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论文新作】杭州徐建利: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次数:19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论文新作】杭州徐建利: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徐建利(杭师大附中桐乡市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 》2018年1-2期。本文是为《语文味教学法》一书新版补充撰写的一章)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中的运用,通过语言、文章、文学、文章四个层面来解读文本,使解读童话时,突破了原先的单一、平面的弊端,解读出新的教学主题,同时也融入了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创造出非常美好而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童话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徐建利,杭师大附中桐乡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名师。

 

2016年的全国第二届绿色课堂杯优质课大赛中,笔者运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比赛中获得初高中唯一的特等奖。倍感欣喜之余,发现语文味教学法的运用给我的语文教学打开一扇门。下面在这堂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期对语文味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体会,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教法和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教学中的不同特点比较分析

(一)对传统童话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回顾、反思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传统童话教学,会发现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重情节轻语言教学。

《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情节谈不上曲折离奇,但也充满趣味,学生较感兴趣。笔者刚涉讲台教学时围绕故事情节展开,以做新装、看新装、赞新装、展新装,作为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继续发展、高潮和结局。当理清故事情节后,通过草草的抓几句关键句来解读人物形象,解读只停留在较浅层次。这样的教学较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本身吸引人,但课堂却索然无味。如此常规的教学也与学生的期待及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甚有差距。

2.童话文体意识不突出。

童话更注重夸张与想象的运用。《皇帝的新装》一课,夸张的多次运用,更体现讽刺力量的强大,特别体现在第一段。文中也多处运用想象,特别是结尾的想象更传神。当皇帝意识到自己出了丑,作者想象“皇帝有点儿发抖……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以往的教学,没有充分抓住这些关键的段落,来凸显教学主体的文体意识。

3.人物形象解读不立体。

童话不仅适合孩子读,也适合成人读。安徒生本人也说,写点东西给孩子的父母看看、想想。《皇帝的新装》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学生通过自读能感受到。但过去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解读出更丰富的东西,通常只能解读出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腐朽、私心重,老百姓胆小怕事等形象特点。这样的解读虽不能算错,但不够立体,很平面,将文学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简单化了。

4. 对童话现实意义理解狭隘。

过去的童话教学,也是重视现实意义的教学的,但对童话的现实意义理解狭隘,主要表现是多从阶级性上理解童话的现实意义。优秀童话的价值体现在它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这种永恒性不仅体现在阶级性上,更体现在反映人性的本质方面。例如《皇帝的新装》所折射的欺瞒文化,从古代到现代,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到处都是,将来也不会灭绝。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教学中应用的长处

语文味教学法,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1

语文味教学法提倡语文教学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解读文本。充满想象、适合各个年龄群体的童话,如果运用语文味教学法进行解读,一下子便增加厚重感。

首先,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便会字字见深度,句句通全篇。通过抓关键字、词与童话中的想象与夸张的结合,能够更深的体悟到文字的力量,及通过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无穷深意。既凸现文体意识,又体察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对丰富人物形象,体悟深层的人性,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文章层面的教学能引导学生体悟、揭示课文文体的共性特点和文章的内部逻辑。其文章教学强调由浅入深,丝丝入扣,环环相谐。通过层层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直击问题发生的根源,透过文章的表象,分析文章内在的事实之真,道理之真及其逻辑力量。

第三,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文学层面的教学,主要是对文章中的文学形象、语言艺术和结构个性进行赏析,通过抓有意思的重要段落、重点字词或有意思的标点等,来感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丰富性,领略童话独特的个性美。当童话的想象与实词相契,当夸张与虚词相拥时,学生就能完全感受到课文的魅力。

