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高考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实质
宋代思想家王安石说,学者所争,尤在名实。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围绕中学语文学科的许多争执,大多正是为“重名轻实”的思想方法岁催生。谈到语文,我们只能不无遗憾地说,此语文非彼语文也。
中学语文学科只是中学若干学科的一科,其内涵,远远小于公众理解与期望的语文;而高考语文试题,受诸多因素制约,又不可能全等于学科语文。在学科语文里,有诗歌,那是诗化的语文;有小说,那是小说化的语文;有戏剧,那是戏剧化的语文;有政论,那是论说化的语文;有新闻,那是新闻化的语文,等等。一言以蔽之,学科语文,是相当复合的语文。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问题化,这一过程既受答题形式、阅卷方式、时间空间、考生数量等限制,又需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还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因此,尽管涉及内容相当复合,但考查指向却相对单一。高考语文试题必然是一份语文明确化、精确化的试题,考查的基础内容是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高考语文试题的实质是将规范语文问题化。
高考现代阅读既是这样一份试题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必然符合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特征。
谈到阅读,我们还是要不无遗憾地说,此阅读非彼阅读也。在“阅读”这一名称之下,有各种不同的阅读。读一本小说,那是消闲阅读;看一份晚报,那是浏览阅读。这种种宽泛阅读,是低于高考现代文阅读所要求的能力层面的。读一篇科学文章,进行专业研究,那是专业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文艺批评,那是鉴赏阅读。这种种研究阅读,是高于高考现代文阅读所要求的能力层面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或称“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从某些意义上讲,这种精读,是建立在宽泛阅读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精读,又是研究阅读的基础。想要读懂数、理、化课本吗?离不开精读;想要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也离不开精读;想要欣赏一首唐诗吗?离不开精读;想要搞懂《红楼梦》的思想吗?也离不开精读。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学要求规范处理一篇课文,我们不妨称其为讲评阅读。讲评阅读,往往从正音正字、解词释句开始,经由介绍作家作品,交代时代背景,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至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结束。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课堂阅读方式,交织着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掺杂着泛读、精读和研读。讲评阅读为学生做信息阅读提供着系统的知识、能力积累,同时还在传承文化、服务于社会等方面为信息阅读构建广阔的基础。讲评阅读与信息阅读密切相关。
从一个方面看,高考现代文精读以考查能力立意,高于一般生活中的宽泛阅读,又是高中学生升入大学进一步研究阅读的基础,更与高中课堂的讲评阅读密切相关。可以说,高考现代文阅读为阅读能力考查找到了一个准确合理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历史性的突破,才明确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语文教学和科研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从另一方面看,高考现代文精读既是考查型阅读,为保证考查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这种考查必须具备某种规范。正像田径比赛,绝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跑、跳、投掷。刘易斯也好,王军霞也罢,任何一个赛跑运动员摘金夺银,必须在符合规范的跑道上,身着符合规定的服装,按照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生活中的奔跑,没有这些规范、规定和规则,因为生活奔跑无须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无须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当然,摘金夺银的刘易斯、王军霞,回到生活中,追追抢劫犯,赶赶公交车,也很可能因具有超常的奔跑能力而捷足先登。只是可惜,在以此证明其超越他人的奔跑能力时,缺少无可争议的速度计量,缺少雄辩的证据。从这层意义上看,高考现代文精读,与竞技体育倒颇有几分相似。因此,用于高考精读考查的文本,必须中规中矩:段间关系、句间关系、词语关系清晰明确。高考精读本文,极少用原始文章,大多要经由本“创造宣言”,原文18段,拼组为13段;2003年文本“乡土情节”,原文3000字左右,删改至1200字左右。题目命制有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可循。相当数量的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批评,大多无视这种特殊性,将考查阅读混同与生活、学习阅读,这与一个竞技体育的门外汉指责田径赛场的跑道何以如此规整、划一,奥运竞赛的规则何以这般苛刻、琐细同样荒唐。当然,不顾文章实际,简单化地做精读训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模拟试题,也只是突有其表,少有实效。
高考现代文精读是这样一种阅读,它以阅读者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和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如果把信息阅读比做一架飞机,那么“知能积累”就是机身,“确认”“整和”就是双翼。所谓“确认”,指的是对某一语言单位(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的确切认知。所谓“整和”指的是对语言单位(同级或不同极的)关系的准确把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阅读是“确认、整和”的同义语,信息阅读的首要手段即是对文字做“确认、整和”的认知处理。“确认、整和”是基本阅读能力,《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等内容,都建立在确认、整和的基础上,都通过确认、整和的手段得到体现和展示。无论把信息阅读降低为消闲阅读、浏览阅读,还是把信息阅读拔高为专业阅读、鉴赏阅读,都是无的放矢,不会有高效率和好效果。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举例
【例1:全国卷· 2002年·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解析】参考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这道题目在2002年语文试题中得分率最低,为0.25。第一点利用从本文第一段中归纳,多数考生答出了这一点,相当数量的考生将这一点按照题目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是文本第三段中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标志性文字。如果我们经由确认题目所问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调动认知积累,就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人的情操,好包括文字记载的内容.那么,筛选信息就有了明确指向,那就不难在文本第三段中恰恰反映出在考试实践中信息阅读普遍性的偏差.
【例2:新课程卷·2003年·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解析】参考答案:四个要点,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从文中看”,就是要求对文章的思路结构做必要的整和,这实际是语文课堂常规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生应该具备的知能积累.《乡土情结》一文,谈“童年的烙印”的是第二段。第二段共七句话,整和第二段,呈现为如下图的句间关系。
①—②— —⑦
题目出在第⑦句,第⑦句是③④⑤⑥句的总结语句。那么题目所问的“哪些”,当然涵在③④⑤⑥句中。由四句概括出四点,总和不超过28个字。这里需要的又是概括文意的能力,亦己压缩语段的能力。这些都是知能积累或是紧密依托知能积累生成的确认、整和能力。
对③④⑤⑥句中每一句的筛选、概括,都必须凭借确认、整和完成。由第③句“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得出第一要点:父母亲族的爱;由第④句“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得出第二要点:家乡的山水草木;由第⑤句“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心坎里”得出第三要点:悲欢离合的家史;由第⑥句“邻里乡情,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唤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得出第四要点:邻里乡情。
综上,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精读,是一种以获取新鲜信息为主要取向的阅读考查方式。其能力表现为“知能积累”和“确认、整和”的综合。很显然,“知能积累”和“确认、整和”的调动与展示,不止取决于对这种阅读特点的清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