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哪里去了
郭新香
儿子刚上小学,我有幸看到了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内容精彩绝伦,形式活泼生动。随便翻翻书,似乎有美妙音乐的优美旋律叮叮咚咚流淌出来,萦绕脑中,久久余音不绝。想想童稚可爱的小孩子跟着诗意盎然的老师在课堂上朗朗诵读这等美妙的诗文,真个是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大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中一再陶醉于童年时蔡芸芝先生领读诗歌的情景,可见跟着诗意的老师唱读美妙的诗歌是一件多么能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培养品位的事。
童年应该沉浸在诗意中,即使上学。
现实中上学的孩子让我找不到诗意。
一本那么好的课本配上了好几套练习册,有的饿还是缩印的盗版本,字小得像蚂蚁。孩子上学放学的学习就变成了做题。在我有空而且孩子做完题的情况下,我饶有兴致地想在孩子朗朗的读书中陶醉一下,但孩子读起书来像打机关枪,噼里啪啦一阵“放”完了。我耐心地教孩子朗诵,抒情的,富有韵味的,一句一句地领读;但孩子学起来像一个虚情假意的酸文人,几乎找不到真挚陶醉的感觉。一遍教下来,要求孩子连起来读一便,他几乎抑制不住地由打起了“机关枪”。
不仅仅是语文。有时我让孩子把音乐课上学的歌唱来听听,孩子也是很温顺地打开音乐课本,然后从头至尾,用加快了的节奏很快地唱一遍。有谁知道,我的孩子在上学前很喜欢唱歌而且挺抒情的。上学后,孩子已经不会从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往外“流淌”歌曲了。
激烈竞争的大背景,残酷考试的主旋律,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也剥夺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唱歌声。多年后,当这些孩子变成了满脑子知识的成年人,他们关于童年的梦里会出现如痴如醉沉浸在美妙诗文里的意境吗?绝对不会的。我想他们记忆里的片段将会全部都做题和考试。这是一个培养“考试机器”的时代,一个崇尚“经济动物”的时代。
我教的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所以想把语文课搞得活跃点,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适时插点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以吸引他们那容易涣散的注意力。很快,就有“学习最好”的代表找我提意见了:
生:“老师,考试还考读课文吗?你上课讲故事不耽误我们学习吗?你为什么不领我们做模拟考题?其他班都做。我们考不好怪谁?”
师:“考试很重要吗?”
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没有分怎么向家长交代?考,考,考,考试的法宝,不考试学习有什么意思?!”
师:“你们觉得朗读那么美妙的文章不美吗?”
生:“美管什么用?我们只要分数!只有分数才是有说服力的!”
我的学生写下的文字是这样的,比如:“请原凉(原谅),我保正(保证),我永远在(再)也不上网了,在(再)上,我请原(情愿)退学。”我为他一一指正错别字,他不耐烦地说:“你看不懂吗?看懂就行了吧。网上都这样,字随便用。”这类学生不是一个,也不是全部,而是一大部分。批改他们的作文,就像在一块打满补丁的破布上一个连一个地抓那层出不穷的虱子,劳累恶心,不堪忍受。
而职业高中的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全是名人大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意情怀、高尚的情操、深刻的思想等待都值得反复咀嚼品味。但我的学生常常提醒我:“老师,不考的内容不要提,你最好把考试内容提前告诉我们,把答案抄给我们,等我们背过了答案再考试。”
我是语文教师,内心深处常常惶恐。
诗意的语文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