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文化漫谈
文章标题: 《姑苏园林的古韵新吟》
     阅读次数:112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姑苏园林的古韵新吟

姑苏园林的古韵新吟

——苏州市“百园之城”建设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苏雁《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2日 10版)

    网师园始称“渔隐”,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其主园以水池为中心,环池亭阁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书院园林可园。

    花木映衬下的屋檐。

    师俭堂锄经园。

    拙政园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

    正在修缮的绣园。

  “苏”这个字容易给人美好的印象,以“苏”为名的苏州,几乎占尽这份美好。

  这份美好里,有园林的功劳。

  苏州园林艺术精湛、数量众多,承载了苏州的历史风貌,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变迁。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五峰园、听枫园、艺圃、绣园……一处处园林,仿佛一个个密码,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为了让苏州园林这张中国名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闪亮的光芒,不久前,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意在做好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充分彰显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江南特色。

  目前,《苏州园林名录》已经公布了三批园林,共90处,分布范围较广,最多的姑苏区有49处,最少的如相城区只有1处,其中65处对外开放,25处园林尚未开放。“我们正在编制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预计今年将有超过100处园林列入名录保护,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园之城’。”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大林说。

  阳春时节,迎着暖暖的清风,漫步于苏州的街巷,你若细心品味,将感受到百园之城的无穷魅力。

咫尺乾坤续繁华

  苏州多工匠。小到玉器、扇子,大到园林,精雕细琢之中,无不蕴涵着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这是富足带来的精巧之感。位于震泽古镇的师俭堂内有座花园,名叫“锄经园”,是《名录》里面积最小的园林。在不到300平方米的地方,四面厅、五角亭、回廊、藜光阁作为主体建筑一一容纳,山石、花草、藤蔓相伴相生。东边的墙上是回廊,西边叠着假山,半个亭子倚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望去竟不觉拥挤。脚下铺设鹅卵石道,每逢下雨,形状不一的凹陷之处便会积蓄雨水,犹如小水池点缀其间,园中本无池塘,却常给人有水的凉爽之感。小小的锄经园里寄寓着“俭”的内涵。

  与之对应的是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面积达45790平方米,来苏州旅游的人,大抵不会错过它。此时的拙政园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游人摩肩接踵。“这个季节是杜鹃最吃水的时候。”一位园林工人对我们说道,每年春季,拙政园都要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品种不一的杜鹃花,把拙政园衬托得分外烂漫。松风水阁、远香堂、十八曼陀罗花馆、与谁同坐轩,主体建筑充满文人意趣,身着汉服的少女,特意来此留影。

  和拙政园的熙熙攘攘相比,沧浪亭显得幽静。一群大学生散落在四处仔细观摩、写生。身处苏州这座大园林,他们的教学素材俯拾皆是。沧浪亭始建于宋,一进大门就见一座高大的假山,拾级而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沧浪亭的经典之处在于复廊,一廊两用,园内看山,园外看水,以廊为依托,山水互相借势,拓展了视野的广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清代学者梁章钜的这副集句对联同样经典,浓缩了沧浪亭的建造历程和建筑特色。一座园林,就是一串人的故事。园林也是立体的画,走在画中,步步留心,就能与造园者产生交流与共鸣。

  除了这些著名的国有园林,列入《名录》的众多园林中,还有不少是私人宅院。

  信步至一深巷,绣园的门脸在一排民宅中分外醒目。“大地几何足,诸天且作游”,梦鹤楼旁,波光粼粼,光线跳跃在红色的木门和黑色的瓦当上。“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小亭中有石桌棋盘,不知何人有幸在此对弈。园内修缮正在进行,按照苏州园林管理规范,建筑的保养和修缮都有严格的要求,假山、池塘、陈设、标识、植物等相关调整都需依规进行。

  现代社会里的私人园林,为古典园林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从今年开始,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先修后补”的办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园林修复和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林保护和园林资源活化利用。

心有山林天地宽

  苏州园林包含了文学、绘画、书法、建筑和园林艺术本身,被誉为“城市山林”,体现了中国传统人居理想。明代画家文征明写道:“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元代诗人惟则在《狮子林即景》里写道:“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不出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他们的心中,都憧憬着远方与自然。以自然为母本,遵循自然之道,让日常的起居与山林相伴,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愿?

  苏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园林元素,哪怕是一片太湖石,几枝翠竹,都是园林的缩影。苏州不乏“品园者”,他们不断走进园林,只为仔细揣摩园林的营造技巧。漏窗是什么造型?铺地是什么图案?假山是石包土还是土包石?名字有什么寓意?不知不觉,文化浸润生活。

  “可能我们骨子里就有这种园林情结,想在家里也融入园林的感觉。”家住金鸡湖畔的市民晓东,受园林文化的熏陶,酷爱收集石头,虽然住在商品房的二楼,但他把自己家的阳台布置成了一个微型园林。石臼里栽铜钱草,旧马槽里种睡莲,将鹅卵石铺在地面,把吸水石雕刻成小山,让青苔自然滋长,历经数年,望去一派绿意盎然。

  在吴中区胥口镇,我们见到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建技艺非遗传承人薛林根,他精神矍铄,正在与儿子薛东探讨设计图纸。“只要有空间,就可以做园林。”薛东这样理解园林的意义,“真正的园林跟大小没有关系,只跟内心的天地有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自己的‘园林’。”薛东是建筑学硕士,从小看到爷爷和父亲修建筑,耳濡目染,他希望香山帮传统建筑营建技艺能在现代社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997年和2000年,先后有9座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光倏忽而过,苏州在世界遗产保护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发挥着影响力。在去年举办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指出,如何让一个城市在保留历史遗产的同时,又能够迎合上现代化的发展,苏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百园之城”是在苏州人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园林是凝固的诗歌,自信地吟咏它们,向更远的远方讲述中国故事,是苏州人的文化自觉,也是中华文化舒展的苏州姿态。

  (本报记者 蒋新军 苏雁/撰文 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影 光明图片)


最后更新[2018-4-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