第四,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文化层面的教学,主张引导学生从人生哲学的高度对课文进行观照。如果说“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语言、文章、文学教学主要是就文本教学文本,那么文化教学则是在就文本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教学文本。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与文本的思想内容相熔铸,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高于甚至大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因此这是一个通过跳出文本教学文本,达到向文本及人性的更深处漫游的教学目标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教学《皇帝的新装》而言,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视野之下,调动、结合教学主体不同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皇帝的新装》,探讨“究竟谁更可怜”这个新的教学主题(说是新的教学主题,是因为“究竟谁更可怜”并不是安徒生赋予这篇童话的主题),多元化的观点必定在课堂出现,教学的最高潮必然在此诞生。在这个最高潮处,可能会诞生一些负面的观点。但是这不要紧,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通过教师适时介入和艺术化地引导,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推送,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童话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层面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是初步的语言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文本相识,以激发学生对文本和教学过程的兴趣。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求“亲”,即追求文本与教学过程的亲和力。主要通过整体观和初体验来达成。

 1.整体观

学生最初走进文本时,需要有一个全局的引领,只有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才可以真正进入文本,开展重点研读及局部讲解。但不同的文本,对整体把握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童话,首先是在了解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来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先介绍童话这种文体后,让学生简要概括课文讲故事梗概。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有三种方式:用一个长句说;用几个句子来说;读完后缩写文章,文字越少越好。多一种选择,尽可能表现出思维的多样性。对于情节遗漏处,注意完善、添加。对缩写文章,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如有学生这样缩写:“皇帝欲穿新衣,骗子言衣可验人,正中皇帝下怀。骗子日夜操劳,欲饱私囊。皇帝先后派大臣验衣,言衣天下无双。皇帝在全城百姓关注下游行。孩子言无衣,百姓觉醒,但皇权之路上依然趾高气扬。”此缩写,不仅写出故事情节,同时也写出故事的精神气息——在这微弱的对抗声中,似乎依然改变不了大局。有了如此全局的把握,走向对文本的深度把握便有了根据。

2.初体验

对文本有了整体了解后,学生初步感知皇帝与小孩的人物形象,但还是概念化的,即只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有浅层次的理解:皇帝是一个自欺欺人、昏庸、奢侈、虚伪、愚蠢的人。而小孩子却诚实、天真、无畏,敢于说真话。然而通过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稍进一步,通过品读第五至七段,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他相信自己无须害怕,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学生感受了皇帝由自信到不自信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可看出他做事比较谨慎的一面。“我要派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与其说皇帝派老大臣去投石问路,倒不如说他是想借老大臣的理智,想弥补自己的智慧不足。深谙此道的人,是否也算是有点智慧呢?初体验,是最初的浅认知,是走向深入的过渡期,也是解读皇帝及大臣的形象时,由单一的平面逐渐走向丰富的过渡。

这一个环节,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感知,还比较混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比较初级。但这种混沌,是清晰的基础,这种初级,是高级的前提。如果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就一味追求清晰与高级,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二)文章层面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二环节即文章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在初步感知文本基础上的求“真”过程——求文章情感之真、道理之真、事实之真、结构之真等等,这种了解主要是理性的认知。

1.事实之真

事实之真在教师首先要认清事实的真相,才能给学生还原为文中的事实之真。教师只有带着学生走向文字和思维的深处,才能领略到事实之真。专制统治下,官员们说谎习以为常,那么老百姓又为何不敢说呢?他们没有权利需要维护,也没有乌纱帽需要保住。通过看一分钟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老百姓的全城狂欢、赞叹。“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每人都随声附和”“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一个“都”字,体现新衣受到极大关注,也体现全城百姓的集体无意识。而“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却耐人寻味。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终于理解他们是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看不到而快乐,却又认为别人都能够看到。扭曲的内心,折射出人性的自私、丑陋与恶念,也有无奈,在专制社会中说真话需付出沉重代价。导致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一不成为欺骗的高手。而事实上,一个社会中老百姓的文明及觉醒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当时,是处在何种境况之中。

