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本人应北京师范大学培训部门邀请,在深圳高级中学(本部),给来深圳考察的辽宁省骨干校长培训班学员作了一个讲座。
讲座前,我给辽宁的校长们赠送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2期,人手两本。这两期刊物均用杂志近三分之的大篇幅,举办有语文味教学法专题。给校长们赠送了五本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撰写的近三十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课堂教学实录》我各带了一本,送给其中一位语文校长。这两本书我手头目前没有多的,没法多送。另外,即使我手头有这两种书,也不便于多送,因为《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课堂教学实录》都特别厚,的确像两块砖头,送给远道来深圳出差的校长们,他们带在路上也不方便。
辽宁省骨干校长培训班的主办方北师大培训部门,要求我的讲座主题为教师发展。这好办,我把我讲了很多遍的一个老讲座课件,改头不换面,标题改为《让教师的志业理想之旗高高飘扬 ——在理想匮乏的时代奢谈一下教师层次问题》,很切题。然后又在讲座的开头加了七张PPT,分别是:
第一张:
只有职业理想,坚持下去会不平庸。
但要出类拔萃挺进一流,就要有志业理想。
第二张:
什么是志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不行。
我也讲不清楚什么叫志业。
但我可举出古今两个例子,一个伟人,一个凡人,来说明什么是志业。
第三张:
古代例子是伟大的司马迁。
根据《辞海》的说法,司马迁男子汉大丈夫,受宫刑还忍辱不死,继承父亲遗志,在父亲司马谈写了5年的基础上,又花了13年的时间(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即前104—前91年),圆满完成父亲临终交代的撰成《史记》的大任,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业理想。
此是志业最好最伟大的例子。
第四张:
今人嘛,我就不舍近求远,我自己就是。
第五张:
语文味是小学问。
但我直接、间接研究语文味已近三十年光阴。
——间接研究语文味的时间为1983年大学毕业后至1990年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全日制研究生之前,这八个年头适逢席卷全国的“文化热”,其间我大量阅读文化学著作,发表一系列教育文化学论文,这些阅读和研究虽然当时完全不是为了语文味,但却极大影响了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语文”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基本面貌。
——直接研究语文味的时间为1999年通过应聘考试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至退休。
第六张:
就是说,我把我现有生命的一半献给了语文味这个志业。
因此你给不给我什么奖,你多少人嫉妒打压,我都不在乎。
我们在学术历史上见。
第七张:
我是凡人由于有志业,
因此有所成就的例子。
这样一路讲下来,居然讲了两个小时,到11:40结束。
最近两年,讲座完都很累,因此一般不接受讲学任务。
今天讲两个小时,居然不太累。
今天我还是站着讲的。
今天精力比较好,讲得轻松又激情。
讲完,坐在我对面的一个辽宁女校长当场说,这次来深圳,收获大。
今天讲座前后,在深圳高级中学,先后偶然遇见两位不是高级中学的年轻女老师。她们都是高中语文老师 ,在深圳高级中学跟岗学习一年,听说回去好像要提拔副校长。其中有一个我喊得出名字,一个面熟,但喊不出名字。两位都说出一句让我感动的话来:“今天遇见程老师了,好意外好惊喜!”讲座前见到的那一位,是在讲座教室的门口碰到的,她还想要进来听讲座。我没让她进来听,我说你去忙你的吧。讲完座,午餐时在高级中学饭堂,遇见认识的龙华中学的徐莉。徐莉很是激动,说:“好久不见程老师了啊!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见程老师,好意外好惊喜!刚才某某(就是上边说的那位)也说好意外,遇见程老师了!”徐莉又说,程老师你看上去精神越来越好啊!我说哪里哪里,这不是讲座嘛,只要我主持会议或讲公开课作报告,就是上战场,你们哪次见到我精神不好啊?实际情形则不然,多半是强打精神,现在已步入花甲之年,精力更是大不如从前了,自然规律。我说你今天见到我似乎精神很好是吧?是因为今天例外,我今天见到你们这些美女了哈哈!
徐莉还要加我微信。我一边加她一边说,我现在用微信发朋友圈很少了,时间一长,有些用网名加的又长期没有交流的,我记不起来是谁,就过段时间清理删一次。徐莉说,你加时写上姓名就不会忘。我一笑。徐莉给我发微信说:“程老师,今日见您,甚是惊喜!您风采依旧,君子气度,令人怀念。[抱拳][抱拳]”我给她回复道:“谢谢!祝不断进步!”她又说:“谢谢程老师,忽又忆起陈年旧事,感慨系之。您不仅是教研员,更是诗人。领受您多年的教诲,如坐春风。[玫瑰][玫瑰][玫瑰]”
想想,这些年轻人并没有从我这里得到多少好处,我顶多只是有时候有机会就鼓励一下她们,或把自己的经验和他们共享(她们说是指导),如今她们有一段时间未见到我,今天见到我竟然自然流露出兴奋惊喜之情,让我颇为感动。
这些年轻人,一看就不会是白眼狼啊。
今晚徐莉看了我写的这篇随笔,又发来一条微信,我补记在文章结尾:
“程老师真性情!您担任教研员期间,虽极少当面领受您的教诲,但每次教研活动听您讲话,洒脱不羁,真情流露,除了专业收获之外,更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道理。我相信很多年轻老师跟我一样都感激于心![玫瑰][玫瑰][玫瑰]”
2018/05/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1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