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清明诸节气的英文韵味》
出处:陈奎孚科学网博客      阅读次数:157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明诸节气的英文韵味

堂按:这篇文章富有知识性,特此转载。不过我在科学网这篇文章后面发帖认为,这篇文章好像(我拿不准)有个知识硬伤——


我是外行,但我觉得本文这段话有点问题:“二十四节气是将太阳一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一时段对应一个节气,所以是地地道道的公历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地地道道的公历节日”吗?24节气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中国几千年前就使用公历?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朋友圈有人说,清明是公历节日,没错。

我不这样认为。

公历概念有明确内涵,不能随便解释。清明节等24节气,本质上是农历概念,非公历概念。

真正公历中诞生的节日,时间都是固定在公历某一天的,如三八妇女节就是公历3月8日,五一劳动节就是公历5月1日,六一儿童节就是公历6月1日,国庆节就是公历10月1日,等等。即公历中诞生的节日,同一个节日都固定在每一年的同一天,不会今年早一天明年晚一天。但24节气由于是农历节气,又由于现在使用公历,因此在现代公历中,每年同一个节气的时间,常常不固定在某一天,比如清明节,有时是公历4月4日,有时是公历4月5日,还有4月6日的。这就是由于24节气不是公历中产生的,农历与公历时间推算有差距。


总之,关于24节气本质的说法,我也外行 ,但我认为不能说24节气是公历节日,这是肯定的。

如果我说的是对的,那么本文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正教授、博士,说清明节是“地地道道的公历节日”,不准确。


 

 

清明诸节气的英文韵味 

 2018-4-5 08: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引读:清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符号标志之一了(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已十年),然而其英文翻译总感觉不到其韵味。清明的“清”应该是“清新”的意思,而它的“明”应该更强调的是“透明”。此外是“清明”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比如“清明上河图”绝不是“清明节”那天的上河图,政治清明也绝不是政治的“清明节”。清明强调的是闻着舒服,看着悦目(过分强调brightnes在生理上会晃眼睛,很难受),所以KFC建议用Freshness(清新) and Lucidity(明朗)。作为节日可以用the Fresh and Lucid Day(Festival则喜庆意味浓,而且也稍啰嗦)。

fcf42adbd563604d75dd194a28dd54d5.gif


   KFC在农大教工程力学专业英语,而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紧密相关(尽管与工程力学有点远,但是与天体力学还是能扯上点),所以也搜集和梳理了二十节气的英文翻译,与诸位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因为指导农事,所以提起二十四节气,很多人本能地认为它们是农历节日,这就大错特错了。二十四节气是将太阳一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一时段对应一个节气,所以是地地道道的公历节日。但是为了指导农事,节气第一天的名称往往用该时段典型的时令、农事、气候、物候等名词命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代表作名录。但是KFC在该组织的网站上并未找到各节气的英文翻译。

   节气的翻译有两个角度。一种是现象的描述,这可以用陈述句或动词性短语。第二种是名词性短语。我们更喜欢第二种,因为它比第一种相对简洁,使用起来也方便。

   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时间节点,共8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第二组“大小”配对,共6个,即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第三组与气候、物候等相关,共10个,即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处暑、白露、寒露、霜降。

一、时令相关组

   第一组中的“立”表示“开始”,对应的英语单词有start, begin和commence三个。KFC查到的结果是这三个词都有用,出现比较多的如下

   立春:  Beginning of spring; Start of spring; Spring begins; Spring commences;

   立夏:  Beginning of summer; Start of summer; Summer begins; Summer commences;

   立秋:  Beginning of autumn; Start of autumn; Autumn begins; Autumn commences;

   立冬:  Beginning of winter; Start of winter; Winter begins ;Winter commences;

   每个词的前两个是名词性词组,而后两个是句子。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词不能发挥了,因为英语中已经有这样的词汇了。英语中"equinox"表示在太阳穿过天球赤道(此时昼夜长度大致相等),因此“春分”为“vernal equinox”(也有用spring equinox),“秋分”为“autumnal equinox”。

   夏至和冬至中的“至”不是“到”(夏“到”叫立夏;春“到”叫立春)。这里的“至”是“极端”的意思。英语中“solstice”表示太阳与天球赤道夹角处于极端值。当然一年有两次,最小那一次太阳离地球最近,叫夏极端(夏至),最大那一次离地球最远,叫冬极端(冬至)。所以夏至和冬至在英语中已经有名词了,分别为summer solstice和 winter solstice。当然也有人用summer extreme和winter extreme。


 