2道理之真

文章或传情达意,或说明事物,或阐明道理。语文教学透过文本所传达的道理,可以更好反作用于现实,促发人的思考与实践。童话通过想象与夸张的运用,令人感受到童话的真正魅力。教学时学生不解,如此低下的骗术我们都可识破,皇帝何以不识?这源于皇帝爱新衣成癖的特性,且他希望通过衣服检验他的臣子们。需要通过外力来识人,纯属可怜之人。而皇帝的缺乏智慧,更显示骗子的高明之处。他们的骗术使人进得去,却出不来,一旦进入这个体系中,每个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利、尊严,不惜上演一出滑稽的闹剧,也不愿就此收尾。结尾孩子打破了这个体系,百姓似乎也觉醒了。而代表着皇权的系统,是不可能为自己的错误屈服的,他们唯有在错误之路上越走越远,故只有“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与其说皇权体系下的人是可恨的,可恶的,不如说他们是一群被体制所害的可怜虫。

3.结构之真

好的结构,令人感觉始终围着一个核心在穿行,同时又给学生以很好的写作借鉴。《皇帝的新装》一课,故事由皇帝爱新装开始,再围绕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百姓夸新装,小孩揭新装而展开。“新装”串起整个童话,使故事内容充满曲折与波澜,引人入胜。而首段夸张及尾段想象的运用,更是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透出外显的形象,可以窥视人性的实质。在新装面前,展示的不仅仅是衣,而是人,各式人等,在衣服前暴露的一览无遗。真与假,美与丑,在这一刻更为清晰。虽为新装,实为心装,在衣服面前,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装着一颗别样的心。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与目的在装,故《皇帝的新装》,实为《皇帝的心装》。结构分明,表现手法明显,由浅入深的叙述风格,给予爱好写作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文学层面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三环节是文学教学环节,亦即引导学生发现、赏析文本以语言为核心的各种形式方面的个性化之美,在被文本的魅力征服的过程中征服文本 ,进而达到“我看文本多妩媚,料文本看我亦如是”的境界。

    1.想象之美

作家通过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可以突破束缚,把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领悟和感情倾注于其中。一个个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又以其感性形态激发着读者的想象,给他们以暗示和启迪,将读者带入形而上的层面,从而进入到从的境界。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触其物的真切感受。《皇帝的新装》一文,就是充满想象的经典之作。文本的想象已是带给人思绪万千,同时与重点字词的深度链接,更是细微而生动的再现那时之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现实虽是残酷的,但可以使学生能够透过童话外像的浅,去领悟真实的人性,去思考真实的人生。通过对最后一段中“发抖”“摆出”“更骄傲”三个实词的理解,将皇帝的心理变化细致的展现出来。“发抖”,足见皇帝内心的虚弱,但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了稳固他所拥有的一切,他只得“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象与实词的相拥,实乃言已尽而意无穷。结尾的留白,无限空间,由此推断孩子结局,似乎是凶多吉少。

2.夸张之美

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它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与虚词的妙处,便是《皇帝的新装》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令人嘘唏之余,不禁眼中真如再现一个真实的皇帝。品味第一段,说说“既不也不也不每…每…”“总是”等虚词的妙用。“既不也不也不”体现他无心于国事,也没有什么艺术修养,除爱新衣之外,也没有培养出其它的爱好。如此之人,实在是世间少有。作者仍觉不够,依然要极尽夸张之能事,令人瞠目结舌。“每一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所谓夸张,放大千倍万倍,依然觉得似乎确有此事般的合理。“因为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总是”一词,道尽奢侈、成癖到何种程度。最后一段中:“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体会“因为”“不过”“因此”三个虚词,表现了皇帝内心的复杂、曲折。这是虚词串连起的视觉盛宴,也是夸张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挖掘出这些字、词、句,深度的解读便有了底座。

 

(四)文化层面

传统教学法往往止步于对文学的探讨。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曾指出:“对文本作文化意蕴的探讨,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个性特点。”[2]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文化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新的教学主题

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独到的生命体验(互渗),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拓展,打造出既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新的教学主题,创造出具有独特教学意境的教学艺术作品,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一推送过程的目的,主要是求“善”。[3]

