语的一种追寻,旨在突破单一工具性(“有用”)的藩篱,寻找人文性(“无用”)的乐园,即让精神上无家可归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一道,找到一个可以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文人语文: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





       为了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充分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力,程少堂在学术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语文的思想,将抽象的语文味引入研究的具体化。

       程少堂认为:“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简单地说,以文人的情怀来上语文课,就应该称之为文人语文。” 

       “文人语文”这个概念,是受中国近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陈衡恪和著名评论家张修林关于“文人画”和“文人”定义的影响的。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强调践行者具有文人之趣味、感想和情怀,亦即具有文化意蕴、性灵与思想,有着创造性、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等。

       文人语文的出现,不仅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而且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在意象”思想。

       著名美学理论家叶朗、朱光潜、宗白华等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在意象”思想来看,文人语文所主张的文人趣味等则不仅从形式上,而且更在内涵上通过创造“有我”之意境来创造美,其核心与灵魂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思想的现代转化。

       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应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程老师在讲座中明确指出,文人语文概念与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理论从过去的“无我”的“冷美学”,转型为“有我”的“热美学”,标志着一种用中国审美经验解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问题的、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找到了自己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和“关键句式”(核心观点),这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话语,和目前流行的以西方美学理论为支撑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可以对峙互补。

       这样的表述可能比较抽象,但是,只要我们仔细阅读程老师在2011年第2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的《呼唤“文人语文”》一文,就不难发现,文人语文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的语文教学,它主张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具体说,是将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有机交融,在此基础上重铸出一种既来自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个崭新的教学主题。文人语文主张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创造的艺术作品,语文教师要像作家、艺术家创作作品一样把语文课当成作品来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应该且必须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要做到并实现“课如其人”的“有我”。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也是受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的现代文学理论著作《镜与灯》的影响。艾布拉姆斯在书中将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是为“镜”,与模仿论相对;一个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是为“灯”,与表现论相对。借用“镜与灯”的隐喻,程老师把以前借用西方美学话语系统作为理论支撑的语文教学美学话语看作是“镜”,而把以文人语文为中心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看作是“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话语的转换,是将过去的现实主义性质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转换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真正中国化的语文教学美学话语。这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当然也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转换。

       当代研究语文教育教学美学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理论为理论支撑的,是一种不强调生命体验融入教学过程的“冷美学”,说到底,是一种自信与自尊不足的表现。而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将来自中国传统味感美学的语文味,和脱胎于中国美术史的文人画的文人语文,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双核,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在意象”作为构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理论资源,能够反映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用中国的审美经验解决中国语文教学的审美问题,即强调教学过程中融入师生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有我”的“热美学”,这样就能消除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长期保持“离间”距离的现象。只有以抒情为内涵的表现性得以发扬,才可能让语文教学进入审美过程,才可能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获得精神的极大解放,才可能看出语文教学的充分自信与自尊。


        三、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走过了漫长的六十年追寻之路。在这条路上,有心有情有信念的语文人,内心深处想必总能听到一种深切而深情的呼唤——那是对有中国特色、能反映汉语文教学规律、体现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个性的新的语文教学语言的历史性呼唤。在这种呼唤中,语文味教学法诞生了。

       程少堂认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其中,“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对其核心内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性表达。语言需要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之中,或者说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都要通过语言教学来体现,语言是这四个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要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的独立性,主要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一方面,语文味教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割不断的紧密关系。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鲁迅认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观点都表明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史书,既有现实主义的一面,也有浪漫主义的一面。换句话说就是在作品中寄予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浓重的表现和抒情的色彩。以此类推,作为研究中国语文教学的理论自然也理应具有这样的功能,即语文课可以“怨”,可以言志。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具备“有温度”和“表现性”的依据。

       另一方面,语文味教学法也是回应语文教学实践的呼唤。2002 年,程少堂主讲了语文味的发轫之作《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大型公开课,多家媒体广泛讨论,弹赞皆有。但这堂课被共推为我国新课改后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课例。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认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近年来,不少一线语文老师在津津乐道之余,却有如下感叹:“语文味教学好是好,但我们要应付考试啊。”还有的说:“语文味教学法教出的课虽好却无法复制。”要求一种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傻瓜化”特性,这是有其合理性的。毕竟,大部分一线教师学习模仿一种教学法需要依靠一些比较明晰、简易的操作程序。

       语文味教学法就其“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而言,主要着力点是“全面模式”(常式)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要素的动态组合。同时,也着力“重点模式”(变式)的创新变化。比如,以文章为视角的细读结构:语言—变换—赏析;以文学为视角的细读结构:审美—把玩—创造;以文化为视角的细读结构:精神—感召—升华。语文味教学法虽然也讲模式,但不主张模式化,追求的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形成有机统一,焕发生命力,从而真正解放语文教学。

       语文味教学法主张的是主客观统一的教学法,特别重视师生共享教学过程,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也随之获得精神解放。这种解放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能有一种内在的审美情绪一脉贯穿。我们知道,缺少审美情绪的语文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怠倦,失去创造激情。语文教学一旦进入审美过程,教学主体就会找到自己的教学乐趣——在工具性、人文性的游戏之间,找到自己的快感,教学主体就进入自由王国或逍遥游状态,就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解放。这样的教学,当然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的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而为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也会关注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四个要素,但更侧重追求教学课文主题。这一过程类似于医学成像中的X光透视,是对文本进行平面扫描,是灵魂不在场的教学。而语文味教学法则是CT技术,是对文本进行分层扫描。在这一过程中,主张将师生的生命体验融入教学过程,并变成教学资源,它会“迫使”教师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使教学内容层次更加丰富,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一语三文”“教学主题”“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构成了“核心词汇”;“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创造美的过程”等构成了“关键句式”。因而能确保语文味教学朝着主客观统一的教学方向发展,继而从作品中发掘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思维、生活、情感方式,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尊和自信,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和确立文明价值观,领悟人生真谛和哲理,产生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

       综上所述,语文味、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这三个概念,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路上的三座里程碑;也如同三个路标一样,将继续引领对语文味有兴趣的人们,走上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路。这条语文味之路,可以把她想象成为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语文味这个概念是起点,也是一个有着终极关怀的价值导向;文人语文是另一段风景的标志,它标志着语文味更倾向于人文性、文化性、内涵性的理解,更希望通过文人语文的价值追求,让语文老师成为一个有如“中国文人”般有内涵、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语文味教学法更是一张详细的风景导游图般的教学指引,把语文味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喜欢语文味、愿意践行语文味的语文教师有一个可以清晰掌握的教学法。如此,语文味理论和实践就会更加发扬光大了。

       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是一条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明确路径。文人语文是语文味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语文味教学法则是在实践层面的操作化。语文味之“道”,则表现在它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具体说,就是由文人语文教学观(理论)之阴与语文味教学法(实践)之阳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统一双向发展运动,推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推动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话语发生一场革命。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场革命将会给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这样优美的风景——语文课堂上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会出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人的心灵就会超越世俗羁绊,诗意的栖居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

      [2] 张毅.论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的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J].语文教学研究,2009,(9).

      [3] 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03224.html 
最后更新[2018-3-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