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志林(1054):学者要用三十年才能磨出真正的“宝剑”
——给《程少堂传》作者的第十二封信
L老师:
写作辛苦。
中国古人常说十年磨一剑。如果是物质之剑,用十年去磨,当然有可能磨出一把宝剑来。如果是有贡献的事业之剑,只用十年去磨,通常是不够的。例如想要成为一个真有贡献的好学者,尤其是人文科学中有贡献的的好学者,靠十年磨一剑是不行的,至少要二十年、三十年磨一剑。
段玉裁(1735-1815),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他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学术素养,为继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段玉裁还是一位超时代、具有现代语言学视野的清代学者,其巨著《说文解字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最高峰。段玉裁写《说文解字注》花了多少时间呢?段玉裁从乾隆41年开始,历时19年作《说文解字读》140卷。继而在此基础上加工精炼,又历时13年,即嘉庆12年完成《说文解字注》20卷,直到他80岁暮年才得付印。就是说,段玉裁写《说文解字注》,用了不少于32年的时间。
陆羽(733年-804年),22岁准备写《茶经》,接着考察,28岁开始写作,1年写完,7000字。42岁才最后定稿。《茶经》问世,陆羽成为茶圣,世界茶学第一人。从考察准备算起,《茶经》7000字,用了陆羽至少20年时间。
李时珍(1518-1593),从31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本草纲目》。1552年,李时珍下决心重编本草,题写《本草纲目》书名,时年35岁。初稿完成后,又大改3次,1578年最后定稿,历时27年。
政治家毛泽东,从1921年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算起,他颠覆旧中国、改造旧中国的伟大理想的实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算成功,用了29年。
我是小人物,语文味理论是小理论。语文味理论虽然小,但毕竟是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表现性教学理论(此前的教学理论都是再现性的)。就是这个小理论,我研究的时间也很长。具体说,间接研究用了8年(1983年大学毕业后至1990年念研究生之前,在当时席卷全国的“文化热”中研究教育文化学。虽然当时研究教育文化学完全不是为研究语文味的,但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决定了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语文”的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之基本面貌),直接研究至少用了21个年头,就是我到深圳做语文教研员至退休(1999年至2019年)。就是说,语文味理论这个小理论,从开始研究到基本成形,近乎用去了我现有生命的二分之一光阴。
我们看一个学者是否有贡献,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很管用,就是可以问问“哪句话是他说的”“哪篇文章是他写的”。如果一个学者发表了很多文章,出版了很多专著,但同领域的学者并不知道哪句话是你说的,哪篇文章是你写的,无论你头上有些什么光环或头衔,也很难说你真的有所贡献。(请参见《
少堂志林(649):哪句话是你说的?》)
在人文科学领域,要做一个有贡献的好学者,十年只够生出一些点儿,顶多能把这些点儿连成线。而要在点和线的基础上生成面,十年是不够的,要二十年。学者的研究形成面,是关键的一步,但还不能作为你在理论上真有贡献的依据。人文学者的真正贡献,要看你是否在这些点、线、面的基础上,生成体,即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是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是无数个关联的标准知识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好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生成,绝不能速生疯长,都是比慢的结果。因此人文科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通常需要三十年左右时间才能建构成形。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十岁甚至二十几岁的著名诗人或小说家,二三十岁的著名数学家等等,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一般要到五十左右才能成熟的主要原因(当然,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一般要到五十左右才能成熟,还有一个原因是人文学者需要阅历和生命体验)。这是一般规律。
《白鹿原》的作者、著名作家陈忠实说,他喜欢前辈作家、《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留下的一句话:“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我个人的学术生涯和体验让我确信,要做一个真正有贡献的好学者,传统上说的“十年磨一剑”根本是不够的,必须最少要以三十年为一个单元,三十年磨出的剑才是宝剑。
我退休后,会跟语文再见,向奋斗告别,但不会和语文味研究告别。
握手。
2018/07/15