在《皇帝的新装》中,一对矛盾体反差非常明显,主要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及百, 姓们和孩子之间的对比。学生围绕“皇帝、官员、小孩子谁更可怜”展开讨论。学生最初认为成人都是虚伪、愚蠢、不堪的,只有孩子是纯静的。当解读深入,学生的理解发生很大变化。重点研读8-10段,“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但他“没敢”说出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老大臣掠过一丝怀疑,但最终仍坚决地认为:“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被誉为最善良、最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在欺人之路上走的很坚决。老大臣说谎是必然的,在专制社会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挑战意味着死亡或遭受酷刑,此时的忠诚,体现在绝对服从上。如此体制下,官员的存在,生存的空间极小,无疑他们是一群可怜又可叹的人。

至于皇帝,最可怕之事莫过于不能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皇帝若被认为愚蠢,不仅贻笑大方,且皇权与性命皆难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从不自信走向自欺及欺人之路,源于他的不得已。他原想通过新衣检查臣子,如今却检验了自己。如此地步,是可叹,可悲还是可怜?课上到此处,出现了高潮,学生发现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他们内心很复杂,突然觉得皇帝并非可恨之人,实乃可怜之人,比老大臣更为可怜。

面对结尾皇帝“更骄傲”的神气,学生们有了疑问:小孩子可能凶多吉少,如果为了说真话而付出代价,那实在是可怜的人。有学生反驳:因为小孩子的话,而使所有的百姓觉醒,这是有价值的。就如各个时代的先驱者,他们把光明带给人们,即使是死,也是为自由而战的勇士。也有学生感悟到,小孩的赤子之心很难得,但这样的孩子未来可能会“难受”,在这样的专制统治及人性遭遇下,他的未来会经历很多坎坷,遭遇亦“可怜”,所以孩子才是这个社会中真正最为可怜的人。

谁是最可怜的人,原本不是作者想要带给我们的主题,但通过对文本的“意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拓展,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的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是语文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2.新生命共同体

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主题之间形成生命共融与共铸,创造出“一树梅花一放翁”新的生命共同体。生命体验,是指那些能够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其中善是核心)的进一步追求,促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之所爱、所恨,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在这些追求、发挥和爱与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4]

语文味教学法非常注重师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促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是语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使语文教学过程艺术化、审美化的关键和奥秘所在。在重庆凤鸣山中学的课堂上,《皇帝的新装》一直自然而流畅的进行着,课原本可以结束了,但有一位男生仍举起手,他请求说:老师我可以上讲台来讲吗?我欣然答应。他上讲台后,边比划边讲,仍觉不够,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一边解释一边写,“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初都像孩子一般,是充满着天真。但过渡到成人后,都学会圆滑和世故,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但有少数人,如毛泽东和马克思等人,当他们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又突然蜕变为孩子,为追求真理,他们敢于突破,完善自己。”他的回答令笔者十分吃惊,情不自禁地说:这样的孩子以后不是政治家,也应该是哲学家,你不仅看到事物的共性,也看到个性的一面,而也许正是这一方面成就了伟人,希望你能成为像毛泽东和马克思那般伟大的人。而这位男生却平静地说:事实上,我更想成为一位普通人。感动萦绕,我说:这么优秀的孩子,能否让老师拥抱一下?当我们旁若无人的拥抱后,课堂的温度一下子升到顶点,掌声雷动。课堂的感人处,也许源于真,我们努力在探求真,最终我们践行真的课堂。课堂的精彩源自学生的精彩,而学生的精彩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与点燃。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生命色彩,愉悦师生的心灵。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力求打破传统二元对立的,主客绝对的二分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法,是开放而辩证的教学法,是顺应语文规律、解放思想心灵、抵达生命高度的教学法。当充满童趣的童话遇上了语文味教学法,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而是充满了生命张力、具有艺术美感、拥有哲学的高度。把童话读深、读厚、读出哲学的意味,是语文味教学法带给我们独特的魅力。

 

 

    【注释】

 [1][3][4]程少堂、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词.新课程研究,2016(01).

