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王阳明: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阅读次数:13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阳明: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之一。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1.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身心疲惫,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 心有所寄,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坚守初心,便会深受烦恼与外物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 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 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释义:"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 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释义:"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 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启迪:心的本体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 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释义: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 志不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释义:不树立志向,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是可以不靠志气就能学成的。

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事。

9. 守良知而明是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释义: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0. 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释义: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修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1. 有行动才算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是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释义: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2. 孝体现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释义:真正善良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受到冲击。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一个对待亲人薄情寡义的人,内心是冰冷的,人格也好不到哪里去。所谓“百善孝为先”,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看他对待家人的态度就可以了。

13. 不孝无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释义: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4. 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5. 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释义: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心灵深处却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6.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启迪: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17. 荣辱毁誉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释义: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8. 心是快乐的本源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释义: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启迪: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下功夫。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快乐也就越多。

19. 幸福在于做减法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释义: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因为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20. 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释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21. 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释义: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22. 自省才能自明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释义: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

23. 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释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24. 格物致知,除轻傲

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释义: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

25. 做力所能及的事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释义: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

 

最后更新[2018-5-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