二、大小配对组

   这组有三对六个,分别是: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这里面的大与小是一种程度修饰,比如大寒和小寒,并不是对有形物体“寒”大小形状的描述,而是对相应时段冷的程度描述,所以KFC倾向于将“大寒”翻译成“severe cold”(此处cold为名词),而“小寒”为“moderate cold”(mild和gentle 是moderate的近义词,但是原来修饰“寒”就有点太温柔了,“寒”毕竟不是招人喜欢的)。按此类推,小暑和大暑分别为moderate heat和 severe heat。

   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年代,那么小雪和大雪用moderate snow和 severe snow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但是,但是在帝都,下个雪都是享受,所以KFC建议小雪和大雪还是翻译成mild snow和great snow吧。

   以上是KFC的个人感觉。搜索网络和字典,“小”译法有 minor, light, slight,moderate,而“大”译法有"great, heavy,major"等,所以这些译法与“cold”,“heat”,“snow”的组合都有出现。

 

三、气候、物候等相关组    

   此组十个: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处暑、白露、寒露、霜降。这组中国元素最为明显,也最难处理。

   雨水:最传神的译法是spring shower(春天的淋浴)。其它“憨译”有:Rains; Rain Water; the more rain than snow(这个节气雨比雪多—恐怕这既不是北京,也不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特点)。

   惊蛰: 查到的翻译有waking of insect; insects waken; Insects awaken (insects awakening of hibernating insects)。KFC感觉还是用reviving from hibernation比较有感觉。在中国古代,不只是insect才叫虫子,老虎和蛇也都叫“虫”。

   清明: 查到的翻译有:pure brightness; bright and clear; clear and bright。感觉这组词没有一个有感觉的。清明的“清”应该是“清新”的意思,而它的“明”应该更强调的是“透明”。此外是“清明”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比如“清明上河图”绝不是“清明节”那天的上河图,政治清明也绝不是政治的“清明节”。清明强调的是闻着舒服,看着悦目(过分强调brightnes在生理上会晃眼睛,很难受),所以KFC建议用Freshness(清新) and Lucidity(明朗)。作为节日可以用the Fresh and Lucid Day(Festival则喜庆意味浓,而且也稍啰嗦)。

   谷雨: grain rain(rain helps grain grow)—在现在农事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

   小满: 搜到有这些grain buds; grain full; grain fill (grains are plump--full in form)。这个应指的是小麦处于灌浆期,谷物只是“小”满,而没有全满。也有人用“corn forms”这样的译法,需要指出玉米(corn)在明朝后期才进入中国。另外小满节气大体为公历5月21日到6月5 ,此时黄河地区的小麦并没有灌浆(反倒是长江流域的进入灌浆期),但也许古代是这样。

   芒种: 这里的“芒”不是“忙”,“芒”表示谷物上的硬刺,如麦芒,如芒在背等等。因而这里的“种”是第三声,是种子的种(第三声),不是种地的种(第四声)。所以芒种不是忙着种地,而是麦有芒了。“芒”的英文是awn(名词),所以KFC推崇的翻译 grain awn stiffening 很多人用grain in ear,查英文ear有The seed-bearing spike(剑穗) of a cereal plant, such as corn这样的用法,但正如前面所述,玉米(corn)的棒子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所以这样的译法“corn on ear”韵味更不够。Awnbeard(短胡茬)有神通之处,所以把“芒种”翻译成beard of grain grows也蛮接地气的。

   处暑: (第三声)是停下来的意思,处暑就是暑天停止了,译法有end of heat, stopping of heat等。也有人译成The limit of heat,因为高等数学的limit是极限的意思,这种译法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就有点取极限的感觉,而极限容易联想到无穷,而这不是处暑要传达的韵味。

   白露: 查到的“憨译”是white dew--condensed moisture makes dew whiteKFC感觉秋天这个时候还蛮神清气爽的,所以推荐用sparkling dew(晶莹的露珠), shining dew, glittering dew, crystal dew也比white dew有韵味一些。

   寒露: cold dew这个译法也说的过去。KFC建议用chilly dewChilly有这样的义项“Feeling cold, often to the point of shivering(瑟瑟发抖)Distant and cool; unfriendly: a chilly look(冷漠的眼神)”,这更能让你感觉到“冷”。

   霜降: frost's descent, hoarfrost falling( white frost appearance of frost and descent of temperature)。这两种译法都说得过去。

   最后为了便于你记忆,用二十四节气歌制作了如下图片。

24节气歌.jpg


HoriIcon.GIF




最后更新[2018-4-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