    [2]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

 

 

 

 

 

 

语文味教学法之童话《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常式设计

 

           

谁 更 可 怜?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新读

 

    (设计者:浙江省桐乡市实验中学    徐建利)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文章目标:了解童话文体特点,感受受骗的深层原因。

3.文学目标:品味文中实词与虚词的妙用,深度把握人物形象。

4.文化目标:体会成人和儿童的反差,体味赤子之心的难得与难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成人和儿童的反差,体味赤子之心的难得与难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语言层面

1.以童话定义导入,然后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课文讲故事梗概。(整体)

【说明】三种方式学生自选:用一个长句说;用几个句子来说;读完后缩写文章,文字越少越好。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初步阅读课文,你觉得作品中的皇帝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小孩又大概是一个怎样的人?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说明】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用课文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二)文章层面

1.     根据本课文,结合童话定义,说说童话有哪些特点?

【说明】抽象定义和课文具体内容相结合,要求学生说说,课文哪里是想象,哪里是夸张。

从学生提问中归纳出以下问题:

2.为什么两个骗子那么轻易得逞?

【说明】了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受骗的根源。体味皇帝被骗,其他人不得不被迫受骗。

3.为什么老百姓都不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

【说明】老百姓为什么有说不出的快乐?体味专制、强权之下的社会现状,同时体会百姓之阴暗人性。

 

三、文学层面

(一)仔细阅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说说划线实词的妙处: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说明】从“发抖”到“摆出”“更骄傲”,与皇帝看新装时,从不自信到欺人时的心理状态,如出一辙。

 

(二)仔细阅读品味课文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划线虚词的妙处:

1.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个钟头都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说明】重点品读“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每…”“总是”等词,感受皇帝痴迷新装到何种程度。

 

2.“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说明】“因为”“不过”“因此”三个虚词,表现了皇帝内心的复杂、曲折。

 

  四、文化层面

1.作品中的“皇帝”和“大臣”,是死了还是仍然活着?

【说明】意在链接童话与现实的关联,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

2.官员、皇帝、小孩子谁更可怜?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重点研读8-1221段,体会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反差,体会官员、皇帝、小孩子各有可怜之处。皇帝固然可怜,其他官员被权利与利益羁绊亦可怜,小孩的赤子之心难得,但这样的孩子未来可能“难受”,遭遇亦“可怜”。

 

五、结课

教师归纳:作品中的官员、皇帝、小孩子,都是可怜人。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内心都是皇帝,也是大臣,同时也都有作品中的小孩子的一面,因此,我们都是可怜人。但是,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有必要也有能力战胜这种“可怜”。最后请同学们齐诵诗歌《给孩子们的诗》:

孩子们/世间除了阳光、正义、公平/也有黑暗、背信弃义与不公/如果不幸你正遇上后者/请相信阳光迟早会来临/孩子们/做一只翱翔于长空的雄鹰吧/你就会远离潮湿的阴暗/做一只永不倦跑的猎豹吧/你就会体味奔跑的滋味/或许,你的身边不总是温暖/我们仍需用温柔的话语/抵制世间的寒冷/去继续寻找/照亮心灵的明灯/真诚,善良/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追求……

【说明】《皇帝的新装》时常在上演,激励学生在困境面前依然要砥砺前行,坚信真善美的力量,实现价值推送。

 

六、布置作业

 

(说明:此设计根据作者本人在2014年全国第二届绿色课堂优质课比赛特等奖案例基础上改编)

 

 


语文味教学法之童话《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变式设计

 

                           《皇帝的新装》

 

               (设计者:浙江省桐乡市实验中学    徐建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同。

3.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童话文体,作者及作品导入。

【说明】了解文体及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并梳理文章脉络。

【说明】了解故事的情节及脉络。

 

三、重点研读

1.品味精彩片段

(1)“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

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2)“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重点品读划线词和句子,分析体现皇帝和老大臣各自的什么心理?他们的心理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

小孩的喊声表现孩子怎样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声音为“天真”的声音?为什么是大家把孩子的话传播下来,体现了什么?

 【说明】通过重点句子的解读,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既而把握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呢?

2.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想象、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续篇。

【说明】体会童话的想象力及极具张力的结局。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布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03235.html 
最后更新[2018-3-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